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落枕治疗方法集锦 [复制链接]

1#

落枕又称失枕,现代医学称为颈肌筋膜炎,系因睡眠姿势不良或风寒侵袭所致。临床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4~5日自愈,重者可向头部及上肢放射,数周不愈。成人多见,男多于女,好发于冬春季节。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成年人若经常发作,常为颈椎病的前驱症状。

由于睡眠时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扭转位置,使颈部的肌肉发生静力性损伤,引起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本病常产生保护性肌痉挛,将颈椎固定在某一特殊位置,检查时可有剧痛,甚至放射痛,故认为原发于关节扭伤的机会多。

颈椎关节结构较平坦,关节囊松弛,活动度大,故稳定性差,如果睡眠时枕头高低不合适,没有支托住头颈部,睡觉姿势不良,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就可使头颈部因长期屈曲或过度伸展而使关节受损错乱。受损的变化可能使关节囊及滑膜充血、水肿,其增厚的滑膜可嵌入关节,次日醒来即觉疼痛。

睡眠时感受风寒,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另外,在患者已有轻微的颈椎退变、活动度减少的情况下,不良姿势的睡眠、颈部活动突然超过正常范围时,也可发病。

1.症状

颈项部肌肉痉挛,功能障碍。多于晨起出现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背部,头部常向患侧歪斜,呈斜颈外观。

2.体征

触之肌肉僵硬,可有条索感、块状感,压之疼痛,斜方肌及大小菱形肌部位亦常有压痛。常见的胸锁乳突肌压痛点在肌肉走行区;斜方肌颈部压痛在胸锁乳突肌起点深处及第一肋水平处最为明显,斜方肌疼痛可牵扯到枕骨和全部胸椎棘突;肩胛提肌的压痛点常在肩胛骨内上角处,并向枕部、颞部及上肢放射。颈椎后关节紊乱、错缝者,可触及棘突歪向患侧或另一侧饱满感,其项韧带钝厚,有明显压痛,并可向前、向下沿臂放射。

3.辅助检查

颈椎X线侧位片可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颈曲变直或反张。有些病例可发现患处小关节排列及棘突间宽度有轻微的改变。颈椎若有轻度移位,两椎体可轻度向前或向后成角。如有必要,可做CT检查。

4.鉴别

注意与颈椎病、先天性斜颈、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相鉴别。

(一)辨证论治

1.颈筋受挫

(1)主症 睡眠姿态不良,或过度疲劳者,睡醒后突然颈部刺痛,转侧不灵,稍有活动疼痛加剧,颈部有固定压痛点。舌紫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

(2)处方 赤芍、当归尾、乌药各9g,川芎、苏木、陈皮、桃仁、乳香、没药、木通、甘草各6g。若疼痛剧烈者,可加服三七粉(研末冲服)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风寒侵袭

(1)主症 颈项疼痛重着,疼痛多向一侧放射,有时伴有颈肩部麻木,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体重着疼痛,有时无汗。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脉浮紧或缓。

(2)处方 风寒偏胜者药用麻*3g,桂枝、防风、羌活、独活、赤芍、川芎、木瓜、没药、葛根各9g,当归、瓜蒌各12g,乳香6g;风湿偏胜者药用羌活、独活、川芎各9g,藁本、防风、蔓荆子各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肝肾亏虚

(1)主症 身体衰弱或颈部疼痛,久治不愈,颈肌麻木不仁,同时伴有腰膝酸软无力,五心烦热,身体重着疼痛,畏寒肢冷,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2)处方 独活、桑寄生各12g,杜仲、牛膝、秦艽、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干地*各9g,细辛、茯苓、肉桂、人参、甘草各6g。寒邪偏胜者,去干地*、茯苓,加附子6g;痹证日久不愈者,加地龙12g,全蝎9g(研末冲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葛根汤

(1)处方 葛根15g,麻*、桂枝、柴胡各5g,白芍、防风各9g,大枣6枚,甘草3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复枕汤

