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发现痛,认识痛 [复制链接]

1#

图集

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多名著名疼痛学专家参加了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发布了今年的主题:“全球防治腰背痛年”。

大会现场

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促进疼痛学科发展

此次大会上,医院受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成立了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郭燕红专员及医院院长周军指出:之所以要进行疼痛质量控制,是为了促进我国疼痛诊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疼痛诊疗质量的差距,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服务。

随后,本次大会的主席、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发教授畅谈了未来疼痛学科的发展战略,并启动了《中国疼痛防控与健康促进战略蓝皮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卓越疼痛教育项目等一系列促进疼痛学科发展的合作项目。

中国疼痛健康指数首发:简单直观地评估我国人群疼痛健康状况

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疼痛专科医联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的中国疼痛健康指数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发布。该指数涵盖疾病流行水平、疾病负担、诊疗现状及学科建设四个领域共16个指标。

中国疼痛健康指数构建为政府提供一个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疼痛健康现状,比较各地区疼痛疾病严重程度,疾病流行及控制情况的工具,可以监测、评估我国人群疼痛健康管理能力,助力疼痛管理水平的提高。据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北京、上海、浙江位列全国前三位。

正确认识疼痛,避免疼痛误区

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现场题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达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王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熊东林、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傅志俭、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刘慧共同发布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并联合呼吁公众了解疼痛,正确认识疼痛。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在解读口号时指出,对待疼痛,我们常常将它看作是一种症状,或者某种疾病的附属品,我们期待它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消退,也会在面对它时习惯于“忍忍就过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据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

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慢性病等是引发疼痛疾病持续增加的因素。

大会现场

疼痛常见六大误区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

疼痛千万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现症状,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

1.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

2.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

3.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响术后快速康复。尤其是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4.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1.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高血压继发的头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腰背痛等。

2.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而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

3.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医院及时就诊治疗。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疼痛,会恶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恶性循坏,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生活质量和心理。

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打封闭”即封闭疗法,是把局部麻醉药或者少量激素类药物注射入痛点、关节囊等组织内。局部麻醉药可以起到快速镇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肿、促进炎症渗出吸收、缓解肌肉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代谢等作用,所以封闭疗法不仅能缓解一时疼痛,还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的效果。

2.封闭疗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药,不是阿片类药物,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封闭疗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剂量较小,无须过分担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年发布的《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说明硬膜外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中,中长效糖皮质激素的使用6个月内不超过3次,短效不超过5次;关节腔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3个月1次,最长可连续2年。

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

1.老百姓常说的“上瘾”有可能是疾病依赖所致,是因为躯体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长期应用镇痛药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

2.医学上所说的“上瘾”是指精神依赖及成瘾性,指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

3.耐受性是指机体对长期用药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药物作用减低,增加剂量仍能发挥镇痛作用。

4.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瘾,但对疼痛患者成瘾较为罕见。

5.服用镇痛药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

6.应用镇痛药物,无论是哪类止痛药,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

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所以尽量不用

1.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等多种类别,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2.非甾体抗炎药的确会存在胃肠道方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消化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危及生命的胃肠穿孔和出血。有相应高危因素的患者,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注意监测血常规、大便潜血等,若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

3.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与医生沟通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镇痛药物也开展了基因检测来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往往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试图通过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观念并不科学,需要正确对待。

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与会专家等联合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宫晓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