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小执医整理的知识点,必须学习
1、浅反射不包括
A、直接角膜反射
B、腹壁反射
C、提睾反射
D、膝反射
E、间接角膜反射
2、震颤麻痹患者常采取的步态是
A、醉酒步态
B、步态稳健
C、慌张步态
D、跨阈步态
E、共济失调步态
3、强迫仰卧位见于
A、各种严重疾病的早期
B、极度衰弱
C、意识不清
D、急性腹膜炎
E、严重疾病晚期
4、双侧眼睑下垂见于
A、脑炎
B、脑脓肿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出血
E、重症肌无力
5、原发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见于
A、居高原的初期
B、新生儿
C、剧烈的体力劳动后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严重的心肺疾患
答案与解析
1、D
答案解析:膝反射见于深反射。
2、C
答案解析: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
3、D
答案解析:强迫仰卧位:患者仰卧,双腿蜷曲,借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等。
4、E
答案解析:双上眼睑下垂见于重症肌无力、先天性上眼睑下垂。
5、D
答案解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高限。诊断标准:成年男性Hb>g/L,RBC>6.0×/L;成年女性Hb>g/L,RBC>5.5×/L。(1)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见于严重腹泻、频繁呕吐、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尿崩症等。(2)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新生儿及高原生活者;病理性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②原发性: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神经系统检查
要点一脑神经检查
1.视神经
(1)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
(2)视野反映*斑中央凹以外的视网膜及视觉通路的功能,视觉通路的任何部位受到损害,都可引起视野缺损。
(3)眼底检查需要用检眼镜,观察视乳头、视网膜、视网膜血管、*斑有无异常。视乳头水肿常见于颅内肿瘤、视神经受压迫等,如颅内出血、脑膜炎、脑炎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视网膜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视网膜有渗出物可见于高血压、慢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见于球后视神经炎或肿瘤。
2.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位于中脑,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麻痹可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转向外下方,有外斜视和复视;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转动;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消失。常见于颅底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脑出血合并脑疝等。
3.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位于脑桥,主要支配面部感觉和咀嚼运动。
三叉神经刺激性病变时,可出现三叉神经痛,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一侧面部剧痛,可在眶上孔、上颌孔和颏孔三处有压痛点,且按压时可诱发疼痛。
4.面神经
(1)面神经主要支配面表情肌和分管舌前2/3味觉。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支配,下部仅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支配。
(2)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见下表。
要点二感觉功能检查、感觉障碍及其常见类型
1.感觉功能检查
(1)浅感觉
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
(2)深感觉
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
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立体觉和图形觉。
2.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形式有:疼痛、感觉减退、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感觉过度和感觉分离。
3.感觉障碍的类型
(1)末梢型
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状、袜子状分布,也可有感觉异常、感觉过度和疼痛等。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
(2)神经根型
感觉障碍范围与某种神经根的节段分布一致,呈节段型或带状,在躯干呈横轴走向,在四肢呈纵轴走向。疼痛较剧烈,常伴有放射痛或麻木感,是脊神经后根损伤所致,见于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髓外肿瘤和神经根炎等。
(3)脊髓型
根据脊髓受损程度分为/p>
①脊髓横贯型:为脊髓完全被横断,其特点为病变平面以上完全正常,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缺失,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排尿排便障碍,多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外伤等。
②脊髓半横贯型:仅脊髓一半被横断,又称布朗-塞卡尔综合征,其特点为病变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及痉挛性瘫痪;对侧痛、温觉丧失,见于脊髓外肿瘤和脊髓外伤等。
(4)内囊型
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偏瘫、同向偏盲,常称为三偏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
(5)脑干型
特点是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和对侧躯干及肢体感觉缺失,见于炎症、肿瘤和血管病变。
(6)皮质型
特点为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并有复合感觉障碍,见于大脑皮层感觉区损害。
要点三运动功能检查
1.随意运动
是指受意识支配的动作,由大脑皮质通过锥体束支配骨骼肌来完成。检查的重点是肌力。
(1)肌力
分级分为6级。
0级:无肢体活动,也无肌肉收缩,为完全性瘫痪。
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活动。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做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能做抵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差。5级:正常肌力。
其中,0级为全瘫,1~4级为不完全瘫痪(轻瘫),5级为正常肌力。
(2)瘫痪的表现形式
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③交叉性偏瘫:为一侧偏瘫及对侧脑神经损害,见于脑干病变。
