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头痛"、"头风"范畴。系指在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的表现。多发生于40岁后,尤以女性为多。
病因致病之因与头痛一致,亦是外内因所致。外因可因风、寒、湿、热邪外袭,而以风邪为主;内因有因肝阳、肾虚、血虚、痰浊、瘀血等病因病机而致本病发作。
症状三叉神经痛,仅限于三叉神经感觉供应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一般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即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剧烈疼痛,如刀割、钻刺、火灼、阵痛,持续时间仅数秒,频率自1日数至一分钟多次。呈反复发作。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即为缓解期。病程越长,发作愈益剧烈,缓解期愈益缩短。
论治本病之治,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良方以疗之。
1.三叉神经痛汤
当归、夏枯草各12克,白芷10克,细辛3克,钩藤15克,升麻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间隔1~2天后,再继服至痊愈。
清肝祛风,活络止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50例,结果疼痛完全消失者32例,疼痛明显减轻者17例,无效1例。
孔荣(《新中医》(年)。
本方在临证应用时,其用量可灵活掌握,并辨证加味。若合并高血压者则重用夏枯草、钩藤;失眠者钩藤加倍。症状减轻后,单用基本方加*芪、*参、继续巩固服药2~3疗程。凡服中药期间,配服维生素B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2肌肉注射~微克,共用1~2周。不用西药镇静止痛剂。
2.四味芍药汤
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柔肝潜阳,活络熄风。
三叉神经痛。
临床屡用,收效显著。
《名医治验良方》。夏度衡教授经验方。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病,一般多责之于风(内风)、火、痰、瘀、虚(气阴两虚)。夏老从事医教数十年,根据本病发病、病情特点,认为系由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治宜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法。自拟四味芍药汤,恰中这一病机,用之临床,效果颇佳。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柔肝潜阳熄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使阴复阳潜,并可缓急止痛,丹参养血活络;共奏柔肝潜阳,活络熄风之效。本病之治,多主以本方,并结合症状稍事加减,则左右逢源。如兼见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均加龙胆草、大*、*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荑、苍耳子、白芷、薄荷;兼见牙龈红肿疼痛,或龈绿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芪、薄公英;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参;若兼见前额眉棱骨痛、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子仁清热养阴等。
3.治痛缓急汤
白芍30~50克,甘草10克,川芎、牛膝各30克、柴胡、僵蚕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
三叉神经痛。
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名医治验良方》。本方是山东名老中医于鹄忱验方。
方中以白芍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血平复,筋得所养则挛急自解。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药,治诸经头痛,活血祛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诸药合用,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由于方药切中病机,故能药到病除。
本方在临床上应用,宜随证加减,如因风热而诱发伏邪者,加姜*、生大*;对湿热内蕴者,加白蔻、杏仁、苡米、*芩等;对风寒诱发者则加附子、细辛之属,随证选用,不可偏颇。
4.加味芍药甘草汤
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柔肝缓急,镇静活络。
三叉神经痛。
临疗观察治疗42例,有效率达%。其中服药7~25剂后疼痛全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者30例;半年后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明显减轻者12例。
*冬度(《中医杂志》(年)。
本方系由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酸枣仁,木瓜而成。本方应用,一般不必加减,仅守本方用之即可取效。药简效捷,值得推厂`
5.定痛汤
白附子、制南星、白芷各15克,僵蚕、升麻、羌活、辛夷各12克,川芎30克,全蝎9克,蜈蚣2条,川乌、草乌、细辛各9克,天麻15克,荆芥、防风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日服数次。
驱风化痰,通经止痛。
三叉神经痛。
治疗数例,临床获得优良效果,一般服药3~5剂即可治愈或症状明显减轻,多者服用不过10余剂。
(《千家妙方》(上册))。
本方是河北老中医杨立箴验方。方中川乌、草乌等有*性,服用时宜少量频服。以防中*。多数人服后无此付作用。少数人有轻微反应,可将方中之川乌,草乌减量为3克,反应重者亦可去之。所以首剂应先少饮观察为妥。服药痛止后,可续服用几剂,以使疗效巩固。本方适用于因外感风湿,内挟风痰,阻遏经脉,上犯清窍所致的三义神经痛。若兼外感风热甚者可加入银花12克,葛根15克,生石膏30克。
6.颅痛宁
川芎、荜拨、白芷、川椒各5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祛风散寒,通经止痛。
三叉神经痛。
观察治疗例,平均疗程为2周,大部分患者得以治愈或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0%。随访1年以上者例,除18例有复发外,其余均疗效巩固。
(《千家妙方》(上册))。卢方老中医验方。
在服用本方期间,病人应停用其他治疗方法,一般4~6天即能收效。而服药一周疼痛无明显好转者,川芎量多加至75克,经10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川芎如此重用,未见有付作用发生。同时应用本方时,宜随证加减∶若偏热者可加胆星10克,山栀15克;偏寒者可加细辛5克,制川乌15克。
实践证明∶上方对于治疗血管性头痛,心绞痛,末梢神经炎等亦有一-定的疗效。
7.芩葛石膏汤
*芩15克,葛根30克,生石膏40克(打碎先煎),荆芥穗15克,赤芍、钩藤、苍耳子各20克,薄荷10克,蔓荆子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柴胡20克,甘草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清肝熄风,通络止痛。
三叉神经痛。
临床屡用,效果甚佳。通常轻证服药3~4剂,重证7~14剂即可治愈。
《名医治验良方》。本方是吉林老中医赵太岩验方。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在临证应用时可随证加减∶兼目痛加桑叶、菊花各15克,牙痛甚加细辛5克,牛膝15克;大便秘结加大*15克。
8.川芎止痛汤
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20克,荜拨10~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3~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活血祛风,温经通络。
三叉神经痛。
治疗例,结果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56例,显效(痛止,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疼痛基本缓解而未随访)41例,有效(疼痛明显减轻)7例,无效6例。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
本方是蒋森老中医之经验方。方中重用川芎,取其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佐荆芥、防风、细辛以助祛风止痛之力。伍全蝎、蜈蚣、天麻以奏熄风通络之功。如方中川芎剂小于12克效果较差。但方中重用川芎(一般以20克为宜),细辛(素有不过钱之说),均未见不良反应。
随证加减∶寒重者加制附子20~30克(先煎1小时,再纳余药);热重者,加生石膏20~30克,*芩12克,*连9克;便干者加大*15克;瘀重者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阴虚者加生地、女贞子、龟板各15克,*柏、知母各12克。
9.止痛汤
生地、玄参各15克,麦冬25克,牛膝6克,白芷、当归、川芎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滋阴熄风,活血通络。
三叉神经痛。
治疗25例,结果近期治愈15例,近期显效8例,无效2例。
王念元(《中医杂志》(年)。
本方从滋阴活血,熄风通络之原则治之,药也颇有独到之处。临证加减为∶如有风热加荆芥、防风各6克;肝阳上亢加钩藤、全蝎、蔓荆子各10克;寒凝经脉加细辛4克,赤芍、红花各10克;大便秘结加大*10克,或火麻仁12克;心慌失眠,加枣仁10克,远志6克或夜交藤15克;痛剧者,加珍珠母20克。
文章节选自《名医高效良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