(1)处方 葛根20g,桂枝、延胡索各10g,桑枝、丝瓜络各15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3.大葛汤

(1)处方 葛根30g,菊花15g,生白芍24g,柴胡12g,甘草9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于饭后半小时温服,服用时加入红糖30g,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取微汗。

4.通络汤

(1)处方 熟地*、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各15g,葛根、白芷、威灵仙、羌活、片姜*各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新葛根汤

(1)处方 葛根30g,麻*9g,桂枝、连翘各10g,生姜3片,炙甘草6g,白芍15g,大枣12枚。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将药渣再煎1次,取汁热敷患侧颈部,并进行适当按摩。

6.桂蒌麻葛汤

(1)处方 桂枝12g,瓜蒌根、白芍各24g,麻*、甘草各10g,葛根30g,川芎18g。颈项酸楚明显者,加羌活、独活,以祛湿通络;颈项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受凉恶风明显者,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外伤引起者,加桃仁、土鳖虫,以活血通络;颈项酸胀明显者,加柴胡、威灵仙,以理气通脉;经常大便干结者,加大*、芒硝,以泻热通便。

(2)方法 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丸剂、酒剂。汤剂制法:将上述7味药置于砂锅内,加水约mL,煎煮约3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即可服用,每日服用2次或3次,用药10日为1个疗程。丸剂制法:将上药研为粉状,以蜜为丸,每丸约10g,或以水泛丸。每次服用6~9g,用药10日为1个疗程。散剂制法:将上药研为粉状,每次服用约10g,每日3次,服用疗程同丸剂。酒剂制法:取白酒mL,将上药置于酒中,浸泡约10日即可,每日分早晚服用,每次服用10~15mL,服用疗程同丸剂。

7.加味葛根汤

(1)处方 葛根30g,桂枝15g,麻*、炙甘草各6g,白芍、川芎各12g,生姜3片,大枣8枚,羌活、白芷各10g,细辛4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加减败*散

(1)处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生姜各12g,薄荷、甘草各6g。寒气重者,去柴胡、薄荷,加桂枝5g,细辛4g;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6g;有内热者,加石膏30g,葛根15g;体实者,去人参;瘀滞重者,加当归12g;兼湿热者,去人参,加*柏8g,苍术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用毛巾包好趁热敷患处。

(三)外治良方

1.外敷散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各15g,干姜、红花、莪术、三棱、当归尾、川芎、羌活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成粉,将药粉放入小碗中用文火,边搅边加水,直到成黏糊状。施治时先将弄好的中药平铺在油纸上,找出患者疼痛最为明显的地方贴敷,四周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

2.熨风散

(1)处方 羌活、白芷、防风、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各3g,肉桂6g,生赤皮葱g,醋适量。

(2)方法 将葱捣烂,各药共为细末,与葱和匀共为细末,加醋炒热,用布包裹,热熨患处,稍冷即换。

3.八仙逍遥散

(1)处方 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3g,当归、*柏各6g,苍术、牡丹皮各9g,苦参15g。

(2)方法 以上方药装布袋内,扎口,以水煎热熨患处,稍冷即换。

4.舒筋活络膏

(1)处方 赤芍、红花、胆南星各1份,苏木、生蒲*、旋覆花各1份半,生川乌、羌活、独活、生半夏、生栀子、生大*、生木瓜、路路通各2份。

(2)方法 以上方药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

5.损伤风湿膏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当归、*金子、紫荆皮、生地*、苏木、桃仁、桂枝、僵蚕、青皮、甘松、木瓜、山柰、地龙、乳香各g,细辛30g,红花、牡丹皮、积雪草、白芥子、没药、羌活、独活、川芎、白芷、苍术、木鳖子、穿山甲、川续断、栀子、土鳖虫、骨碎补、赤石脂各60g。

(2)方法 上药洗净切片或打碎,用麻油10kg,将药浸入麻油中7~10日,然后入锅,文火熬煎,至药色枯,去渣,再将油继续熬2小时左右,当滴水成珠时,将锅离火,再加*铅粉g,徐徐筛入锅内,边筛边搅,膏成收储备用。用时摊贴患处。

