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新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中国诊疗共识 [复制链接]

1#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588.html

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

(一)运动的分类

1.反射运动

反射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一般由特定的感觉刺激引起,并有固定的运动轨迹,故又称定型运动,如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的膝反射和食物刺激口腔引起的吞咽反射等。

反射运动一般不受意识控制,其运动强度与刺激大小有关,参与反射回路的神经元数量较少,因而所需时间较短。

2.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较为复杂,是指在大脑皮层控制下,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有意识进行的运动,其运动的方向、轨迹、速度和时程都可随意选择和改变。

3.节律性运动

节律性运动是介于随意运动和反射运动之间并具有这两类运动特点的一种运动形式,如呼吸、咀嚼和行走运动。这类运动可随意地开始和停止,运动一旦开始便不需要有意识的参与而自动地重复进行,但在进行过程中能被感觉信息调制。

(二)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和皮层小脑:运动的总体策划

2.运动皮层和脊髓小脑:运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

3.脑干和脊髓:运动的执行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一)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脊髓运动神经元

(1)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是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2)β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

(3)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2.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脊髓休克

1.概念: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表现: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致消失。

3.原因:离断面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

(三)脊髓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姿势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改变骨骼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动作,以保持或改变身体的姿势以免发生倾倒。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1)屈肌反射:当脊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侧肢体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躲避伤害性刺激。

(2)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的加大,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可引起对侧肢体的伸展,是一种姿势反射,保持身体平衡。

2.牵张反射

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1)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为肌梭,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的感受器,其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2)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3)腱器官及反牵张反射

骨骼肌中有一种能感受肌肉张力的感受器,称为腱器官。它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对支配同一肌肉的a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当肌肉受外力牵拉而被拉长时,首先兴奋肌梭感受器引发牵张反射,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加大时,腱器官可因受牵拉张力的增加而兴奋,反射效应是抑制牵张反射。

这种由腱器官兴奋引起的牵张反射抑制,称为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可防止牵张反射过强而拉伤肌肉,因此具有保护意义。

3.节间反射

由于脊髓相邻节段的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联系,故在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依靠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也能完成一定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称为节间反射。搔爬反射就是节间反射的一种表现。搔爬反射通常由皮肤瘙痒引起,如跳蚤在动物背部爬行可引起动物后爪的瘙痒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

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控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的不同区域,可观察道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分别称为抑制区和易化区

2.去大脑僵直

(1)去大脑僵直现象:在麻醉动物,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肌紧张出现明显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

(2)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使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

A、B、C为去皮层去僵直,D为去大脑僵直

3.去大脑僵直类型

(1)γ僵直: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肌梭的敏感性↑

(2)α僵直: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二)脑干对姿势的调控

1.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的一反射。

2.翻正反射

翻正反射亦称复位反射。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

1.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回路

(1)直接通路:新纹状体直接向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能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2)间接通路:新纹状体先后经过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次中继后,间接到达苍白球内侧部的投射路径;对大脑皮层发动运动有抑制作用

2.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使直接通路的活动增加而间接通路的活动降低,从而易化大脑皮层发动运动。

(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觉、自主神经的调节、学习记忆等。

(三)与基底神经节损伤有关的疾病

1.帕金森病

(1)症状: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常伴有静止性震颤

(2)原因: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神经元受损→直接通路活动↓,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

2.舞蹈病

(1)症状: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

(2)原因:新纹状体GABA能或胆碱能神经元受损→间接通路活动↓,直接通路活动↑→运动皮层活动↑

五、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一)前庭小脑

1.结构:绒球小结叶

2.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3.损伤表现:身体平衡失调,运动病消失,位置性眼震颤

(二)脊髓小脑

1.结构: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2.功能:运动执行,协调运动,调节肌紧张

3.损伤表现: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

(三)皮层小脑

1.结构:后叶外侧部

2.功能:运动策划

3.损伤表现:精巧运动受损

六、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控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1)运动皮层(即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2)交叉性支配

(3)定位精确,呈倒置排列

(4)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2.其他运动区

(1)第一感觉区以及后顶叶皮层

(2)双侧性支配

(二)运动传出通路

1.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大脑皮层主要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控制肌肉的活动。

(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调节肌肉的精细、技巧性运动;皮层脊髓前束支配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姿势和粗略运动的调节

(2)皮层脑干束:到达脑运动神经核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