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s://m.39.net/news/a_9192508.html许多朋友都听说过,甲状腺手术很容易因为损伤喉返神经而导致患者声音嘶哑,随着甲状腺疾病的高发,喉返神经这一解剖术语也逐渐广为人知。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在手术中保护喉返神经时,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人类构造如此精确简洁,为何会出现喉返神经这种“绕远路”的情况呢?
一、进化的遗迹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喉返神经是如何“绕远路”的。喉返神经从来自脑干的迷走神经分出,向下进入胸腔,左侧绕过主动脉弓,右侧绕过右锁骨下动脉,沿颈部向上入喉,支配喉肌。如果把喉返神经比作高铁线的话,这就好比为了从北京去上海,修铁路的时候,先从北京修到广州,再从广州北上到上海。这种毫无缘由的“绕远路”,让许多解剖学家笑称,喉返神经是造物主发现设计缺陷后,着急打的补丁。
当然,这种“补丁说”纯粹是玩笑,喉返神经“绕远路”的行为,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远古祖先——鱼类。
在鱼类的身体构造中,类似于主动脉弓这样的血管,和喉返神经是平行的,基本都在鱼类的头部或者腮部。然而,随着生物的进化,我们的祖先从水中走向陆地,身体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鱼类一路进化为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一直到哺乳类动物,不仅出现了四足,而且出现了颈部的结构。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喉返神经逐渐被主动脉弓向胸腔拉扯,越拉越长,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绕远路”的结构。
这种进化的影子,同样也在人类胚胎发育的时候有所显现。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喉返神经的形成也遵循着远古的模式。它首先在颈部形成,后来伴随着大血管位置的变化而逐步变化,向下延伸至心脏附近,再返回喉部。这一路径在成年人体内显得迂回而不必要,但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其与血管的相对位置而言,却是合理的,也和我们的祖先鱼类有些类似。可见,胚胎形成的过程,仿佛就是进化的过程,一眼亿万年。
并不是只有人类有这种喉返神经“绕远路”的困扰,现存动物中,绕的最远的是长颈鹿。长颈鹿的喉返神经长约4到5米,可见,脖子有多长,绕得就有多远。据科学家估计,如果算上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物种,喉返神经“绕远路”冠军当属各种有着长脖子的恐龙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体长22米,脖子将近10米。我仍然记得小时候去老自然博物馆时,幽暗挑空的大厅中,那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给人恐怖的压迫感。如此长的脖子,喉返神经一来一回可能接近20米。很难想象,马门溪龙是如何发出叫声的,当它想叫时,嘴先张开了,但喉部的振动可能会慢半拍。如此场景,不免让人觉得马门溪龙有点蠢萌蠢萌的。
二、临床的挑战
临床工作中,“绕远路”的喉返神经也给五官科医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每当有患者因为声嘶,检查发现一侧声带麻痹时,我们的工作就像是二战时战场上排查电话线的通讯员,一路找寻“断线”的地方。喉返神经从脑干出发,最后到喉部支配声带,沿路通过的迷走神经段、胸腔肺部、主动脉弓、甲状腺等,任何地方的压迫或者侵犯都会导致神经受损,最终引起声带麻痹。
相对于各种已经发生的神经损伤,我们五官科医生与喉返神经的相遇,更多的是在甲状腺手术时。喉返神经路过甲状腺这段路时,位于甲状腺后方的气管食管沟内,局部紧贴甲状腺。手术处理甲状腺时,非常容易牵连损伤喉返神经。多年来,外科医生发展出各种手术技巧和方法,就是为了规避或者保护喉返神经。近年来,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为神经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种监测可以让医生在术中探测分辨喉返神经的位置,做到知己知彼。
有时,我们也会偶尔碰到“不绕路”的变异喉返神经,即“喉不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右侧的发生率大于左侧,不同的报道数据不一,基本在百分之一左右。这也和我们临床工作中的体验差不多,基本上每做一百个左右的甲状腺手术,可能会碰到一例喉不返神经。有别于喉返神经到胸腔内的绕路,喉不返神经直达目的地,经常在手术中让医生猝不及防。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不该出现的地方倒出现了神经,这种解剖变异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在甲状腺手术时容易导致医生预计不足而忙中出错。
喉返神经的故事,仿佛一直从远古讲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