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会管理情绪的人生,到底有多糟 [复制链接]

1#

我的朋友小林是个好脾气的姑娘,日常都笑眯眯的。

上个月单位组织体检,她被查出甲状腺癌,没有任何征兆。

手术后,她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以前,爸妈总是告诫我,要喜怒不形于色,我一直以为自己要做一个戒掉情绪的成年人,没想到,差点被情绪夺去生命。

原来,她看上去安静本分,从不大声说话,实际上却非常不会管理情绪,有的事会堵在心里,想起来就会心悸和胸闷,经常暗自生气,彻夜流泪。

就像近期热播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第2期《许愿》引发了全民热议,*饰演的26岁女孩小雨,就有一个情绪非常不稳定的妈妈,易怒、焦躁、抑郁,负面情绪说来就来,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都造成了伤害。

情绪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很多人会陷入焦虑、抑郁和气愤之中,自己还全然不知。

不要以为发脾气和生闷气才是出路,其实你有更好的选择。

认识你自己,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疏解,把寻找“更好的选择”当做习惯,你的情绪才不会被他人左右。

毕竟,不会管理情绪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01第一部分、知己知彼——认识3种情绪化的思维模式

日常生活中存在3种常见的情绪化思维模式,它们是负面情绪的导火索,一点就爆,无一例外。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从认识他们入手——夸张化、合理化、应该化。

1、夸张化

邻居家有个11岁的男孩小磊,经常跟妈妈爆发争吵,为了一件事——手机。

小磊非常无奈,跟同学联系要用手机,空闲时打打游戏,也算是一种放松。

妈妈则表现出非常的反感,除了查找必要的资料,坚决不允许小磊多看一分钟的手机。

她说,现在的孩子手机上瘾得太多,玩游戏荒废了人生,还搞坏了眼睛,必须得从小盯死了。

一玩手机就肯定会上瘾,人生就完了,这就是很明显的夸张化。

夸张会带来不安全感,让你时刻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严重时还会引发心理和生理疾病。

2、无助化

同事小旭是个“倒霉”的人。

他是借调过来,因工作失误被退回教育系统,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入职,朋友们劝他去考个证,他总说“我这么倒霉,考不上的”。上个月,单位内部人员调整,被调去了某村的村委会。

小旭就是无助化心理,认为一切都无法挽回,“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努力都没用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给关在笼子里的狗进行电击,当狗习惯了这种痛苦,即使打开笼子门,它也没有逃出去,而是继续承受。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人只会满足于现状,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会以“宿命”为由,拒绝改变。

3、应该化

以前的我,就是一位“应该化患者”,女儿应该事事按我说的做、婆婆应该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老公应该懂得我需要什么……

“应该”越多,“不满意也就越多,我越来越痛苦,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一个应该化的人,他给自己提出很多要求,认为自己应该“考第一名、嫁一个有钱人、有高颜值、工作升职”等,他们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会出现“抑郁、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他还会为身边的人设定“应该”模式,最可怕的是像《许愿》中小雨妈妈那样的控制狂父母,他们干涉子女的生活,用奖励、威胁、惩罚等方式,迫使子女屈服于他们的安排。

无论是哪一种思维方式,都会给自己和亲密关系带来伤害。

你是什么情绪,就是什么命,这一点也不夸张。哪怕你学习再多沟通技巧,如果情绪崩了,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02第二部分、追本溯源——负面情绪是如何来的

在一场动物园的杂技表演中,有小丑来串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惹得全场观众哄堂大笑。

突然,他从箱子里提出一个很沉的水桶,摆出姿势,准备泼向观众。

观众掀起一阵惊呼,有的站起来指责反抗,有的护住身边的孩子,有的则准备逃离现场。

唯独坐在我旁边的小姑娘兴奋地大喊:“快来泼我!泼我!”

一阵惊呼过去,紧接着就是一阵欢声笑语——原来桶上面放着一张仿真水纹卡纸,下面全藏着小玩具和糖果。

最后,大家都使劲鼓掌,欢送小丑离场。

为什么同样看到小丑的水桶,在场观众的反应各不相同呢?

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造了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event)是激发事件、B(belief)是信念、C(consequence)是后果。

在这场小丑表演中,A是泼水,B是观众的看法,C是观众的反应(指责、逃避和愉悦)。

大众普遍认为,是小丑泼水的行为,导致了观众的反应。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你会发现——

指责小丑的人,他认为不应该安排这样泼水的环节;逃避现场的人,他害怕自己的衣服湿掉;我身边愉悦的小姑娘,曾经看过小丑表演,知道水桶里是糖果。

决定观众反应的,都是他们的认知B。

艾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再比如,有两位同事在路上走,迎面遇到了领导。对方没有说话匆忙走开了,两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第一个人想:领导真的是太忙了,以后我要继续精进业务,多分担一些。

第二个人想:昨天的工作没做好,领导一定是生气了,得躲着点,别给我穿小鞋。

这两个人以后在工作上的表现,你可想而知了。

所以,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情绪无法被“消灭”,它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科学证明,疾病是负面情绪没有化解的呐喊,“忍一时心血管功能紊乱,退一步神经官能症来袭”。

除了发泄和强忍,我们就真的没得选吗?

