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雀斑北京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4/8590072.html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
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ataxiatype2,SCA-2,OMIM:)可归于ADCAI型。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注视肌麻痹、慢眼活动、腱反射减弱、不随意运动、智能障碍和周围性感觉神经病等。主要的病理改变为累及小脑皮质全层、脑桥核、下橄榄核、基底节和背侧丘脑的神经元脱失,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范围较广。年Pulst、Sanpei、Imbert等三个研究小组同时克隆出SCA-2疾病基因ataxin-2,并发现在其3/端蛋白编码区内的CAG重复序列存在扩增突变。正常等位基因为17~29次,SCA-2患者为34~57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发现某些IAs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同于OPCA、SCA-1、SCA-3/MJD等共济失调疾病。进一步的连锁分析发现这些家系与HLA无连锁关系,从而证实他们是与SCA-1、MJD不同的另一种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称之为SCA-2。虽然国外学者发现ADCAI型(无视网膜变性)患者中SCA-2(CAG)n突变检测阳性率超过10%,甚至可达到40%成为SCA的主要亚型;但国内大样本家系基因检测发现SCA-2仅占5.88%,远低于主要基因型SCA-3/MJD(48.23%),提示该型在中国少见。
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高。与其他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突变疾病相似,SCA-2患者也存在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发病年龄多变、基因剂量效应和减数分裂影响等。另外,对于发病年龄较大的“散发性”共济失调患者,未经基因检测之前不能仅凭家族史而排除SCA-2的诊断,这是因为患者双亲可能由于携带有较少的扩增片段而较晚发病或症状很轻未被发觉。
Gispert等()通过连锁分析将SCA-2疾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2q23~q24.1上,三个研究小组()采用不同方法同时克隆出SCA-2疾病基因。正常等位基因含有17~29个(CAG)n和1~3个(CAA)n,而SCA-2患者的CAG重复次数为37~50次。SCA-2基因编码产物-ataxin-2为一种分子量约为的胞浆蛋白,正常功能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大鼠的SCA-2同源基因高度保守,但不含有扩展的多聚谷氨酰胺残基,说明SCA-2发挥正常功能并不需要这些片段。Northern杂交证实SCA-2基因在全身组织广泛表达,包括脑、心脏、胎盘、肝脏、骨骼肌和胰腺等,肺和肾脏中很少表达或不表达。与其他三核苷酸动态突变疾病不同的是,野生型ataxin-2主要存在于特殊神经元尤其是蒲肯野细胞的胞浆中,而且正常人蒲肯野细胞中的ataxin-2水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SCA-2脑组织中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发现泛素化核内包涵体的存在,部分研究指出含多聚谷氨酰胺残基的泛素化核内包涵体只选择性聚集在除小脑之外的1%~2%受损神经元中,这些均提示SCA-2患者中的核内包涵体形成与神经元变性在病理改变上并不一致。
主要的病理改变为累及小脑皮质全层、脑桥核、下橄榄核、基底节与背侧丘脑的神经元脱失。小脑蒲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而齿状核与其他小脑核团中的高尔基体及篮细胞相对保留。部分患者脊髓后柱明显脱髓鞘,有时也累及脊髓小脑束;运动神经元与Clarke柱神经元的体积减小、数量减少;前根、后根部分脱髓鞘,特别是在腰骶段。少数病例出现严重的额一颞叶神经元脱失。
SCA-2多为中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6.9±12.5岁,但2~65岁间均可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注视肌麻痹、视神经萎缩、慢眼活动、腱反射减弱、智能障碍、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和锥体外系症状等。个别家系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和深感觉障碍。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有时可发现亚临床病灶。慢眼活动与腱反射减弱为SCA-2较为特征性的临床体征,可从临床上与SCA-1、SCA-3/MJD初步鉴别。国内SCA-2患者的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吞咽困难反呛、视力下降和智能障碍突出,统计学分析表明腱反射减弱、肌张力下降与智能减退为特征性症状,有助于与SCA-1和SCA-3的临床鉴别。
SCA-2患者的发病年龄与异常扩增的CAG重复次数呈负相关,即(CAG)n重复扩增数越大,发病年龄越早。研究证实(CAG)n拷贝数大于45的患者多在20岁前发病。另外,SCA-2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以及慢眼活动、腱反射减弱、震颤、痴呆等l临床症状及体征也均与CAG重复次数相关。与其他三核苷酸动态突变性疾病一样,SCA-2存在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子代较亲代症状出现可提前14.4±7.9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与(CAG)n拷贝数的代间不稳定扩展有关。同时,SCA-2也有父系遗传倾向,只是不如SCA-1、SCA-3/MJD、DRPLA明显。SCA-2患者的头部MRI显示明显的小脑、脑干萎缩,其中橄榄脑桥小脑萎缩为其典型改变,幕下结构萎缩与病程和CAG重复次数无明显相关关系,但幕上结构萎缩与病程显著相关。
1.电生理检查SCA-3/MJD患者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幅度明显异常,SCA-1患者的中央运动传导时间延长、运动诱发电位阈值提高,而SCA-2患者则很少异常。另外,Rivaud-Pechoux等借助眼球运动检测(快速扫视眼动振幅、快速扫视眼动速率、凝视诱发眼震的存在与否)也从临床上初步鉴别了90%的SCA-1、SCA-2和SCA-3/MJD患者,其中SCA-1患者的扫视振幅明显增高,SCA-2患者的扫视速率显著下降,而SCA-3/MJD患者则存在凝视诱发眼震。
2.影像学检查除小脑、脑干萎缩外,SCA-3/MJD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四脑室扩大;而SCA-1与SCA-2患者主要表现为脑桥、小脑萎缩,SCA-6则为单纯的小脑萎缩。不过,总的来说,由于SCA临床表现变异极大,最准确的分型仍需借助于分子遗传学方法。
3.基因检查由于SCA-2疾病基因(CAG)n重复数在正常人和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没有重叠,因此选用合适的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可作出准确的基因诊断。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含有SCA-2基因(CAG)n结构在内的PCR扩增片段,如果其中有或至少有一条PCR产物片段大小超出了正常范围,则可诊断为SCA-2患者或症状前患者。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正常人SCA-2两条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均在16~30次之间,且多为纯合子而患者至少有一条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在37~50次之间,这是SCA-2有别于其他SCA疾病基因之处。
临床上出现慢眼活动、腱反射减弱、肌阵挛和意向性震颤常提示为SCA-2;复视、严重的痉挛状态或显著的周围神经病常见于SCA-3/MJD;SCA-6则表现为单一的小脑综合征,发病年龄常超过55岁。结合辅助检查确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