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病例讨论会圆满召开
为深化临床医生对复杂临床问题的多学科解决思路,并积累相关合作经验,医务部精心策划并由各临床科室承办的MDT病例讨论会如期举行。近日,第十三期讨论会聚焦于手足显外微科带来的“足部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与会者收获颇丰。
病例展示
在本次MDT病例讨论会中,手足显外微科精心准备了一例“足部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分享。这一病例不仅深入探讨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作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实战机会。△手足显微外科王瑞主治医师汇报病例患者,男性,65岁,因“左足跟外伤后创面不愈合4月余”而入院。患者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尘肺病,并在20年前和5年前分别接受过冠脉支架植入术。
入院时,患者自述约4个月前左足跟部被石子磕伤,导致破溃出血。尽管曾行左侧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以改善下肢血循环,但创面始终未能愈合且范围逐渐扩大。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以“足部损伤”为由入院。
专科查体显示,左侧腹股沟可触及质硬肿物,活动度差,触压痛。左足跟部则可见一约4.0cm×3.5cm的慢性溃疡创面,伴有炎性渗出和炎性肉芽组织生长,颜色灰黑,呈分叶菜花状,触之易出血,创周红肿。左踝关节及左足各趾活动自如,但左足背动脉搏动较弱,左足各趾血运及皮肤感觉存在。
初步诊断包括左足跟部损伤、皮肤溃疡、肉芽创面、双下肢动脉轻-重度狭窄、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入院后,患者接受了相关化验检查,并对左足跟部肉芽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同时,根据创面渗出情况进行了消毒换药处理。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左足X线片可见左足跟部皮下软组织局限性突起和左足骨质增生。胸部CT平扫则揭示右肺上叶后端存在结节影,边缘毛糙,最大径.9cm,周围可见条索状影。腹部彩超未发现异常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确诊为(左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
术前诊断为左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分期T4bNbM0,病理分期ⅢC)、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左足跟皮肤溃疡、左足跟肉芽创面、双下肢动脉轻-重度狭窄以及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接下来,患者将接受进一步治疗。在确保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后,患者于硬膜外麻醉状态下接受了手术。手术内容包括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的清扫、左足跟部肿瘤的切除,以及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对创面进行转移修复,并辅以全厚皮片的游离移植。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皮瓣及植皮区皮肤均成活良好,创面实现了一期愈合。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左足跟部的肿物为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根据HE及IHC表型,诊断为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浅表扩散型,已侵及网状层,Clark分级为Ⅳ级,且皮肤切缘及基底均为阴性。
专家解读
在回顾了患者的病例特点及治疗过程后,王瑞主治医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包括黑色素瘤的高度恶性特性、如何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慢性创面和黑痣病理检查的重要性,以及针对部分期、2期黑色素瘤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规范操作。此外,还探讨了黑色素瘤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探索。与会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对病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苗平主任医师
手足显微外科这位老年男性患者,因“左足跟外伤后创面不愈合4月余”而就诊,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还曾接受过冠脉支架植入术。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初步诊断他患上了恶性黑色素瘤。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在手足显微外科,我们主要接诊的是肢端黑色素瘤病例,其中多数伴有溃疡,形成慢性创面,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肢端黑色素瘤病例,我们追求的是切缘R0级的病灶完整切除。然而,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问题,则需要通过皮瓣或植皮进行修复。针对这位患者的特殊情况,他的足跟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将需要通过皮瓣修复来恢复。
目前,关于肢端黑色素瘤的诊治指南仅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和框架,针对不同患者和具体诊治细节的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知。尽管如此,医院的手足显微外科在肢端黑色素瘤治疗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然而,本病的治疗过程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国际上推崇的MDT模式,即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能够提供一站式、个体化的诊疗服务,从术前就开始指导整个治疗过程,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和连续性。对于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我们可以直接转诊至肿瘤内科,以确保治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杨绍时主任医师
甲状腺乳腺外科
在面对高度怀疑黑色素瘤的患者时,活检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由于直接取原发病灶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进展,因此,我们通常建议取原发病灶增生出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此外,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必须与临床症状紧密结合,同时仔细鉴别与正常解剖结构的差异。对于该患者,其既往的陈旧性肺结核病史以及肺转移病灶的特征,如主要转移至肺外周带、呈圆形或类圆形,以及少数偏心性空洞的存在,都为我们排除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淋巴结染色方面,虽然美兰和核素染色是两种主要方法,但核素检查多用于淋巴管造影,临床应用相对较少;而美兰因其代谢快、操作便捷的特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霍小东副主任医师
肿瘤科
面对恶性黑色素瘤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我们通过术后病理明确其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这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们将结合“靶向+免疫”的一线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努力提高其生存率。同时,目前多项临床试验正在探索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梁锐主任医师
病理科
该患者术后病理显示,镜下形态特征明显,主要以上皮细胞为主,同时伴有梭形细胞,且肿瘤细胞内色素沉着显著。淋巴结转移情况已得到确认。患者被诊断为肢端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其浸润深度位于真皮网状层。鉴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罕见性,特别是截肢病例较为稀少,我们遵循最新治疗指南,避免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防冰冻后的标本影响癌细胞的观察。此病例详细记载了患者的病史,覆盖了广泛的医学领域,为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李艳奎主任医师
血管外科
恶性黑色素瘤在临床中并不罕见,但常因缺乏足够重视而导致漏诊。对于那些慢性创面久治不愈的情况,医生应警惕恶变的可能性,并在术前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其真实性质。在考虑患者的血管走行和缺血程度后,若发现病情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则应高度怀疑恶变,并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彻底切除肿瘤,旨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总体生存期。鉴于肿瘤组织中富含血管网,术前可采取血管栓塞措施,这有助于在手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减少术中失血的风险,同时还能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效率。
李亮副主任医师
医学影像科
在术前MRI检查中,恶性黑色素瘤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信号特征:T高信号和T2低信号,这为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类患者往往因病灶溃疡而形成慢性创面前来就诊。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慢性创面久治不愈,应高度警惕皮肤癌的可能性,并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同时,为了明确诊断,需要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恶性黑色素瘤的死亡率较高,危害极大,因此首选手术治疗来控制肿瘤、降低复发率,并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志宇主任医师
胸外科
该患者肺结节体积较大,且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在影像学检查中,我们发现其转移病灶的大小不一,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且边缘较为规整。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排除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病灶的可能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肺转移病灶多数会转移到下肺,而少数会转移到上肺。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建议在手术过程中进行肺穿刺病理活检。在治疗方面,可以考虑在术前进行局部的放化疗,以巩固治疗效果。
邹颖主任
医务部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临床决策时需全面考量。在面对这类病例时,我们应严格落实四级手术MDT讨论制度,确保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协同诊疗优势。同时,加强患者风险评估,科学制定手术方案,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