6.祛风通络方

(1)处方 羌活、白芍各15g,川芎、姜*、甘草各10g,葛根、威灵仙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将中药置于布袋内,把袋口扎紧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以浸没药袋为宜,煮沸30分钟,趁热将毛巾浸透后绞干并折成方形或长条形敷于患部,当毛巾不热时即用另一块毛巾换上,两块毛巾交替使用,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热敷2次。热敷时适当配合颈部转动。

7.蟾酥外敷方

(1)处方 活蟾蜍2只。

(2)方法 将活蟾蜍置于20℃温水中待用。先将2块砖放于炉上加至温炙手,再将蟾蜍背部贴在砖上,使蟾酥滋出。待砖冷却至不灼伤皮肤时(要有烫感),将有蟾酥的一面紧贴在痛剧处,至完全冷却时取下换上另一块。每日1次。

8.消瘀止痛方

(1)处方 木瓜、蒲公英各60g,栀子、土鳖虫、乳香、没药各30g,大*g。

(2)方法 将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治疗时以饴糖或凡士林调配,外敷颈项部,每日一换。

9.中药涂搽方

(1)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香樟木、樟脑、栀子、大*、羌活、独活、花椒、路路通、苏木、蒲*、赤芍、红花、桃仁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酊剂,涂搽患处,以透热为度,每日3次。

10.中药透入方

(1)处方 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芎各20g,羌活、独活、姜*、麻*、桂枝、当归、透骨草、千年健、自然铜各30g,木瓜、白芍、甘草各50g。

(2)方法 将上述中药置锅内加水5~6倍,煎煮1小时,过滤取汁mL备用。取药垫2块,用药液25mL浸透并加热,贴在患者颈项部疼痛处。将治疗机(北京无线电仪器厂生产)正负极分别接在导电橡胶极板上并插入衬垫,固定妥帖后开机调节电流,至患者能忍受范围内,治疗时间30分钟。

11.离子导入方

(1)处方 川乌、草乌、木瓜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药用5%酒精mL浸泡24小时,去渣存液备用。治疗时用药液浸透一块绒布垫,置于颈部疼痛不适处,接电疗机阳极,阴极置于疼痛一侧天宗穴位上。开启电疗机开关,电量5~15mA,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2.通络药枕方

(1)处方 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地龙、血竭、灯芯草、石菖蒲、桂枝、细辛、丹参、莱菔子、威灵仙、防风各g,乳香、没药各g,冰片20g。

(2)方法 以上方药除冰片外,烘干,共研粗末,兑入冰片,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患者每晚枕于项下。

(四)针灸妙法

1.毫针法

(1)取穴 主穴取风池、天柱、悬钟、后溪、落枕;配穴取肩中俞、大椎、人中、外关、颈二至颈七夹脊穴、阿是穴。

(2)操作 每次选3~5个穴位。先刺阿是穴,不留针,继刺落枕或悬钟,捻针时嘱患者活动颈项,强痛多可缓解或消失,最后刺近部诸穴。均用泻法。悬钟直刺1~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者更佳。落枕针尖向腕后方深刺1~1.5寸,使酸、胀、重感向上臂放射。人中针尖向上斜刺3~5分,以眼泪流出为度。

2.电针法

(1)取穴 风池、肩井、悬钟。

(2)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均刺患侧。风池深刺0.8~1.2寸(向鼻尖斜刺);肩井深刺0.5寸;悬钟深刺1.5~2寸(针刺时用补法)。针用泻法,进针后强刺激,使患者有麻胀感,将治疗仪线夹放置在肩井、悬钟,频率50~80次/分钟。将TDP灯照射在颈项部,留针40分钟。嘱患者轻轻摇动颈项,强痛可显著缓解。

