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神经阻滞上颌神经出自三叉神经第二支,由三叉神经节前部经海绵窦外侧壁下部穿圆孔出颅,在翼腭窝内发出分支,包括神经节支(或称为翼腭神经支)﹑颧神经支、眶下神经支和上牙槽后支。在眶下沟的分支包括上牙槽中支和上牙槽前支。神经节支在翼腭窝内发出2~3支,与蝶腭神经节连接,直接加入神经节的眶支、鼻支和腭支。翼腭窝内颧神经自上颌神经上部分出,经眶下裂入眶,沿眶内侧壁向前又分为颧面支,分布于颊部皮肤;颧颞支,沿眶外壁向上行,分布于颞区前部皮肤。上牙槽神经后支自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发出单支或2~3分支,分布于上颌窦、后磨牙及其颊侧的牙龈。与上颌神经相关的疼痛包括:下睑支,分布于下睑的皮肤及黏膜疼痛;鼻外支,分布于鼻外侧区后部皮肤疼痛;鼻内支,分布于鼻前庭皮肤疼痛;上唇支,分布于上唇及附近颊部皮肤黏膜疼痛;腭大神经,分布于上腭后部黏膜疼痛。又称圆孔注射或翼腭窝注射法。2.操作技术(1)侧入路法上颌神经阻滞术1)体位:患侧向上卧位。2)体表定位:患者微张口,确定颧弓中点和下颌切迹(或“乙”状切迹)中点。在两中点之间做一连线,连线前侧0.5cm作为穿刺点。3)操作方法:常规消*后,局麻下用带有深度标记的10cm长7号穿刺针垂直进针3.5~4.4cm到翼突外板,将针体标记置于距离皮肤1cm处。退穿刺针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重新进针,不超过设定的深度标记,如果患者未出现电击样反应,可用针尖做扇形寻找,直至上牙或上唇出现电击样反应,表明针尖到达上颌神经根(图5-3)。回吸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1~2ml。观察3~5分钟,患者疼痛减退,无其他不适,注射治疗药物。注药后轻压3~5分钟,用创可贴贴敷。如果患者翼突外板较长,应放弃侧入路法,改为旁正中入路穿刺法。为避免反复穿刺,用神经定位刺激器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穿刺针到达神经干的部位。(2)旁正中入路穿刺法
p>半月神经节阻滞
三叉神经节含感觉和运动两种神经元,由脑桥发出,含部分感觉神经纤维为躯体传入纤维,传导一侧颜面部运动觉.位置觉.精细触觉和痛觉,是三叉神经痛主要神经纤维。小部分运动纤维源自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主要支配一侧咀嚼肌运动和传导咀嚼肌本体感觉。三叉神经发出的眼神经支经眶上裂、上颌支经圆孔、下颌支经卵圆孔出颅。
2.操作技术需在影像显示器或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
(1)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稍后仰。
(2)体表定位:经眶外缘的垂直线与口裂的水平线的交点,于同侧口角外侧3~4cm处的上颌臼齿与下颌骨之间,术者用手指深压的间隙即为进针点。
(3)操作方法:常规消*后,局麻下用7号10cm长穿刺针。进针方向:正面观,针尖对准瞳孔稍内侧(图5-7);侧面观,针尖对准颧弓中点(图5-8)。进针到4~5cm时,针尖触及骨性感觉,提示针尖抵达卵圆孔周围骨面,此时在影像显示器或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调整针尖进针方向,直至出现电击样或下颌肌肉收缩,说明针尖抵达卵圆孔附近的下颌神经。经影像显示器侧位显示针尖进入卵圆孔内缘,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0.5ml,数分钟后患者出现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再次检查患者视觉、眼球运动无异常,即可注射治疗药物0.5ml。注药后轻压穿刺点3~5分钟,创可贴贴敷。
3.适应证三叉神经痛、该区域癌性疼痛、面部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面部外伤痛、放疗后疼痛、伽马刀治疗或颅内血管减压术后顽固性疼痛。
4.并发症及其防治注射神经破坏药(甘油或酒精)不宜超过0.5ml,注药过多可能损伤眼神经或使角膜感觉丧失,导致角膜溃疡,甚至失明。进针过深刺入硬脑膜或半月神经节,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注射局麻药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反应。穿刺针超过半月神经节进入后方的海绵窦会造成颅内血肿。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造成心搏、呼吸停止。
穿刺针误伤出卵圆孔伴随的蝶导静脉所致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应确认患者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注射神经破坏药浓度过高或剂量过大,会导致周围神经长期或永久性本体感觉减退或丧失。术后可用冰袋间断冷敷,避免肿胀。
半月神经节阻滞要求技术十分精确,应限于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并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适应证上颌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疼痛、癌性疼痛、创伤疼痛、放疗后疼痛。4.并发症及其防治﹐不建议反复注射神经破坏药,避免局部组织萎缩。注射神经破坏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肿胀。穿刺血肿影响患者治疗,损伤的血管是由上颌动脉发出的脑膜中动脉,经棘孔入颅。局部血肿严重者可用冰袋间断冷敷直至水肿消失。翼腭窝处血管丰富,有时可因损伤血管而造成深部血肿。局麻药阻滞面神经颞支可引起闭眼障碍。消*不慎,可引起深部感染,后果严重,应予特别注意。建议在影像学引导下穿刺,减少严重并发症。下颌神经阻滞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的最大分支,由大部分感觉神经纤维和一个细长的运动神经根融合而成,自卵圆孔出颅后入颞下窝。发出分支有:脑膜支、翼内肌神经支、下颌神经前股(含颞深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神经)、颊神经、下颌神经后股(含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耳颞神经)。脑膜支又称为棘孔神经或返支,由下颌神经干发出后,经棘孔返回入颅,分布于硬脑膜和乳突小房黏膜,可能是诱发头痛的原因。翼内肌神经支主要是运动纤维。下颌神经前股主要发出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功能。颊神经发出感觉神经纤维,主要支配面颊部至嘴角区的皮肤。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侧,终末支分布于舌黏膜深层。在下颌最后磨牙尖稍后侧,仅被口腔黏膜覆盖。下牙槽神经为后股最大一支,经下颌管至颜孔分为两支:一支为须神经,出颜孔分布于唇下皮肤;另一支继续在下颌管前行,称为切牙支,形成下牙神经丛。耳颞神经由后股发出,位于翼外肌和腭帆张肌之间,再经蝶下颌韧带与下颌关节之间人腮腺上部,跨颧弓根部,分为耳支和颞支。主要分布于腮腺、下颌关节、外耳道、耳屏、耳廓上部和颞部皮肤。⒉操作技术取患侧向上卧位,定位方法同上颌神经。当退针至皮下,改向外耳道方向或外后方重新进针达标记处,使针尖抵达翼突外侧板后侧的卵圆孔外口,患者出现下颌电击样感觉,提示针尖已触及下颌神经干(图5-3)。注药同上颌神经阻滞术。用神经刺激器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干的位置。3.适应证下颌神经各支分布区域疼痛、癌性疼痛、外伤性疼痛、放疗后疼痛、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并发症及其防治穿刺出血占50%,多见于经卵圆孔出颅的蝶导静脉损伤,也见于卵圆孔后外侧出棘孔的脑膜中动脉损伤。注射药液前一定反复回吸,并发症防治同上颌神经阻滞技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