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
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
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
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
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
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
病变。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
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1病因介绍
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
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
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和高
渗昏迷。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
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
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
分泌胰岛素
。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
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
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
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也能引起I型
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感
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流行之后。病*,如那
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
*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
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与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
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
但如果是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型糖尿病。
肥胖: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
,同样也可引起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
,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
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
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
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
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
引发糖尿病。妊娠第4周到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
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
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型糖
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4、高血糖症
高血糖症:引发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肾病发生与高血糖密切相关,血
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延缓其
发展。高血糖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增多后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
质增多,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
其他病因:
甲亢和糖尿病
(1)甲亢引起糖尿病:甲状腺激素可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甲亢时超生
理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更强,并且可以促进肠葡萄糖的
吸收及促进糖原异生,因此引起血糖增高,导致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
由于甲亢引起,故可称为继生性糖尿病。甲亢引起的糖尿病在甲亢病情
控制后,不予降血糖药物治疗,血糖即可完全恢复正常。
()甲亢和糖尿病并存:甲亢和糖尿病都和家族性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这两种病的基因缺陷往往发生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因此可能会连锁在一
起遗传给后代。在临床上,两种病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的病例并不
少见。这种糖尿病属于原发性,不是继发于甲亢。在甲亢病情控制后,
糖尿病依然存在,不予隆血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能降至正常。但是,甲
亢可以加重糖尿病,使血糖进一步增高,故控制甲亢对减轻糖尿病也很
重要。
中国趋势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
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7%。年全国19省市1万人的
调查,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5%(人口标化率为.8%)
,糖耐量减低(IGT)为3.%(人口标化率为.1%)。—年,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
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这一数
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相近,比年增加了近3倍。00年全
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世界糖尿病日”,中国中
医科学院糖尿病研究总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
0万左右,占世界糖尿病人群总数的五分之一,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并
且以每天至少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超过10万人,至年中国
糖尿病人口总数猛增至万至1亿人。
3疾病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和型糖尿病(typediabetes
)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
abetes)。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
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
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
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
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
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
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
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
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
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5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50%
新诊断的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
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
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些药物主
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
“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
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
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孕期糖尿病会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
减轻)。妊娠期间还会出现外阴瘙痒、及外阴念珠菌感染,症状重时出
现酮症酸中*伴昏迷。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无三多一少症状。早孕时妊娠剧吐,或有念珠菌感
染史,空腹血糖检查发现异常或尿糖阳性,糖尿病家族史,或不良生育
史及本次妊娠过程异常而进行糖耐量试验发现
对于高度怀疑糖尿病的孕妇,首先接受糖筛查,以便及早诊断孕前糖尿
病的孕妇。
4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
,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
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
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
不能满足食欲。
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
,出现烦恼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
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0毫升,最高可达毫升以
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
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
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
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
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
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不典型症状:一些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
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
低血糖症状。
3.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
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
等。
早期症状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糖尿病,其子女发病率
比普通人高.5倍。
医学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及晶状体病变很早就已发生,因此对
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的人要注意检查是否患糖尿病;经常饥饿、常
有空腹感、乏力,查不出其他原因的排尿困难者,都应及时检查是否息
糖尿病。
.反复发生低血糖早期糖尿病患者,也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分泌
过程缓慢,当血糖高峰已经过去,胰岛素分泌才达到高峰。而这恰恰是
血糖浓度降低的时候,于是会出现低血糖,表现出饥饿感、心悸、流汗
等。因此,反复发生低血糖者,应警惕是否患了糖尿病。
3.皮肤病变皮肤病变是潜伏着的糖尿病在体外唯一的明显症状,除糖尿
病早期可同时存在皮肤病变外,也可能是糖尿病继发或反复发生各种感
染性或非感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毛囊炎、疖、痈、癣症以及丘疹、
水疱、脱屑、浸渍、糜烂等。约有30%----40%的患者会发生周身皮肤瘙
痒,同时伴有皮肤干燥、色素沉着、脂溢性皮炎等。
4.难于控制的肺结核糖尿病人并发肺结核比正常人多3~5倍,这是由于
糖尿病人的抵抗力差,高糖环境更有利于结核茵的生长繁殖,药物治疗
效果也不显著,症状难以控制。尤其是中老年人患结核久治不愈,更应
考虑并发糖尿病的可能。
5.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为对称性远端感觉障碍,下肢比上肢重
,双下肢发麻,伴有刺痛或烧灼感、蚊行感;有的手足疼痛,夜间加重,
甚至盖棉被,接触衣服也会引起疼痛:手足皮肤色素变深,指甲变厚;因
颅神经发生病变而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眼后或眼球上方疼痛,面神经麻
痹或神经性耳聋。
晚期症状
糖尿病的晚期症状主要有:失水、营养不良、继发感染及心血管、神经
、肾脏、眼部等并发症而出现各种体征。肝脏可肿大。
此外,昏睡是糖尿病的晚期症状中较为严重的症状,但是昏睡不能代表
患者已经进入了糖尿病晚期。有的患者在初期就有昏睡症状,尤其是年
轻人最多。引起昏睡时,会作呕,呕吐,感到腹痛等消化器官的症状,
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急性阑尾炎。
以初期症状来说,饭後约三到五个小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有严重空腹
,四肢无力,思考力降低,冒汗,有异常感,手指颤抖。有时饭後血糖
值会升高,一段时间後又会异常降低,然後发生上述症。
5并发症状
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
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
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
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还包括以下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
糖尿病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
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
、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
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
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
;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
、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症恢复。
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
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
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
.肾脏病变
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及早控制糖尿病,早期病变可以逆转。对于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
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
一代或第二代药物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根据血压,卡托普利(c
aptopril)1.5~5mg,~3次/d或依那普利(enalapril)5mg,1~
次/d不等。除尿白蛋白外,尿转铁蛋白和尿内皮素排泄量均有明显降低
,这主要由于ACEI对肾小单位的循环有独特的作用,扩张出球小动脉甚
于入球小动脉,以致减低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滤出。
3.神经病变
早期控制糖尿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可逆转恢复正常,但感觉神经
疗效较差。以往试用维生素B族,B1、B6、B1、B、NAA等疗效可疑。有
神经痛者可试糖尿病用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tegratol)每片0
.g,3次/d,可暂时止痛。也可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每晚30~
50mg可有效,氟奋乃静(fluphenazine)0.5~.0mg,~3次/d,可与
阿米替林合用。近年来还试用肌醇片,g/d分次口服,或用醛糖还原酶
抑制剂(aldosereductaseinhibitor)索比尼尔(sorbinil),托瑞司
他(tolrestat),statil等,或用甲基维生素B1(methylcobalamine
)治疗取得疗效,后二者尚在研究中。
4.视网膜病变
基本治疗为及早控制糖尿病。如有病变应及时就医,且不可拖延,以免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5.足溃疡
俗称“糖尿病足”,主要由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以局部受压甚而
损伤所致。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预防重于治疗。患者要注意保护双足
,每日以50~60℃温水洗脚,用软毛巾吸干趾缝间水份,防止发生嵌甲
,如有胼胝及时处理以免局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袜子要软而无破
损或补钉,鞋子要宽松,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尖硬的异物等。也可采
用特制鞋垫使局部突出部位减少受压。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