3.温针法

(1)取穴 风池、落枕、阿是穴。

(2)操作 患者取坐位,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上。选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先针刺落枕,向掌心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采用强刺激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轻轻转动颈项,幅度由小到大,活动2~3分钟,留针20分钟。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阿是穴视其痛点不同,选择进针角度、深度。患侧风池、阿是穴进针后行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不动。随后在针柄部插上一节(约2cm长)药用艾条,点燃加温,视患者耐受度连灸2~3壮。待艾条燃尽,退去残灰,稍加行针后出针。

4.芒针法

(1)取穴 风池透风池、大椎透天柱。

(2)操作 从患侧风池进针,针身沿斜方肌下端刺至对侧的风池,进针3寸,以后颈部酸胀感为度;取大椎沿皮下透至患侧天柱,进针3寸,以得气为度。每日1次,留针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

5.眼针法

(1)取穴 主穴取上焦;配穴根据肺、大小肠区穴赤络变化而定,如鲜红即取之。

(2)操作 针具选用0.5寸32号不锈钢针,常规消*后,用左手按住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轻轻刺入,直刺进针,深度为2~3分,也可在经区范围内沿皮横刺,不用手法,如进针后未得气,可将针稍提出一点,调整后重新刺入。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做各方向的颈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每日1次,连续3日。

6.耳针法

(1)取穴 取患侧耳廓神门、颈、枕。

(2)操作 耳廓皮肤经严格常规消*后,用28号0.5寸毫针,分别刺入上述穴位,采用捻转手法,使针刺局部产生胀、热、痛感为度。千万避免刺穿耳廓,以防感染。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使整个针刺过程均保持较强针感。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引起局部血肿。针刺同时,嘱患者做颈部前屈后仰、左右旋转活动。

7.耳压法

(1)取穴 颈、颈椎、压痛点。

(2)操作 以75%酒精消*耳穴,用王不留行黏在0.5cm2白胶布中心,贴压于耳穴上。每日按压3次,每次1~2分钟,予以强刺激,按压时嘱患者徐徐转动颈项5~10分钟。

8.鼻针法

(1)选点 鼻针的穴称为点,因为有一穴一点、二点、三点的用法。一般选颈点,该点在鼻骨上端两侧各一点,可用针柄末端在点附近平均用力,酸痛明显或出现小凹陷即是。

(2)操作 取0.5寸32号针直刺,不可穿透鼻软骨,轻轻捻转,平补平泻,患者有酸、麻、痛感觉。每10分钟行针1次,共留针30分钟。

9.腹针法

(1)取穴 中脘、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颈项双侧疼痛者加商曲(双侧)、滑肉门(双侧);颈项后正中疼痛者加下脘、商曲(双侧)。

(2)操作 穴位常规消*后,用0.25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快速针入上述穴位,调整到规定深度后留针30分钟起针。中脘深刺,针尖至腹壁肌肉层之上;滑肉门中刺,针尖至脂肪层中;商曲、下脘浅刺,针尖入皮下即可。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10.手针法

(1)经穴法 取外关、后溪、中渚。以1.5寸毫针刺0.5~1.0寸,强刺激,配合活动患部,待患者自觉颈项轻松,疼痛有所减轻或消失时,徐徐出针,不按针孔。

(2)奇穴法 取落枕。用1寸毫针刺0.5寸,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分钟,配合患部活动。

(3)手针穴法 取颈中点。用毫针刺0.2寸,强刺激。

(4)手象针穴区法 取手伏象之相应颈部位。毫针浅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

(5)第二掌骨侧针法 取颈穴。以毫针刺0.5寸,留针30分钟。

11.足针法

(1)经穴法 取京骨、昆仑、丘墟。毫针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偏风寒者,针后加灸。

(2)足针穴法 取落枕穴。毫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

(3)足象针穴区法 取足伏象之相应颈部位。以毫针刺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12.刮痧法

