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层颅脑”影像诊断法,让脑部疾病诊断更直观!“七层颅脑”影像诊断法,让脑部疾病诊断更直观!上图展示的独角仙、香蕉、鸡蛋、洋梨、简笔画笑脸、晴天娃娃和蝴蝶,其实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记忆脑部影像学诊断中的关键层面。而下图则清晰地呈现了“千年等一回”爱情故事发源地杭州西湖雷锋塔的壮观景象。
您或许会好奇,一篇医学文章为何要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开头?其实,这正是我们巧妙运用“形象记忆法”的体现。通过这些生动的图像,我们能够轻松地记住脑部影像学(如CT、MRI)诊断所依赖的横断面图像中的七个核心层面。
这七个层面,从基底节水平层面开始,依次向上为放射冠水平层面、半卵圆中心水平层面和头顶部脑沟水平层面;而向下,则分别是中脑水平层面、桥脑水平层面和延髓水平层面。每一层都蕴含着重要的脑部结构,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影像时代,脑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这些横断面图像。由于设备扫描层面间距通常为5~10mm,有的设备甚至能一次性获取张脑部横断面图像,因此选择观察代表性层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在繁杂的图像中做到全面细致且高效的观察,成为了每位神经科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幸运的是,这七个代表性层面不仅显示了脑部的主要结构,还是病变最常出现的区域。通过整理和归纳这些层面的MRI图像及基本的脑部解剖学知识,医生们能够更高效地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同时,我们也尝试以手绘图文的方式呈现这七个层面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希望能为医生们提供更多便捷和实用的参考。)和洋梨(头顶部脑沟)样层面的关键结构。紧接着,我们向下探索,依次呈现了笑脸(中脑)、晴天娃娃(桥脑)和蝴蝶(延髓)样层面的独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小脑的结构也在这张图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层面的具体结构和功能。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基底节层面。这个层面被神经科医生们所熟知,其标志性特征是形似独角仙角的侧脑室前角,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独角仙样层面”。在这一层面中,汇聚了众多关键的神经结构,包括额叶、颞叶和枕叶的皮质区与白质区。特别是大脑外侧裂周围区域,这里是语言中枢的所在地。此外,尾状核、豆状核、丘脑以及运动性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第一视觉区等重要结构也聚集于此。
尾状核与豆状核共同构成了纹状体,作为锥体外系的重要一环,其病变可能导致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丘脑则负责感觉传导,并参与维持意识和睡眠/觉醒的生理节律。而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叶,感觉性语言中枢则位于优势半球的颞叶,它们受损将分别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
第一视觉区位于枕叶内侧,负责处理视觉信息。若单侧受损,患者将面临偏盲的风险。此外,内囊作为该层面中的一大亮点,是连接大脑各区域的纤维束聚集之地。当内囊发生损伤时,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盲,从而形成内囊“三偏综合征”。同时,壳和丘脑也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易发部位,需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