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都是凡人,为什么非让他们做天使 [复制链接]

1#

《情深深雨濛濛》里,有一段毁三观的“医闹”剧情。

一位老太太火急火燎地去找医生救命,说是“性命攸关”,医生立刻放下一大堆候诊病人来接诊。

结果如萍和杜飞站出来,医生才知道他们的“病人”竟是一只“疑似发烧”的猫咪。

为此医生生气地说:“杜先生,你真是太荒谬了,我还有一大堆病人等着呢!”

可无论医生怎么解释“猫是猫,人是人”,却总拗不过圣母病附体的两脑残。

这边如萍说“把它当成小婴儿,药量少开一点就可以了!”

另一边杜飞则暴力加威胁:“我今天非得救这只猫!我不管你是不是兽医,都非得给他看病。”还给扣上了“见死不救,枉为医生”的罪名。

这段来自20年前的画面,现在看起来很扯很可笑,但类似的遭遇,医护人员们却一直在面对,医院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平安夜,她再也回不来了

医院就遇到一场病人家属蛮不讲理的闹剧,可闹到最后成了惨剧。

12月4日,一位95岁有脑梗塞后遗症医院,已出现意识不清的症状。

当时杨医生为这位患者做首诊,提议先做检查,但患者家属拒绝,只要求输液。

输液后家属又质疑杨医生输错液;特别是老人的小儿子孙某,态度非常偏激,网传他还说过“如果老太太死了,我们谁都别想活”这样的狠话。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孙家不停辱骂医生,他们无法接受老人死亡的可能性,每天都会因为老人的病情变化而闹起来。

12月24日,孙某为老人做陪护,发现老人晚上“喘得厉害”,早上6点左右,他找来值班的杨医生,和她说了几句话后,拿起尖刀刺向了她的颈部……

25日央视新闻通报,杨副主任医师在正常诊疗中遭一位患者恶性伤害,颈部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离世。

据说杨医生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在国外,出事时正他正在回家的路上,想陪家人过圣诞……

可惜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了。

而凶手现场被捕,可孙家其他家属也只是签字离院,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些让人窒息的无理取闹,他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

医生也是凡人,不是万能的。可总有一些偏激的病人和家属以神的标准要求医生——你必须救,而且必须救活。

《情深深雨蒙蒙》里惨被两个神经病纠缠的大夫,最终不得不答应给猫治病。

纪录片《急诊室故事》里,一位膝盖痛的阿姨节假日跑到急诊部要求挂号,护士告诉她“急诊有急诊的范畴,你得等门诊上班了到骨科挂号”,可阿姨偏执地认为:你凭什么不给我看病?医院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吗?

接着就在预检处大吵大闹了半个小时,非要见到医生才罢休。

她去的地方是看外伤骨折的,实际上需要在假日之后去门诊骨科关节科看才可以

其实急诊部并非不想帮阿姨,而是资源和人力实在有限,必须按照轻重缓急把资源留给最有需要的人。

面对病人的无理取闹,医护人员还是不得不拿出耐心和专业态度来面对。

因为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他们和所有病患家属一样,希望病人能康复痊愈。

《急诊科医生》里王珞丹饰演的女医生,十分钟前才因为老太太的病实在治不好,被对方女儿连吼带叫地辱骂;

但知道病人情况危急,她还是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抢救,在努力抢救30分钟仍无力回天后,她遗憾地给予家属安慰。

那并不是编剧在故意美化医护人员的无私和高尚品格,只是医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如此而已。

之前我们E句话就写过,一位门诊护士在给幼童输液时,男家长怀疑她扎针手势不好弄疼了孩子,当场就是掌掴和辱骂。

被打的护士不是不生气,但却下意识地继续专注手上的工作,用棉签为幼童止血,以免小孩受到损伤。

医生被称为“天使”,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能起死回生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医者仁心,他们的仁爱、正义、和慈悲,确实是天使一般的灵*。

可医生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憎恶和道德标准的。

《妙手仁心》里,一位囚犯被送进急诊室,一般人的思维会觉得:他是惯犯,罹患绝症是上天对他的征罚。

可切换成医生思维,唐姿礼却认为:“他已经受到法律制裁,这不是已经得到应有的征罚了吗?”

在剧里,这位囚犯残忍地绑架杀害了程至美的好友若晴,可偏偏程至美却是他的主治医生,要为他做脑部手术。

在情感与职业伦理之间挣扎之后,程至美选择皈依自己的职业精神,认真地完成了手术,因为他知道,作为医生,在生命面前是没有权力掺杂私念的。

对所有病人公平,没有身份和背景之分,这就是真正的妙手仁心。

只是这种“妙手仁心”,不代表可以用来无理取闹。不是医生“妙手”就一定能起死回生,“仁心”就能不按流程走,事事满足病患家属的要求。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但不是神