(1)定位 刮拭所循经脉以督脉、手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为主。

(2)操作 患者取坐位,暴露选定的刮痧部位,用润滑剂均匀涂抹后用刮痧板依次刮拭。先自风府循督脉向下经大椎以补法刮拭至第三胸椎,再以平补平泻手法由内上向外下方刮拭肩中俞、肩外俞、秉风、天宗等穴位。然后从风池向下经肩井刮向肩髃,经臂臑、曲池、外关至合谷,重点刮拭穴位所在处。最后点按刮拭后溪、落枕及悬钟。共刮5分钟左右,以使皮肤出痧点为好,或使患者感到疼痛缓解即可。刮痧后症状仍未完全消失者,可于1~3日内在痧退后再行刮拭。施术中注意勿使患者受凉,刮痧后暂勿洗冷水澡。嘱患者将枕头的高度调整适宜,勿长时间低头工作,常做颈项部活动等。

13.走罐法

(1)定位 辨别疼痛累及的肌束,选定走罐部位,依据经络循行部位,确定走罐范围。①依据疼痛、压痛部位辨别所累及的肌束:胸锁乳突肌压痛点在肌束走行区;斜角肌压痛点在胸锁乳突肌起点深处及第一肋水平处;斜方肌疼痛可牵涉到枕骨和全部胸椎棘突;肩胛提肌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处,疼痛并向枕部、肩臂部放射;若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受累则主要在颈侧部、颈后三角以及胸锁乳突肌走行区施术;斜方肌、肩胛提肌受累,则在颈后部及斜方肌走行区施术。②按经络循行部位确定走罐范围:天柱→肩髃,哑门→肩贞,哑门→至阳或命门,大杼→膈俞或肾俞,附分→膈俞或志室。

(2)操作 采用大、中、小号玻璃火罐,先在选定的走罐部位的皮肤上涂抹润滑油,采用大小适当的火罐拔罐,循经往返运动,至皮肤潮红或红紫,并出现成片的痧疹为度。一般背部用中号或大号罐,颈部用中号或小号罐,骨缝及关节处多用小号罐。隔1~2日治疗1次。

14.艾灸法

(1)取穴 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

(2)操作 常用艾条灸、艾炷灸,每个穴位灸10~20分钟或5~7壮,每日2次。

(3)禁忌 高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15.傍针刺法

(1)取穴 阿是穴、中渚。

(2)操作 患者取坐位,用30号1.5寸毫针在阿是穴处用傍针刺,再刺对侧中渚(即病位在左,刺右侧中渚;病位在右,刺左侧中渚),行强刺激手法,使患侧局部产生较强针感。留针30分钟,中间运针1~2次。如疼痛部位偏向后侧则改中渚为后溪。

16.颈三针法

(1)取穴 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2)操作 使用环球牌30号不锈钢毫针,取坐位,常规消*进针。天柱、百劳选用1.5寸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行提插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天柱酸胀感可放射至头后部;大杼选用1寸毫针,直刺0.8寸,局部酸胀,向肋间放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同时嘱患者做颈项各项活动。

17.平衡针法

(1)取穴 取健侧中平(位于足三里直下1寸)、健侧落枕。

(2)操作 取3寸、2寸毫针各1支,于中平直刺2.5~2.8寸深,落枕平刺1.5~1.8寸深。中平使用强刺激手法,针感为触电式传导至脚踝或脚趾;落枕局部出现酸、胀、麻感。留针5分钟,每2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嘱患者做颈部轻度旋转运动。取针后行旋转扳法。

18.小针刀法

(1)定位 患者低头,头偏健侧坐在凳子上,医者立于患侧,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部位寻找压痛点。

(2)操作 在治疗点做好标记,戴无菌手套,皮肤常规消*,使刀口线和肌纤维、血管、神经走向一致,垂直皮肤进针,达骨面,此时患者局部出现酸、沉、胀等感觉,甚至沿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酸、沉、胀等感觉,此时行纵行剥离横向疏通等手法。手法完成即出刀,外敷创可贴,一般1次即愈。

19.锋钩针法

(1)定位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上肢向上,使颈部肌肉充分舒展,压痛最明显处为进针点,用鍉针作标记。

