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父亲闹离婚40年,65岁的母亲陷入热恋 [复制链接]

1#

来源

闲时花开(ID:xsha)——作者

刘娜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都以为父亲是受害者。

他像个沉默的影子,承受着母亲的各种指责。

直到有天,我在疼痛的轮回中醒来,透过那明晃晃的伤害,赫然发现这样的真相:

沉默者,也会杀人。

1.离婚

“离婚,离婚,我明天就去和你爸离婚,这日子一天都过不下去了!”

自我记事起,这种充满尖锐和控诉的审判,在我们家就从未停止过。

“离婚!”

这两个字,就像“吃饭”这么随便,轻而易举地就能从母亲口中说出。

母亲说这话时,怒气冲天,咬牙切齿。

常常还伴着摔扫帚、踢凳子、狠关门的虚张声势。

愤怒的能量和惊恐的磁场,从母亲干瘦的身躯内,一点点往外蔓延,布满家中每寸空间,把躲在角落里的我和弟弟,一口口吞噬。

只有父亲除外。

父亲对母亲的狠话,不辩解,不回应,不接受,不搭理。

他要么坐在客厅里,要么蹲在楼道里,要么就在小书房里不慌不忙地画着图纸。

沉默得像一尊石像,俨然就像局外人。

等母亲说够了,骂完了,气消了,又开始洗衣做饭,扫地拖地,匆忙上班,父亲也一如既往地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

唯留下我和我弟,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下一场暴风雨的降临。

那时,年少的我,对嘴巴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的母亲,心怀排斥。

或者,说憎恨。

但对沉默不语的父亲,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甚至一次次在日记里偷偷写道:“我爸太可怜了,他竟然从来不敢和我妈吵架。”

为表达对父亲的怜悯,我曾和弟弟暗暗约定,每次考试都要考95分以上。

因为,我们不管谁考了第一名,很快就能传遍厂家属院,这能让母亲稍微高兴一下,不再让怒火轻易掀翻房顶。

孩子的心,海底的针。

我八九岁时就懂了。

2.反问

如今回忆起来,母亲对父亲的愤怒,很多时候都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她给父亲钱,让他去买东西,父亲东西没买够数,却偷偷把攒下的钱,寄给老家的爷爷奶奶;

比如,她早上交代父亲抽空去买煤球,结果父亲下班后,只顾在门口和别人下象棋,把她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再比如,她听说厂里谁谁谁和谁谁谁搞破鞋,却听闻父亲手下有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徒弟,当众表示很崇拜父亲……

所有这些拿到或拿不到台面,发生或没有发生过的事,都会让母亲暴跳如雷,一次次提到“离婚”。

“那你为什么不离婚呢?”

我12岁那年,当母亲又站在狭小的客厅里,用手拍着茶几辱骂父亲时,我挣脱弟弟拽住我的手,忍无可忍反问出这句憋了很久的话。

母亲听闻,脸色大变。

旋即,她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说我是没良心的东西,说我和父亲是一伙儿的,说我在日记里谴责她的话,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然后,母亲开始恸哭,一边哭一边痛述家史:

从外公被打成右派,她沦为黑五类子女,到外婆重男轻女,偏爱大舅小舅虐待她和小姨,再到她稀里糊涂嫁给穷光蛋的父亲,吃尽苦头到现在……

我听着被母亲翻来覆去说烂的往事,第一次隐隐约约地揣测:

或许,母亲从来没有想过离婚。

就像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单方面发起的这一场场战争,因为父亲从不应战,所以她也从来不会赢一样。

她的强势,她的指责,她的控诉,她的不满,更像是通过喋喋不休,寻找某种平衡。

这平衡是什么?

年少的我,不得而知。

那时,我只想带着弟弟逃离这个家。

3.出逃

离开家最光明正大的路,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那时,厂子弟学校,还不如今天这般没落。

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稳居班级前5名。

小我3岁的弟弟,在我的影响和教化下,也渐渐练成了“两耳不闻家中事,一心只读手边书”的本领。

弟弟比我聪慧。

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霸体质(父亲年参加高考时,曾是全地区第3名),读书一目十行,解题只需十秒。

我们姐弟俩就这样成了厂区家属院里,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这份荣光,并未抵消母亲的怨憎。

她特别擅长从短暂的喜悦中快速醒来,恢复成斗士的模样,投入到讨伐父亲的种种罪行里:

父亲闷,冷,自私,不关心她,从不浪漫,睡觉打呼噜,回到家不给她搭把手,遇到事儿总不和她商量,放假宁愿加班都不愿抽空陪她去看病……

我高二那年暑假,步入更年期的母亲,因为父亲用擦过厕所的抹布擦了餐桌,愤而离家出走3天。

当弟弟和我跑到30公里外的小姨家找到她时,她捶胸顿足:

“我就知道,你爸不会来!”