④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2.被动运动是检查肌张力强弱的方法。肌张力是肌肉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的阻力。张力降低或缺失见于周围神经、脊髓灰质前角及小脑病变。折刀样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损害;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及齿轮样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外系损害,如帕金森病。
3.不自主运动
(1)震颤
静止性震颤见于帕金森病;动作性震颤见于小脑病变;扑翼样震颤主要见于肝性脑病。
(2)舞蹈症
多见于儿童脑风湿病变。
(3)手足搐搦
见于低钙血症和碱中*。
4.共济运动
(1)检查方法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试验等。
(2)临床意义
正常人动作协调、稳准,如动作笨拙和不协调时称为共济失调,可分为三种/p>
①感觉性共济失调:与视觉有关,睁眼时减轻,闭眼时加重,伴有深感觉障碍,常见于感觉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等。
②小脑性共济失调:与视觉无关,不受睁眼与闭眠的影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等,常见于小脑疾病。
③前庭性共济失调:以平衡障碍为主,伴有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常见于梅尼埃病、脑桥小脑角综合征等。
要点四神经反射检查
1.浅反射
(1)角膜反射
直接角膜反射存在,间接角膜反射消失,为受刺激对侧的面神经瘫痪;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为受刺激侧的面神经瘫痪;直接、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为受刺激侧三叉神经病变;深昏迷患者角膜反射也消失。
(2)腹壁反射
上部腹壁反射消失说明病变在胸髓7~8节;中部腹壁反射消失说明病变在胸髓9~10节;下部腹壁反射消失说明病变在胸髓11~12节;一侧腹壁反射消失,多见于同侧锥体束受损;上、中、下腹壁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肥胖、老年人、经产妇也可见腹壁反射消失。
(3)提睾反射
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或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睾丸炎等;双侧反射消失见于腰髓1~2节病损。
2.深反射
(1)检查内容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阵挛(髌阵挛、踝阵挛)。
(2)临床意义
①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器质性病变,是相应脊髓节段或所属的脊神经的病变,常见于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脑或脊髓休克状态等。
②深反射亢进见于锥体束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脊髓炎休克期过后等。
3.病理反射
(1)检查内容
巴宾斯基(Babinski)征、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霍夫曼(Hoffmann)征。
(2)临床意义
锥体束病变时,大脑失去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而出现的异常反射,称为病理反射。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可以出现上述反射现象。成人出现则为病理反射。
4.脑膜刺激征
(1)检查内容
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
(2)临床意义
脑膜刺激征阳性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颈强直也可见于颈椎病、颈部肌肉病变。凯尔尼格征也可见于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等。
5.拉塞格征
为坐骨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又称坐骨神经受刺激征。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等。
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
要点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变化
(一)参考值
血红蛋白(Hb):男性~g/L;女性~g/L。
红细胞(RBC):男性(4.3~5.8)x/L;女性(3.8~5.1)x/L。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Hbg/L,即为贫血。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p>
①轻度:Hb参考值低限,但90g/L。
②中度:Hb90~60g/L。
③重度:Hb60~30g/L。
④极重度:Hb30g/L。
(1)生理性减少
见于妊娠中、后期,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系统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各种失血性贫血等。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高于参考值高限。
诊断标准:成年男性Hbg/L,RBC6.5x/L;
成年女性Hbg/L,RBC6.0x/L。
(1)相对性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所致。见于严重腹泻、频繁呕吐、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糖尿病酮症酸中*、尿崩症等。
(2)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见于新生儿及高原生活者;病理性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②原发性: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红细胞形态异常
(1)大小改变
①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径6μm,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
②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③巨红细胞:红细胞直径15μm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④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尤其以巨幼细胞贫血更为显著。
(2)形态改变
①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②椭圆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巨椭圆形红细胞。
③靶形红细胞: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④口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DIC及乙醇中*。
⑤镰形红细胞: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S病)。
⑥泪滴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骨髓纤维化,为本病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