(2)操作 局部常规消*,医者用左手食指、中指绷紧所刺的部位,右手持锋钩针迅速刺入皮下组织,患者感到有酸、麻、胀感时停止进针,然后上下提针柄,即可听到割断皮下纤维的嚓嚓声,钩割完毕即可出针。出针时将针柄恢复到进针时的针向与角度,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出针后在施术部位上拔火罐。

20.鍉针疗法

(1)取穴 落枕、阿是穴、患侧阳陵泉。

(2)操作 将电热鍉针依次置于上述穴位上,电热输出开关调至患者能耐受且舒适、无痛为宜,每个穴位治疗10分钟,每日1次。

21.腕踝针法

(1)取穴 选上5区,伴斜方肌疼痛者加上6区。

(2)操作 取30号2寸毫针,针尖向上,沿皮下浅表层刺入约1.5寸,针下有松软感,患者无酸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留针过程中患者做颈部运动。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

22.梅花针法

(1)取穴 大椎、肩井、肩中俞、风池、颈夹脊穴、阿是穴。

(2)操作 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阿是穴重叩,使局部皮肤发红或微出血,叩后可拔火罐,每日1~2次。

23.毫针弹拨法

(1)定位 进针点选择按照“其病在筋,能屈不能伸”的原理。首先根据患者颈部活动受限的方位,确定受损肌肉。然后顺着损伤的肌肉向起始端,少数病例向抵止端方向细心循摸,找出条索、块状、筋结等阳性反应物作为进针点。进针点大多数分布在颈2~4棘突两旁,以及乳突前下方、后下方。一般选取1~3个进针点。

(2)操作 用75%酒精常规消*进针点周围皮肤。将0.5寸或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进针点,直中反应物,患者感觉酸胀得气后,医者感觉针下沉紧时,沿肌肉纵轴方向将针柄快速上下摇动数次,然后沿肌肉横轴方向将针柄快速左右弹拨数次,如此反复数次,时间约1分钟即起针。每日针刺1次。

24.刺络拔罐法

(1)取穴 肩井(患侧)、大椎及大椎旁开0.5~1.0寸(双侧)。

(2)操作 ①嘱患者面向椅背坐下,双手盘放在椅背上,全身肌肉自然放松。②按摩肩井(患侧)、大椎及大椎旁开0.5~1.0寸(双侧)约1分钟,以敏感点为佳(痛点或酸胀点),待有酸麻胀感后,将以上部位常规消*,然后取消*过的大三棱针,在此4个穴位点点刺放血,并立即以闪火法在肩井及大椎穴位上拔2个火罐。10分钟便可起罐,用酒精棉球擦去穴位上所吸出的血,一般出血在0.5~2mL。这时活动颈部,顿感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25.穴位注射法

(1)取穴 天柱、足三里。

(2)操作 取当归注射液2mL,安痛定2mL,维生素BmL,抽入注射器摇匀。将所取患侧穴位常规消*后,先刺入天柱,在皮下推药1~2mL,剩余药液注入足三里。

(五)推拿妙法

1.三步法

患者取正坐位,头部略向前俯约30°。医者站立患者背后,分三步施行推拿手法。第一步:医者以?法在患者颈项部及肩部往返操作约3分钟,以松解患部紧张痉挛的肌肉。再取患侧风池、天柱、风府、风门、大椎、肩井,医者以中指点压各穴约0.5分钟。此时患者酸痛已稍减。第二步:取扳法,医者以一手绕过患者颈部托住下颌,另一手扶住患者头顶,缓缓左右旋转患者头部,待患者完全放松时,双手突然发力,将患者头部向患侧扳动,此时可听到“喀嗒”声。再向另一侧扳动1次后,轻轻左右旋转数次。第三步:医者以双手拇指从风池穴开始沿颈椎两侧向下推抹约3分钟,再施拿法于患侧颈肩部约3分钟,最后用揉法按揉颈肩肌肉约3分钟。