我冷冷地对她说:“知道还非要作,何必呢。”

母亲扬起手就要打我,被小姨和弟弟拽住。

旋即,她又开始恸哭:“家里没有一个人在乎我,你爸心里没有我,你们也不管我死活!”

我看着鬓角长出白发的母亲,第一次觉得她疯癫得可怜。

4.恐婚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离家公里的大学。

3年后,弟弟考上了哈工大。

我们都如愿以偿地离开了家。

我曾以为,挣脱了母亲喋喋不休的诅咒,我会像回归山林的鸟儿一样,身心自由,毫无牵挂。

然而,事与愿违。

她隔三差五就会把电话打到宿舍来,愤怒的语气形成刺耳的声波,聒噪着我的耳膜:

“你爸天天加班,家中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厂里有人说,你爸和XXX好了,我问他,他死不承认!”

“我头疼得要死,整夜整夜失眠,我怕是活不了几天了……”

每次听到母亲打来电话,我都想变成一只蚂蚁,钻到地缝里。

我渐渐变得也像父亲一样,任由她说什么,都不再回应。

有时,为了不在电话里和她吵起来,我强摁着愤怒,把电话放到床头,任由她自说自话。

与此同时,我的情感也陷入了孤岛。

我曾有过短暂的爱恋。

男孩子还是我们年级的学生会主席。

他优秀,健谈,勤奋,自律,几乎是个完美的恋人。

但不知为何,每当他在我面前兴奋得侃侃而谈时,我总感到极度不适的压迫感。

也就是那时起,我发现自己不喜欢话多的人。

与此同时,各种声音开始在我脑海里想起:

“你不配恋爱。”

“你结婚也不会幸福的。”

“你看看你爸妈多么不幸……”

这些念头,就像自动植入我记忆里的某种密码,一次次从我脑袋里跳出来,轻蔑地向我叫嚣。

我和学生会主席分手后,有段时间患上抑郁症。

童年记忆里,父母极度糟糕的关系,就像一道背景墙,堵在“现实中的我”和“幻想中的我”之间。

我觉得自己要乐观,要积极,要勇敢去爱,要做一个明媚敞亮的人。

但真实的我,总是陷入消极逃避之中,不愿和任何人发生亲密连接。

这种忧伤的撕裂,在我弟弟那里有增无减。

他自成年起,就宣布自己是不婚主义者,直到35岁才改变主意。

我坚定地支持他。

但28岁时,我自己先向孤独屈服,选择了结婚。

5.结婚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国企上班。

那是年,毕业生还算值钱。

工作4年后,我买了房子,忽然想有个自己的家,想过那种“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的平凡生活。

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宋先生。

他是技术男,在省研究所上班,清瘦,寡言,严谨,不苟言笑,做事认真,踏实靠谱。

我们认识9个月后,我带宋先生回家。

父亲甚是欢喜,拿出徒弟们孝敬他的茅台,和宋先生称兄道弟。

母亲把我拽进厨房,强忍着一脸的嫌恶,说出了这辈子我都没法忘记的一句话:

“我看他,和你爸一个德行!”

那一刻,窗外故乡的深秋五彩缤纷,满院的桂花香气扑鼻,我情绪的世界却电闪雷鸣,犹如遭五雷轰顶。

“我爸有什么不好?他这辈子最错误的事儿,就是娶了你!”

