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全过程。大量科学家聚焦寒热和压力研究,一直不能取得突破。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突破,填补了这个空白。
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带来的新认知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辛味中药在分子层面上的药效基础,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动物证候模型的改进和提高。
中医寒热理论和方药涉及非常丰富的内容,热敏通道和力敏通道的发现为深入理解相关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
每年诺贝尔奖评选后,都会掀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引发人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热敏通道TRPV1和力敏通道Piezo的突破性发现,让中医研究者对于“寒热”产生进一步思考,寒、热和机械力究竟是如何触发神经冲动,使我们产生温觉和触觉的。
寒热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来确立治疗大法,还用来界定中药的性能,成为组方的重要准则。总之,寒热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全过程。传统中医对寒热的认识从《黄帝内经》时代就开始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针对寒热证候的最重要的治法,是中医理论中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为什么有些腹痛喜温喜按,另外一些病发热拒按?大量科学家聚焦寒热和压力研究,一直不能取得突破。隔着这些谜团,就无法与现代对话,而现代医学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区域留下无法言说的巨大空白。中医从个人感知和体悟对疾病和药物进行描述,疾病分类有寒热之分,药物有寒热之分,食物也分寒热。《神农本草经》和历代本草为我们展示了大量芳香辛辣药物,如生姜、葱、芫荽、丁香、菊花、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薄荷等等,还有白花蛇、蜈蚣、全蝎等毒虫药。这些药物在今天仍被大规模使用,每年消耗成百上千吨。可是,它们的药效的分子靶点是未知的。另一方面,中医治法的原理也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例如,针灸是如何止痛的?按摩是如何治病的?它们的临床实践如此普遍,但是这些有效治法在分子层面的原理是未知的。这会激起研究者的好奇心,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突破,填补了这个空白。
图源: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