2.指针法

患者反骑于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肘部屈曲放于椅子靠背上。全身放松。医者站于患者患侧,拇指放于缺盆穴位上,其余四指放于颈部,拇指点揉缺盆约1分钟,再用双手食指、中指分别放于肩髃、巨骨、肩井、肩中俞,点揉1分钟。医者站于患者后,双手中指点揉风池约30秒,再用双手食指、中指放于风池下方颈椎棘尖两侧,从上至下指针点揉至颈部皮肤潮红为止,同时令患者头部做后仰动作。双手重叠,左手拇指按压于右手拇指上,从颈部沿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指针点揉至肩胛骨下缘,反复3次,再在天宗及压痛点点揉30秒。医者站于患者前,双手食指、中指点揉双侧曲池、外关、阳池及合谷各30秒,同时令患者颈部俯仰及左右旋转活动。治疗结束后,令患者活动颈、肩部及上肢。医者点揉频率为次/分左右,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头痛者指针点揉太阳、上星、百会、风池;肩部酸困不适者指针点揉天宗1分钟;上肢酸困疼痛者,沿手少阳三焦经自上而下点揉,反复3次,配合上肢运动。

3.陈建魁法

①患者正坐,医者站于背后,按摩肌肉使之放松,自上而下顺次按压棘突及两旁肌肉,将头向患侧推动,然后按压患侧肌肉5~6分钟。②对于肌肉强直不能低头的,按压风门、天柱、肩井20分钟,同时使之低头。③头部下垂影响转头的,医者站于患者侧面,一手把住患者下颌骨,用手缓慢将头向上仰起。另一手按压天柱、风池、风门、肩井等穴位20分钟,然后双手把住头部向左右摇晃,使肌肉放松。最后加针灸,取穴大椎、风门、天柱、肩井。

4.刘寿山法

①摇晃转捻法:医者两手拇指置于患者枕后,四指托住下颌,前臂压住肩部,将头向健侧提起,做旋转活动,再将头向前屈、向后伸,向健侧活动,然后一手托住下颌,另一手拇指压住疼痛部位,将头向患侧后方旋转。②提捏法:拇指、食指拿住僵硬的肌肉,向上提捏。③点穴开筋法:点百会、风池、肩井、肩髎、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列缺等穴位。④拨筋法:一手托肘,在极泉穴弹拨,以使患者五指麻胀为度。⑤捻散法:用大鱼际按压肩部肌肉。⑥捋顺法:一手拿住腕部,一手由肩部沿上肢外侧向下捋,直到手指,再由内侧自上而下顺之到达肩部。

5.点穴舒筋法

先掐后溪,搓风池,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末节呈屈曲状,以屈曲的指端掐后溪,掐后轻揉之;拇指指腹揉按或用手横搓风池,掐、按时有酸、麻、胀、痛感并向四周辐射。然后推肩井,推脊柱,即令患者正坐,医者站于背后,一手扶患者肩峰处,一手用大拇指指腹由颈部向肩井穴斜推,推时可感觉手下有一硬条索状物,推至散止;用大拇指指腹由大椎向下推至尾椎数次。再点按阿是穴,即找到阿是穴后,以重手法点按,而后用轻手法揉之。最后施疏皮法活血散瘀、疏通经络,即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提捻患者的肩部、颈部皮肤。一般经治1~2次即可痊愈,重者3~4次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6.点按捏揉法

让患者端坐于治疗凳上,医者站其身旁,先用右手着力,反复捏揉颈项两侧肌肉韧带,对其患处肌肉痉挛结节,要进行重点反复捏揉,以促使其痉挛缓解,肌肉放松。再用右手拇指尖着力,反复点揉风府、风池、天柱、大椎等穴位。再用右手反复拿揉肩井等穴位及肩部肌肉。再用右手拇指尖着力,反复点揉患侧天宗穴位,并逐渐加大用力,促使其肌肉痉挛得到缓解。在点揉的同时用力点拨,使其产生较强烈的酸、麻、胀感,并令患者左右摇头,旋转颈部,至其疼痛缓解、转动灵活为止。再用双手呈半握拳,反复拍打患者颈肩部。开始手法要轻,逐渐加大用力。最后再用手掌着力,反复按揉颈项及肩部肌肉,以调理其气血。