维克托·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讲过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经历——有的犹太人在被枪决的时候,回过头跟刽子手说:孩子,我原谅你了,我知道你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在求饶哭喊中,他们选择了宽恕。

无论何时何地,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

史蒂芬柯维在《第三选择》中写道:人在一生当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

如何在发泄和强忍中间选择一个最优解,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我总结了一套方法论干货,通过4个步骤,陪你一起走向一个“更好的选择”。

03第三部分、改变认知——4步走向“更好的选择”

《永不失败的成功系统》一书作者W·克莱门特·斯通说过:如果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

情绪不是你的主人,你自己的思想才是,改变认知,才是最关键的。

1、放开你的蛇——反思自己

如果你被蛇咬了,会去追吗?

相信你肯定说不会,所有人都懂得要自救。如果这条蛇,名字叫情绪呢?

生活中你肯定也干过“追蛇”的事,堵车时的焦躁不安、辅导作业时的鸡飞狗跳、亲密关系中的互不忍让等等,我们都是被“情绪”咬过一口而不自知,沉浸其中。

改变的第1步,就是反思自己,当你感觉异常气愤、焦虑、悲伤和自责时,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A是什么,你的认知B是怎么样的,你想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C。

比如,当你累了一天很晚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书包还没动,翻看书本发现,白天学过的生字已经忘掉一大半,你会是什么心情?

事件A就是“孩子不写作业”,行为C就是“气愤,想要大喊大叫,甚至动手打人”。

反思一下,你的认知B是什么样的呢?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有没有让结果变好?家人有没有更爱我?同事有没有更尊重我?我的身心健康是更好还是更坏了?

2、看到你的伤口——审视自己

负面情绪一定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通过反思,相信你会很快找到那个导火索,也就是事件A。

随后,找到你的认知B,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C。

比如,把拖延作业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抗拒写作业,自己依旧怒火中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你的认知B,可能是疲惫,“太累了,想要休息一会”,但是孩子写作业太慢,影响到了自己;也可能是焦虑,担心孩子“不主动学习,以后没有出息”;还有可能是自以为是,“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等等。

所以,造成C的原因,并不是孩子慢,而是你情绪化的思维模式。

3、包扎你的伤口——对抗情绪化

在《第三选择》中有一个故事,父亲和一个叛逆的女儿谈话,女儿出言不逊,大发脾气。

很多家庭都遇到过这种事,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吼回去”,甚至以暴制暴,这样最公平。

情绪被他人左右,就像被蛇咬到,还要追上去踩它一脚。

父亲的做法是,心平气和地问:是不是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你现在很没有安全感吗?你知道的,我们都爱你。

女儿开始慢慢哭出声来,坦诚自己遇到的问题。

当你发现自己有不正确的思维模式,这给你带来了痛苦,就一定要试着去改变它,列出清单:我需要什么?他人需要什么?我如何对抗自己的情绪波动?

这位睿智的父亲面对女儿发飙,他的认知B是“她生气是因为心情不好,心情不好肯定是平时我忽略了她,或者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引导女儿说出自己的困难,才是最优解。

大胆地承认自己的认知偏差,并及时拉回理性轨道,就是“更好的选择”。

4、忘掉你的蛇——养成习惯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面对生活中的鸡零狗碎,难免会发脾气。

你要做的,就是记下来:事件A是怎样的,认知B是什么,结果C如何。

再问自己一句: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更全面地看到自己的需求,珍视自己选择的权利,用“我喜欢……”“我想要……”“如果……就更好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陪作业的时候出现负面情绪,就要想到“我是不是需要休息?孩子是不是遇到了困难?我面对现在真的没有耐心了吗?”

在自己的答案中找到那个“更好的选择”,

养成“不追蛇”的习惯非常重要,你在每一次反思中下功夫,强调更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你就会逐渐撕掉过去的标签,接受自己的新认知。

情绪能影响人生的质量,安东尼·罗宾斯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

面对负面情绪,有选择的人永远觉得有选择,没有选择的人永远觉得没有选择。

我希望你做前一种人。

请保留自己选择的权利,情绪不要被他人左右,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培养自己稳定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最重要的修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