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构建遗产监测体系科学保护文化遗产50516 [复制链接]

1#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构建遗产监测体系 科学保护文化遗产


该文介绍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发展历程,并提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论文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存数量大,但目前保护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扩张、城市化的发展及过度旅游开发,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所处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其历史风貌正在面临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同时,大量的古建筑、文物正面临自然灾害破坏及环境污染威胁。这种变化和局面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遗产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的不仅是修缮和维护,更需要的是对其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监测来控制文化遗产日常维护、修缮、利用等全过程,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风险防范。采取行之有效的遗产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是我们能否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的关键和基础。


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发展历程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列入之日起,便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履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遗产监测工作从2005年1月启动。在避暑山庄、外八庙、博物馆设立专职监测员,监测内容包括保护机构监测、古建筑监测、古树监测、石质文物及壁画监测、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监测五个方面。


2007年3月下发了《承德市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工作的通知》,成立由局主要领导、各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文化遗产监测领导小组,设立各单位监测员,明确监测责任,建立奖惩制度。并重新修改监测内容,除原有的古建筑、古树、石质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监测外,又增加了展线文物、水系、宫墙及游客承载量日常监测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项应急反应监测,对威胁到遗产保护的异常情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填写《反应监测表》并上报。这样一来,遗产的监测工作从组织、制度、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8年2月,完成《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监测实施方案》,整合承德市气象局、环保局、水务局、地震局等相关单位的资源,对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内水文、气象、酸雨等项作为监测的重点,而监测数据与遗产地共享。


2012年2月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文化遗产日常监测管理、保护修缮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岁修项目日常监测、安排、检查、管理、验收、审核等制度,规范管理流程的档案记录;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人员,建立监测台账;落实相关责任,把文物遗产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探索研究更加科学的监测管理手段,逐步提高文物遗产的监测水平。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将陆续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实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确定文物本体保护、安防消防、科技保护、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山庄水环境综合整治等6大类89个项目。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数据库建设和遗产监测体系两个项目也被列入其中。


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监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故宫、苏州园林、颐和园这些遗产地的监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种种问题:没有独立的监测机构,人员技术水平低;监测手段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科学化;信息管理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系统、规范、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等。要按国家的要求,尽快推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一)成立遗产监测中心,加强专业人员配置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遗产监测没有专门的机构,而是由承德文物局成立,由局主要领导、各单位主管领导参加的文化遗产监测领导小组,设立各单位监测员,每月定期上报监测报告。但从遗产监测信息化和系统化发展的要求来看,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应像故宫、颐和园等遗产地那样,成立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专门负责制订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制度、监测技术规范及预警标准,与其他专业性或*府机构,如森林、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单位及旅游企业等建立密切联系或建立信息系统,统筹安排、协调和指导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各项工作。


目前,遗产监测员大都是由各部门文保工作人员兼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专业水平不高。只有拥有足够且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时,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保存和恰当维护。监测人员必须来自于不同专业,如建筑、考古、档案、工程、植物、计算机等。监测人员必须固定,使其熟悉监测设备操作、监测数据处理等,定期对监测设备、监测过程、监测人员等进行检查考核,不断完善监测系统。


(二)监测手段要多样化,实施科学的监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日常监测,主要是人工监测,由监测员定期巡视,靠目测、人工测量、拍照等简单的手段实现,这些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全面性和可用性,不能及时准确反应遗产本体的病害现状及发展趋势。因此,监测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将人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


文化遗产本体监测,除人工方法外,还得借助仪器来进行监测。如激光探测仪可以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红外线探测仪则被用于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声波探测仪可扫描成像,帮助判断山石风化、碎裂的状况和部位。结构位移传感仪则精确探测结构移动部位的移动情况和移动的方向。对处水质、环境的监测,要设立自动水文监测站、自动气象监测站、大气质量监测站来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遗产地范围内的环境动态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文化遗产地缓冲地带建设情况、生态环境、地形风貌监测,借助人工巡视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完成。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监测,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加快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速度,早日实现文化遗产科学监测。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与预警系统


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目前遗产监测来看,各部门是各司其责,掌握本部门相关情况及信息,但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相互间及时地沟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的体系。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遗产管理动态信息与预警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信息、自然灾害信息、人为破坏信息和保护管理信息的动态监测,建立文化遗产的信息动态管理和危机预警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地监测信息系统,是文化遗产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信息采集应该包括历史文献收集、所在环境相关信息的采集、管理相关信息采集、遗产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采集、遗产现状信息资料、遗产监测的各类数据采集。其形式包括二维影像、三维影像、文档资源、图纸资源、视音频资源。实现遗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络化智能化,提供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预警系统的记录档案和系统支撑的数据基础。


2.世界文化遗产预警体系建设。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警指标体系》中规定,对遗产本体按照遗产类型分类设定监测指标,制定监测频度;对遗产地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统一设定监测指标和监测频度,监测频度包括1日、1月、1年、记录性监测和实时监测5种。建立包含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两方面在内的综合预警体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数据库基础上,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供面向国家宏观管理的决策信息服务、面向研究人员的科研信息服务、面向大众的旅游与教育信息服务。


三、结语


构建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体系是加强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遗产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使监测能实现其有效性,达到预防保护的目的,是目前遗产地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作为遗产地的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履行肩负的职责,保护和管理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使之能完整地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避暑山庄管理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