我一直都觉得,过分细医院的极端案例,其实未必合理。

孙某一家到底什么来头,网上众说纷纭,具体情况还待厘清,但我其实并不感兴趣——他是谁不重要,我也不想理解他的内心,法律的事情归法律,请依法从严审判这个王八蛋。

极端永远是少数,你很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变态的思维。

但孕育了极端的环境,同样在折磨着它们背后的“大多数”,其中包括患者,也包括医生。

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太线性,也太感性,无法正确理解现代医学的“不完善”。

影视剧里我们常看到熟悉的一幕↓

医生对患者家属说:“患者想要抢救过来希望不大,你要有思想准备。”

这时往往患者家属会泪眼婆娑神情激动质问医生:“有那么严重吗”“怎么能抢救不过来”——失去亲人谁都会崩溃,但把问题归咎于“怎么能抢救不过来”,显然医生也无解。

像《急诊室医生》里的自杀女孩,喝了大量百草枯,单肺纤维化这点,现代医学根本就无法“妙手回春”啊。

即便有了实验室水平的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蒙昧蛮荒的水平。

无论用药还是手术,方式和结果之间都是概率跳转,没有严格的逻辑结果……人体有太多的机能和反应机制我们至今一无所知。

小到过敏性鼻炎,大到肝肾衰竭,都是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不治之症”,医学世界里没有严格的确定性,又充满了太多的无奈——这恰恰是很多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的。

医院,花了钱又受了苦,就应该好啊!

可实际上,没有这种“应该”。

我们长期以来的宣传有问题,如果医生和护士真的是天使,那确实他们代表了“神”的意志,可以从任何危险的病魔手中夺回生命。

可医学并不是神。

它只是人类在和各种健康问题长期斗争中打磨出来的,一把粗糙简陋的石斧。

你期待医生拿着它战无不胜,可这真的做不到。

即便有一天技术飞跃,它成了摇光宝剑,仍然不能保证战无不胜。

我知道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原因很复杂,某些流程的不合理、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造成的物质匮乏……许多人确实在就医过程中受到了伤害。

可这话说到底,其实还是一个意思:世上本就没有天使,医生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只是工作和掌握的知识不同。

既然是人,就可能会有管理问题,会有私欲和贪婪,也会有力不能及。像《心术》这种医疗题材剧都提到,“我们这个行业里很多人就是缺乏责任心”,那不是自黑,而是映射现实。

公众必须学会接受客观现实,对医疗我们只追究有证据的、可追究的责任,然后接受其它所有坏的结果。即便很难,但终究要去做。

所以,我们应该调整心态,平视医生,不去把任何职业神圣化。

脱了白大褂,他们也是一样的人,也许背着房贷、可能没工夫辅导孩子作业,或者有一堆别的麻烦。

像《无影灯下》里的医生何美芬就整天要为无业嗜*成性的双胞胎收拾烂摊子

长征5号出了问题,可以归零重来,但治疗如果失败,只能擦干血迹下一例,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医生的最高道德,是约束自己精诚用心,尽力去为每一名病人安排合理方案,不出现低级失误。在连片、混沌的概率云中,尽自己所能去捕捉那个最好的结果。

如果无力回天,那也是无可避免的。

E姐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日报等官媒也发声了,“禁止任何人威胁、危害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已纳入法律条例中。

官媒的呼吁,本质上也是希望大家善待医生。

只是,到底要怎么善待呢?

关于大环境问题,民众能改变的很有限。对我们来说,真正可实现的善待大抵是理解和宽容。

理解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接受无数令人忧虑的“不确定”,甚至,也包容那些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小失误——没有人能不犯错,何况是在如此高强度大压力下的工作呢?

那些大夜班连小夜班的急诊大夫、那些每天喊着要离职的儿科医生……我们可能觉得医生就该“无私奉献”,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业态并非总是如此。如果行业环境真的持续不友好,情况恶劣到了超过沉没成本的地步,医生们也是可以逃离医疗行业的。

没有什么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的可能只是燃烧热情靠情怀支撑的苦逼青年,如果有一天大家熬不住了,真的集体“叛逃”,代价我们都承受不起。

况且,现在这个“善待”的标准真的算是很低了。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医生朋友,可能会听到TA这样的吐槽:“昨天我家某某亲戚又来找我咨询了”“我要是什么病都会看,医院做什么……”

我还有一个儿科医生朋友,总是在饭点收到别人发来的孩子屎尿照,问“尿这么*是不是有问题”……

医生们已经被抑制了常规收入的提升、忍受七姑八婆介绍的同村朋友无休止的无偿“咨询”、习惯了常态化的加班……现在的要求只是有一点安全感——平心而论,这过分吗?

我觉得一点也不。

这只是他们要求被视为一个平凡职业,如此而已。

没有理所当然的奉献,没有承担不起的道德高标,允许所有人都有的对物质的追求,请求被当做正常人对待。

对于违背基本职业道德行为,依旧可以举报处理,对于压榨病人的恶性,依然还是齐声喊打。难道这个职业本来不该是这样吗?

医生这个职业,被神圣化太久了,我们人为装饰在“天使”翅膀上的每一片羽毛落下的时候,都可能变成刀。

有时候事情也没那么复杂。没有颂歌,就没有杀害,如此而已。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有什么话想对医生说?

来评论区说说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