我把一把绿油油的菠菜,气愤地扔进水池里,愤然离开厨房。

我没有回头看母亲。

但我能想象得到,那一刻,她一定面色铁青,愤怒不已。

不管怎样,我已经长大了,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

不久后,我和宋先生结婚。

一年后,我们有了孩子。

伴随孩子的到来,问题的叠加,我和宋先生关系的恶化,我终于一点点体会到:

逃脱母亲的诅咒,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6.轮回

宋先生业务能力很强,赚钱也不少,没有不良嗜好,更不要说什么出轨嫖娼。

但他,还是一次次把我逼进崩溃的深渊。

孩子出生后,婆婆来帮我们带孩子。

我有产后抑郁,婆媳矛盾让我不知所措。

宋先生不会安抚婆婆,更不懂宽慰我,索性下班后就躲到书房里,以加班之名玩游戏。

他甚至住到书房里,对外面孩子的哭喊声,女人的争吵声,置若罔闻。

仿佛孩子是我和婆婆所生,家是我和婆婆的地盘,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孩子7个多月时,我下班回来,发现孩子高烧到41度,一医院,一边给他打电话,电话通着,他却始终不接。

我抱着孩子楼上楼下跑,又是输液又是抓药。

医院回来,推开门看见他的鞋子:

他躲在书房里,一边吃着外卖,一边玩着手游。

我把熟睡的孩子放到小房间,跑进书房拎起他的电脑,狠狠地摔在地上:

“离婚!”

当我清晰有力地说出这两个字时,竟然自己吓到了自己。

就像这两个字,根本不是出自我之口。

而是来自遥远而深刻的记忆,来自另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人。

那一刻,我看着沉默的宋先生,像个孤独的影子一样,弯腰去捡摔烂的手提电脑,不回应我,不反抗我,不理会我,更不安抚我。

我突然放声大哭。

他的的确确像极了我父亲。

他和父亲一样,逃避一切矛盾,放弃所有反抗,害怕直面冲突,将两个人的纷争变成妻子一个人的抱怨。

他像父亲一样老实,逃避,沉默,冷漠,对家中事务置之度外,但正是他的麻木和隐忍,才让妻子所有的委屈看起来都那么可笑荒唐。

他扮作受害者,却是真正的杀戮者。

他杀戮的不仅有我们的爱情,还有夫妻之间本该流畅的互动,一个家庭正向而健康的沟通。

7.相拥

也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母亲。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都觉得母亲是面目可憎的那个人。

她牢骚满腹,戾气满满,指责不断,控诉不休。

而父亲,像个落寞的影子一样,活在她的各种羞辱里。

直到今天,我活成母亲的翻版,在疼痛的轮回里,被明晃晃的冷暴力,逼迫得无处躲藏,才赫然发现这样的真相:

沉默者,也会杀人。

且杀人于无形之中。

我不想成为另一个母亲。

我决定和宋先生谈谈。

在某个深夜,孩子熟睡之后,我走进了宋先生困守的书房。

我从我的童年,聊到我的苦读;

从我的青春,聊到我的抑郁;

从我父母相处的模式,聊到我和宋先生的结合;

从我重蹈母亲的覆辙,聊到宋先生和父亲如出一辙;

从我和我弟的逃离和哀伤,聊到我们孩子的当下和未来……

我哭了,宋先生也哭了。

他的童年,也不比我好到哪里去。

他是在父母争吵中长大的孩子。

不同的是,在他们家,父亲是那个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人,而母亲常常是那个被打被羞辱的沉默者。

宋先生曾发誓今生绝不当父亲那样的男人。

他活成了父亲的对面,却未能收获想象的幸福。

他对冲突的逃避,对矛盾的恐惧,对沟通的障碍,皆因为他内心里住着一个害怕吵架的小孩。

“我们都是受伤的小孩。

但我们不能只当受伤的小孩。

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孩。”

我将宋先生揽入怀中。

我的泪滴到他的脸上,和他的泪融到一起。

8.相拥

一次沟通,无济于事。

忙碌焦虑时,我仍忍不住把情绪的子弹,一次次射向宋先生。

而习惯了逃避的他,也会像蜗牛一样,一次次退回懦弱的厚壳里。

这时候,我就再次主动出击,和他直面问题,继续沟通,制定方案,分工协作,找到出路。

一次两次三次……

一年两年三年……

结婚5年,孩子4岁,我们终于找到了相处之道:

可以吵架,可以发怒,可以互损,可以就事论事说问题,但谁都不许用冷暴力伤害对方。

话说开了,规矩立了,疙瘩解了,大部分需求都能得到回应了,我们反而都越来越平和了。

人前寡言的宋先生,开始在我面前喋喋不休。

我也渐渐发现,说话有人听,吵架有人应,出招有人接,需求有人懂,是多么舒畅的一件事儿。

我渐渐放下对母亲的怨憎,开始主动给她打电话,听她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我不再挂断她的电话,不再把手机扔到一边任由她说个不停,不再觉得她是无事生非的神经病。

