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化名),54岁,糖尿病4年,一开始主要吃降糖药,效果不理想,便改成打胰岛素,之后血糖保持稳定,一般空腹血糖在7左右,餐后血糖有时高到10、11,打完针能降下去。
一个月前,孙强明明血糖还算正常,也没有不适症状,可突然就脑梗住院了,幸亏抢救及时,救回一条命。这件事儿让他特别郁闷。
主治医师解释,很多糖友从表面上看没事,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最高差值达到4,波动较大,容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进而诱发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血糖,不能觉得差不多、没不适表现就行。
一、老年人血糖标准出炉
糖尿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多种并发症都会找上门,心、脑、肾、眼、下肢等全身组织器官都会受到牵连,从而导致足坏疽、尿*症、冠心病、脑卒中、失明等严重后果。想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最关键是要控制好血糖。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1mmol/L以下,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一般成年1型和2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建议如下: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而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伴发病多、低血糖风险高等特点,所以在控制血糖时要全面评估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平衡,治疗策略应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定制治疗方案,具体标准如下:
图源:糖尿病网
相比以前,最新版的指南给出更为具体详细的降糖标准,同时老年人在控制血糖时要谨记3条原则:①不因血糖过高而出现明显的糖尿病表现;②不因血糖过高而提升感染的几率;③不因血糖过高而出现高血糖危象。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和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
二、睡觉出现5个表现,血糖太高了
糖尿病并发症在出现前并非无迹可寻,只是有些先兆容易被患者忽视,因此糖友平时要多加留意,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危害全身多个器官组织。
1、手脚发麻
这是糖尿病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状,糖尿病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些神经主要负责身体的各项运动与感觉,还支配内脏器官的正常运行,一旦受损,就可能出现手脚发麻的情况,常有以下特征:对称型、由下往上发展、从远端开始,除了发麻,还有蚁行感。
2、汗出异常
部分糖友会出现出汗量过多或过少、上半身出汗但下半身不出汗、皮肤干燥不出汗等异常现象,睡眠时亦可发生,这主要是糖尿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紊乱,汗腺分泌异常。
3、腰酸背疼
糖友总是感觉腰酸背疼,且有明显的驼背情况,多半是骨质疏松了。血糖较高时,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血液中的钙也会大量流失,再加上胰岛素缺乏,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减少,就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出现腰酸背疼的情况。
4、容易口渴
血糖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可刺激血管内皮神经感受器,从而发出口渴的信号,因此血糖升高时糖友喝水量也会增多。
5、醒后口臭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稳定,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出现牙周感染、牙齿松动、口臭等表现,尤其是睡了一夜醒来,口臭更严重。
如果出现上述表现,说明血糖可能不稳了了,要及时咨询医生,想办法控制住。
三、吃对饭,血糖就稳了一半
“控制糖尿病,一半在于吃”,想要有效控糖,合理饮食很重要,尤其是安排好一日三餐。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对于单纯进行饮食调理的糖友,最好将全日主食分开摄入,分到三餐或多餐,定时定量,不仅能减少胰腺负担,避免血糖过高,还能减少低血糖的出现。
三餐的时间也要有规律,一般早上7:00~8:00进食最佳,种类要丰富;午餐11:00-13:00进食最佳,这时人体所剩能量较低,可进食高能量、高营养食物;晚餐17:00~19:00进食最佳,种类丰富,支持八分饱。
再简单介绍一下饮食搭配。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合理搭配,保证全面充足的营养,食物种类尽量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薯类,多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同时少吃肥肉、荤油、油炸、油煎食物。
如果能坚持做到这些,再配合运动、按时按量服药或打胰岛素,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血糖,避免并发症。
结语
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是糖友们要关心的“头等大事”,平时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