7.旋颈斜扳法

①患者取坐位,用轻揉的?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及肩部治疗,配合轻缓的头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再用拿法提拿颈项及肩部或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②主动放松颈项部肌肉,用摇法治疗,使颈项做轻缓的旋转,摇动数次后,在颈部微向前屈时,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作扳法。手法要稳妥而快速,旋转幅度要在患者能忍受的幅度之内。③患者取坐位,按拿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等穴位,手法由轻到重。再拿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最后可在患部用擦法和热敷,以活血止痛。

8.辨证推拿法

根据患者耐受和舒适程度选坐位、俯卧位或仰卧位,或在手法不同阶段选用不同体位,使患者足够舒适、放松。放松颈、肩、背部,按揉风府、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等穴位。关节错乱型侧重于穴位按压和颈被动活动手法,穴位按压手法宜偏重(以耐受为度),同时嘱患者自主活动颈部;被动活动手法主要有坐位斜扳、俯卧斜扳、牵引活动。一般坐位斜扳较难作用到下位颈椎,俯卧斜扳则作用较全面。操作时间10~15分钟。风寒阻滞型侧重弹拨、按揉颈部肌肉和穴位,手法强度中等,操作时间20~30分钟,以达到温经通络、宣散寒邪的目的,并嘱患者避风寒。郁而化热型颈部手法宜轻,主要侧重于按揉天宗、肩井、曲池、列缺、合谷,配合颈部适度被动牵引活动,以达到解郁散热、调和阴阳的目的。操作时间15~20分钟。

9.经筋理复法

(1)准备手法 患者俯卧位,在其颈项部、肩部施以大面积轻柔的?法约1分钟,以多指拿揉颈项部3~5遍,掌揉两侧肩胛部1~2分钟。

(2)理复四筋 ①指揉从天柱沿斜方肌至大杼(足太阳经循行路线)4~5次,施以小幅度的理法,按压数次,重点按揉劳损点、天柱、大杼。②双手拇指按揉风池沿斜方肌至肩井(足少阳经循行路线)3~5遍,拇指拨此线路2~3遍,拿揉3~5遍,重点拿揉风池、肩井,反复按揉弹拨痛点。③搓拨天窗至肩中俞(手太阳经循行路线),小幅度梳理、按揉和弹拨指下的肌纤维和痛点,点按天窗和肩中俞。④侧卧位,多指按揉胸锁乳突肌起点到止点(以扶突、天鼎为中心的手阳明经循行路线),拿捏胸锁乳突肌数次。点按扶突、天鼎,然后沿此路线搓擦片刻。⑤嘱患者坐于靠背椅上,医者站于患者背后,若向左扳,则以左手掌托住患者下颌骨,并稍向上用力托紧,右手掌紧贴患者枕骨处,将患者面部稍转向左侧,先行轻而慢的头颈托转运动,以分散患者的紧张情绪,待患者呼气的瞬间,双手同时突发用力做托转手法。若向右扳,医者用右手托患者右下颌骨向右侧托转,左手掌紧贴枕骨向左前方向推转。若听到清脆的“咔咔”响声则为手法成功,但不可刻意追求弹响。托转的角度亦不能超过头部侧转的35°,用力要轻而快,不宜过猛。

(3)结束手法 搓擦颈项部,以透热为度,施术后医者手掌不要立刻抬起,以助热量渗透。拍打颈肩部,结束治疗。

10.足部按摩法

(1)定位 按摩足部反射区为肾、输尿管、膀胱、颈椎、颈项、斜方肌。

(2)操作 ①以轻度手法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②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拇指指端在拇趾第一趾骨体内侧向远端推按颈椎反射区;③以拇指指端转向足底,在拇趾腹部近侧陷沟处由外向内推按颈项反射区;④一手放于足背侧,另一手食指屈曲,以第一指间关节由近端向远端推按斜方肌反射区。每日按摩1次,每次25~30分钟。

点个”在看“并转发,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如需要了解更多秘方内容,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