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NSD)于年在国际上进行了修订,以反映在该条件下发现的广泛的病理过程、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ANSD被认为占所有儿童永久性听力损伤的7-10%,与估计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ANSD病因学比例相似。人工耳蜗植入可以通过阈上刺激提高听神经信号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听力,已被用于ANSD。然而,ANSD的高度异质性使得人工耳蜗植入的评估变得困难,因此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
ANSD是一种以耳蜗内存在完整的外毛细胞(OHC)功能为特征的听力学诊断,表现为耳声发射或耳蜗微音电位正常,以及严重异常或缺失的听觉脑干反应(ABR)。ANSD的病变部位可能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内毛细胞、内毛细胞听神经突触、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病理机制包括内毛细胞(IHC)丢失、突触功能障碍、听觉神经纤维/细胞丢失或神经脉冲不同步。如果只有IHCs受到影响,那么言语测听将与行为测听结果相一致,如果听觉通路的其他部位受到影响,那么言语识别能力可能比行为测听的表现更差,尤其是在噪声背景中。
ANSD是一种最近被认可的疾病,由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对有ANSD风险的患者会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并且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ANSD患者将被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ANSD患者最终会表现出外毛细胞功能的丧失,从而发展成真正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一些以前被诊断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病例现在更具体地说与ANSD有关,例如遗传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包括Charcot-Marie-Tooth病和Dejerine-Sottas病)和核*素转运体缺乏病,Friedreich共济失调,Guillain-Barré神经病和线粒体疾病。这些疾病可能还存在重要的非听觉病理表现。
ANSD的潜在病因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非遗传性的,包括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缺氧、接触耳*性药物和感染等。关于病因,估计约42%的病例是遗传性的,10%与细胞*性、代谢、免疫和感染因素(如耳*性药物、缺氧、高胆红素血症、脱髓鞘和病*感染)有关,48%是特发的。
因此,确定ANSD的病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在早期阶段识别潜在的共病,并且可以指导患者的治疗。它还能提供有关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指导,例如otoferlin(OTOF)相关的ANSD患者的预后可能好于预期,而耳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者的预后可能更差。鉴于ANSD患者的特殊性,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挑战,有必要对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遗传和分子评估的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在过去的十年中,对ANSD相关基因的鉴定极大地促进了对该病的诊断和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
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预测,有国外学者提出可以根据基因突变引起听觉通路中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来分类。
1耳蜗感觉部分的遗传性损伤
耳蜗中任何细胞或结构的缺陷,包括内毛细胞、外毛细胞、盖膜、支持细胞或血管纹细胞,都可能导致耳聋。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已被证明是先天性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GJB2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多项研究表明,GJB2突变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预后良好。影响耳蜗感觉器官的其他基因突变的患者也有良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包括影响血管纹细胞的基因突变(SLC26A4),内毛细胞的立体纤毛的顶端连接(CDH23),毛细胞的肌动蛋白(MYO7A)和立体纤毛结构(LOXHD1)等。总之,对于外周听觉系统遗传病变的患者,由于人工耳蜗绕过了听觉系统的缺陷区,因此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突触前的遗传性损伤
包括以下基因
OTOF——突触前突触病
大约20年前,OTOF基因突变首次被确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DFNB9)的一个致病基因。DFNB9耳聋是一种重度到极重度的先天性或语前聋,其特征是正常的OAE和异常ABR。OTOF是最早发现的ANSD的遗传病因。除了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NSHL)外,OTOF突变也会导致温度敏感性耳聋,体温升高会严重影响听力,尤其是单词理解和耳鸣,在体温降低时又恢复到接近正常的听力水平。OTOF的相似突变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听力学结果,这一点在1项对两个患有ANSD的兄妹进行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这两个兄妹都有相同的OTOF突变,但言语识别能力、听觉诱发电位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有显著差异。OTOF基因编码的otoferlin蛋白作为一种钙传感器,在带状突触的内毛细胞中谷氨酸受体囊泡胞吐的最后阶段是必需的,但发挥这一功能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Otof基因敲除小鼠能够完成除最后1步谷氨酸受体囊泡胞吐释放外的所有阶段。对有该突变的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有进行性听觉疲劳,这很可能代表了异常情况下突触递质的持续性释放。研究结果显示OTOF的基因突变可以影响听觉刺激的时间表征并导致听觉突触病。到目前为止,共有个导致耳聋的OTOF突变被报道,包括错义和功能丧失的改变。来自多个家系的研究数据表明,OTOF基因突变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效果非常好,并且通常与那些影响感觉支配的基因突变的患者效果相当。最近一项综述从11项不同的OTOF突变的已发表研究中总结了32例患者均有良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关于OTOF的研究数据最有力地证实了听觉突触被人工耳蜗绕过具有良好的植入效果。
CACNA1D——突触前突触病
CACNA1D编码电压门控钙通道亚基alpha1D,也称为Cav1.3。CACNA1D基因突变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耳聋综合征(SANND综合征)。Cav1.3在内外毛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中表达。当发生功能丧失突变时,会导致综合征性耳聋。该基因编码钙通道的部分成孔亚基。CACNA1D功能突变的丧失导致基因敲除小鼠的带状突触传递受损。
仅在两个巴基斯坦家系中发现了一种突变会引起SANDD综合征。由这种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是先天性的,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伴有心动过缓。基于分子特征,这些患者有可能表现出ANSD的特征。有关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进一步研究尚未报道,但我们可以推测,因为这是一种突触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会很好。
CABP2—突触前突触病
钙结合蛋白与钙通道相互作用,改变毛细胞基底部突触前部位电压门控通道的电压依赖性。CABP2突变导致DFNB93位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缺乏Ca2+内流导致谷氨酸受体囊泡释放受损和听觉突触病。最初报告的致聋突变是在一个伊拉克家系中发现的,该家族具有中度到重度语前听力损失,没有其他综合征特征。共有3种导致耳聋的CABP2基因突变被报道,尚未有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相关报道。
SLC17A8—突触前突触病
SLC17A8基因突变会导致DFNA25基因座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受影响的个体具有进行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在SLC17A8中仅报道了3个引起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致病突变。由于没有对这些患者进行详细的电生理研究发表,也没有关于这些家系的听神经病特征的报道。SLC17A8编码VGLUT3(谷氨酸囊泡转运蛋白3)。已证明Slc17a8突变的小鼠具有ANSD表型。Slc17a8基因敲除小鼠的听力损失是由于内毛细胞缺乏谷氨酸受体囊泡的胞吐作用,因此在IHC-SG末端树突突触中缺乏突触传递。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