我从母亲那苍老而沙哑的声音里,第一次听出了孤独,还有对爱与被爱的渴求。

年夏天,母亲急匆匆给我打来“你爸脖子上长了个大疙瘩,医生说不是好东西。”

我和宋先生驱车多公里,回到我的故乡。

父亲被确诊为甲状腺癌。

我认为这和他一贯逃避隐忍的性格有关。

他看似从不回应母亲的诘难,但从未躲过他们之间的任何一场战争。

母亲是用愤怒撕扯自己,而他则是把所有委屈吞入腹中。

父亲手术后,母亲嫌弃我们不会照顾,在医院里就和我大吵一架,然后逼着我们回到省城。

她一个人担负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医院,数次治疗。

我知道,母亲不过是担心我的工作和孩子。

我更知道,她离不开父亲。

哪怕她这辈子,她一直把“离婚”挂在嘴边,但她从未真的想要离开他。

9.回家

年暑假,父亲身体逐渐康复,我带着孩子回到老家。

母亲和父亲从厂家属院搬了出来,在郊区买下一个院子,种一些蔬菜,也喂十多只母鸡,还养了一对鹦鹉。

“来这里,都是你妈的主意。”

某个夏风习习的傍晚,父亲一边给鹦鹉喂食,一边对身旁的我说。

“爸,你恨我妈吗?”

我看着院子里新栽的几棵果树,还有咕咕叫个不停的母鸡,突然问父亲。

父亲沉默了。

就像他过去60多年里,一贯的沉默那样。

我站起来,准备进屋。

父亲忽然说:“我对不起你妈的,我以前不该那样对她,我……”

我的泪,开始往下掉。

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就像失了控的流水,就像涨了水的瀑布,不受控制地从我的胸腔内喷涌而出,然后从双眼和双鼻里,一泻而下。

止都止不住。

正在厨房里做南瓜饼的母亲,听见我的哭声,拎着擀面杖出来,对着父亲一阵怒吼:

“你做了什么孽?”

这一次,父亲没有沉默,而是说:

“我给闺女道歉哩,我错了,我错了……”

10.爱情

那个暑假,我本来只想在家待3天,结果待了10天,用光了一年的公休。

我带着孩子回到我小时候生活的老厂和学校,也陪着父亲回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还带着母亲去看了在县城生活的小姨。

母亲依然是爱发脾气,怼起父亲来仍是那么稳准狠,但父亲似乎不再吃她那一套。

父亲开始反击她,明确提出意见和方案,表达不满和抗争。

母亲无事生非时,父亲甚至惩罚她:“再犯一次这样的错误,我晚上就不陪你去跳广场舞!”

对此,母亲会生气地说:“不去就不去,谁怕谁!”

但有时,母亲会得意地说:“我一个人,心里更舒坦!”

看着他们两个你一句我一句地这样互怼,我忽然感到心安。

不清楚父母的改变,是不是影响到了弟弟。

35岁还宣布独身的弟弟,36岁生日时,忽然宣布要结婚。

他爱上了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女孩子,漂亮得一塌糊涂,新潮得令人瞠目结舌。

只要他喜欢就好。

我们这个家,从一个家,变成三个家,总算没有走散。

期间,我们历经了那么多的纷乱争吵和误解伤害、痛苦逃离和病患疼痛。

最后,总算从彼此的眼睛里,看见了自己。

也从自己身上,感知到对方。

我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回应,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诉说,也学会了理解和温柔。

我们终于懂得,所谓爱,不过是:

我在。

我在听。

我愿听你说。

我想对你说。

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就在我写下这篇文字时,还接到母亲突然打来的电话。

我问她在做什么,她咯咯咯笑个不停,末了来一句:

“我在和你爸斗嘴呢。”

这个闹离婚40年的女人,终于在65岁这年,等来了梦寐以求的爱情。

迟是迟了点,但幸好等到了。

鬼谷子:“人到四十九,四地别久留”:这4个地方,最好不要久留,真有理

你觉得《奇葩说》里面最让你惊艳的观点是什么?

华为正式宣布养猪,网友沸腾:支持华为自救!

来源

闲时花开(ID:xsha):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父母爱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