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
小绿也一部新上线的纪录片《剩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可能没看过,先简单科普下。它讲的是3位「中国大龄未婚女性」,在各种压力之下的挣扎、妥协,甚至逃离的真实故事。坦白说,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单单「剩女」这个充满歧视性的称呼,就值得被怼个千八百遍。毕竟,实在难以想象,年了,还有人拿着这个年的老旧词语,对「大龄未婚女性」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绑架。但出人意料的是,截至目前,多人在豆瓣打出了8分的高分。▼很多人评价——它真实到让人窒息。真实到什么程度?看完全片后,我甚至觉得,无论你是单身、未婚还是已婚,都应该看看它。因为,当我们在谈论女性对婚姻的选择时,谈论的其实是自我成长和对幸福的定义。婚姻市场如何看待30岁+的女性?纪录片中的三位女性,30多岁,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独立。符合大部分人对「剩女」的定义。其中,一号女主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华梅(HuaMei音译),34岁,律师。迫于家里的催婚压力,她来到某婚恋网站相亲。结果,跟咨询师的初次对话,就让人气到爆炸。简单了解过华梅对另一半的要求后,咨询师做的第一件事是——真诚地帮这个34岁的女人“认清现实”。“我说话可能稍微直接一些,从外形来看,你不是什么美女,不漂亮,而且你年龄真的很大了。”没想到,华梅根本不买账。听到对方说自己不漂亮,她无所谓地笑了笑。可对方说她老,华梅不认同地回复说,“我觉得自己的年龄很好啊。”这句反驳,让咨询师非常不舒服,她像是听到了某件好笑的事,满脸难以置信。嗯?你觉得你的年龄在婚姻市场还是一个很好的年纪?华梅坚定地点了点头。咨询师不服气,也不认输。为了尽快让这个34岁的的女性向现实低头,这之后,她的语气变得咄咄逼人。“你不要想我现在状态很好,自己觉得很年轻。这都是自欺欺人的,都是你自己觉得的。你要现在谈恋爱,最快36生孩子,也算高龄产妇了。什么?你还想过不生孩子?既然你选择婚姻,那你就不能不生孩子。”前前后后三大段话,像极了PUA洗脑现场。最后,她还不忘总结:“你的性格有一点硬,希望你柔一点。不知道看到这里,你们是什么感受。反正同样作为女性的我,极度不适。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婚姻市场偏爱的女性标准暴露无遗——年轻好看的当然抢手,如果两样都不占,那起码也要顺从听话,性格别太要强。难怪咨询师努力想要“掰正”华梅。这套“好嫁风”的标准之下,她倒是显得格格不入了。最大的压力,往往来源于家人这些「贬低」,绝不是华梅头一次听到。在公园的相亲角,她的职业也曾成为大妈的攻击目标。当时,替儿子择偶的大妈在得知她是律师后,上来就是一顿长枪短炮:“律师多厉害啊,要是吵架了,你一下搬出个民法、刑法啊,我吵得过你?”大妈这话说得幽默,可嫌弃却是真实存在的。当华梅试图继续沟通,大妈直接赶客,“咱不谈了好吗,我害怕。”都以为律师最会吵架。可谁能想到,她此刻只能尴尬微笑。大妈只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错过也就错过了。在最亲近的家人面前,压力更大。痛苦的女孩,有时候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她的老家在山东农村,家里有五个姐妹。父亲嘴上说着,“别看我都是闺女,也比你们儿子都强。”听上去好像是夸奖,但所有人都能听出背后的不甘。女儿争气,给“断后”的家庭挽回了面子。可她不结婚,又让老人在外抬不起头。所以平时融洽的家庭,一提到华梅的婚姻问题,立刻爆发。纪录片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七大姑八大姨围坐一堂,拿出最极端的话,集体围攻华梅:“就是上学上傻了。”“你一天不成家,爸妈一天就不放心。”“你以后有病有灾,谁照应你?”“不结婚就得判刑。”“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老父亲甚至打起了苦情牌:从小到大你要什么都给你,你考上大学,咱家那么穷,我还供你上完学了。我起五经睡半夜地干,还不就是为了你。这让华梅无法抵抗,只能落荒而逃。我知道,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质疑:34岁还不结婚,一定是华梅的择偶条件太挑剔了吧!真的如此吗?恰恰相反,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另一半,她都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她对另一半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二是要尊重女性,比如双方要合理分配家务。之所以提到家务,是因为她的前男友就是完全不做家务的人,直接导致了两人分手。这两个条件,苛刻吗?起码我觉得挺正常。但就是这两点要求,她遇到的男性几乎都无法做到。有一次,她相亲时遇到一个山东老乡。两人一听对方也是滨州的,家里还相隔不远,聊得很热络。可一说到对另一半的要求,男方说,“成了家,我要占主导地位。可以一半一半,只不过我要占更大一半……女生不能比我强太多。”华梅的表情肉眼可见垮了下来。或许至此她才明白,原来,无论对婚姻市场、男性亦或是家人来说,最“完美”的女性标准首先应该是「顺从」。华梅形容自己的处境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又心有不甘。这何尝不是大部分大龄未婚女性的真实困境?她们都知道,除非抛弃一部分自我,放弃自己的棱角,去适应固定的社会标准,否则就永远无法融入婚姻市场。当婚姻成了一个任务,它还能否通向幸福?华梅的故事并非是个例。纪录片中的另外两位女性,也都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比如,28岁,北京户口,有房有车的徐梅(XuMei音译)。名牌大学,工作体面,性格开朗……按理说备受婚恋市场青睐。可她的恋爱,却总受制于「控制欲」超强的母亲。最近的相亲对象,也因为对方不是北京户口,无疾而终。每当女儿要向母亲说道理,冷静也好,痛哭也好,她的反应总是这样:一句话,根本说不通。习惯了顺从的她,也会为此痛苦,甚至因此在接受心理治疗。可她无力改变,无心改变。而最后一位女主盖琪(GaiQi音译),是一位大学教授。她也曾是一个“剩女”,但现在,她已经成功走入婚姻。说起这段婚姻,她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妥协。无论何时,她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平静。哪怕她承认婚后的生活没有单身时有趣,甚至经常很无聊。但她认为,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婚姻关系,总是需要妥协的……你肯定要舍弃一些东西。我选择活在当下”她,她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妥协?归根到底,婚姻好像成了一个魔幻的词。大家认定,婚姻才是获得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你大龄未婚,你就是个失败者,任何人都可以对你横加指责。以法定结婚年龄为标尺,老一辈人推动着它,新一代人传承着它,一个女人的全部价值,几乎都基于婚姻。不得不让人怀疑——当婚姻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真的还能带领人们通向幸福吗?说实话,纪录片中选择的女性,不管是学历还是眼界,都不算底层。可她们依然无法摆脱单一的婚姻观,坚守住绝对独立的人格。三个人中,只有华梅是个例外。故事的最后,34岁的她选择去法国留学。课堂上,她专心记着笔记。放学后,骑着自行车穿行过校园。此时的她,一身轻松,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女学生模样。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结局。这部纪录片拍摄于年-年,因为大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