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了一巴掌,摔了一跤,耳朵就听不见了;感冒发烧,打了一针后,突然就聋了;父母及兄弟姐妹听力都正常,他却偏偏听不见……突聋事件屡见不鲜,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些都是耳聋基因缺陷导致的,最大程度是可以避免的。
新生儿出生缺陷中,耳聋排在第一位,占总残疾人口的24%。中国每年新生聋儿超过3万例,其中90%的聋儿出生于听力正常的家庭,在我国听力残疾人群中,60%是遗传基因缺陷引发的耳聋。遗传性耳聋是指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神经系统缺陷。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显性和线粒体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
基于我国人群的耳聋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已经找到4个常见的致聋基因:GJB2、SLC26A4、12SrRNA和GJB3。
GJB2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常由先天性巨细胞病*感染所致先天性耳聋;
SLC26A4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这类患者的内耳结构存在缺陷,他们的前庭导水管比正常人大,当患者用力咳嗽、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甚至仅仅耳朵被拍一巴掌,内耳淋巴液循环就会出现障碍,导致听力急剧下降,又称为“一巴掌打聋基因”;
12SrRNA是“药物致聋基因”,它通过妈妈的线粒体遗传,属于母系遗传,即如果妈妈身上携带这种突变基因,子女%都会携带。这类基因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及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异常敏感,很可能一针下去耳朵就永远听不见了。如舞蹈《千手观音》的21个聋哑人表演者中18个人几乎都是在幼儿时期因发烧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所致耳聋。临床中只要检测到这个基因,氨基糖甙类药物终身禁止使用;
GJB3是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表现为后天突发性耳聋。
针对耳聋我们可以预防吗?
目前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预防先天性耳聋出生缺陷,控制药物致聋风险,预防或者延缓耳聋的发生发展。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在任何时间段进行。对于携带了先天性耳聋基因的人,如果能在孕前发现,可以避免耳聋宝宝的出生。如果携带了药物性耳聋基因,终身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避免“一针致聋”。如果携带了其他耳聋基因,平时应该注意避免各种听力损害因素,如剧烈体育运动,用力咳嗽,噪音,头部外伤及头部倒立等,听力急剧下降时应及时就诊治疗。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家族有耳聋或携带致聋基因者,尤其是已经生育过一个耳聋孩子的夫妇,建议孩子及孕前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及早发现危险因素,避免孩子突发耳聋及再生育耳聋宝宝。
我院遗传优生科引进国内先进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系统,可对常见的4钟遗传性耳聋基因进行检测,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病因,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早干预、指导用药等多方面来减少聋病的发生。
文章来源:遗传优生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