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萍简介 http://www.t52mall.com/“如果我当时考得更好”、“如果我当时没和他分手”“如果我当时表现好一点
大家想想看,日常中我们脑海里是不是经常回想起一些经历过的挫折或不如意的经历?
就像你说“如果自己不抑郁会不会活得更好我们总是忍不住回想、不断纠结事件产生的原因然后反复让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中。
类似的“胡思乱想”越多,情绪消耗越厉害,我们就越痛苦。
这时候就要警惕了,因为我们可能已经陷入反刍思维”的怪圈里。
从心理学来说,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个体在经受压力事件或者产生不良情绪时,会无意识的反复回想发生相关事件或者产生情绪的原因与后果,却不能够积极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反应特质。
简单来说就是:总是想太多、放不下过去,又找不到解决办法。
有证据表明,反刍思维会影响生理健康
反刍可能会导致
/p>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紊乱(又烧画外音: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躯体化症状(又烧画外音:可能会导致心跳加快、高血压等症状);
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的紊乱(又烧画外音:可能会影响激素分泌等),还会导致降低睡眠质量、暴饮暴食等自我逃避行为,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也有许多实验研究表明,反刍思维还会损害心理健康。
如果不对反刍思维加以调适,会加剧和延长现有的情绪状态,比如悲伤、愤怒、焦虑。
对于抑郁患者来说,甚至会延长抑郁发作的持续时间。
那么如何辨别自己有没有出现“反刍思维呢?在这里也顺便教大家一个辨别的小方法
经常反复空想过去的事情
想完后没有“接受”或“释然”,对现状没有帮助
想不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想过后心情变得更差、更焦虑、更难过了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要及时提醒自己,尽快停止思考,跳出这个思维怪圈啦~
如果已经出现“反刍思维”也不用担心,我还有5个小招让你摆脱“反刍思维”的怪圈
/p>
1.转移注意力
这个可能是对抗反刍思维的最好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当你意识到大脑在循环往复地不自觉地陷入反刍思维困境时,应及时打断它
通过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分散注意力比如享饪运动,种花笑笑可以把我们从反名思维中拉出来。
2.改变视角
反刍,意味着我们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反复咀嚼过往不愉快的事情,其实是在间接重复经历,使自己痛苦加倍。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将其合理化。
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痛苦的经历,不仅会更理智,而且痛苦程度也会大大降低。
比如,既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太阳,我们还可以做太阳旁边的小星星,虽然微弱但依然可以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3.表达性写作
外国学者Gortner曾提出,使用表达性写作来叙述相关事件,摆脱反刍思维,纾解消极情绪
这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掘自己的思考模式,可以更加全面认识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
而且,写下来后,我们知道以后还有时间再去思考,这件事便不会一直反复占据我们思考空间
4.练习正念冥想
经过正念冥想练习,可以让你察觉到哪些是此刻的想法,哪些是未来的担心。
当我们能够识别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猜测的时候,就能帮助我们跳出想法的左右,拥有反思的能力,会促使我们产生更加理性的行为
随着练习时间的不断增长,正念会降低你的过度思考特质,帮你摆脱反刍的折磨。
5.寻求他人支持
如果我们自己无法摆脱反刍思维,日常向亲朋好友、心理咨询师求助也是一个好方法,他们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不同见解。
但是也要注意,在和别人讨论过失和遗憾的时候自己需要设立一个“时间界限”,即
/p>
我只会讨论这个问题以及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情绪X分钟,然后我就会开始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无目的、无意义的宣泄情绪,避免再次陷入反刍思维中。
写在最后
人生值得,别让“胡思乱想”[困住我们。
从现在开始,放下纠缠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