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循筋拨点疗法运动腹痛看脊中 [复制链接]

1#

年5月来了一个患者,脊柱向前屈就觉得胃部胀满,前屈度数越大,胃部胀满越严重。直立时无任何表现,此症状持续已经一年;医院检查,胃部无任何异常,内服药物一年无任何疗效。有人推荐他找我看看。我一听患者的症状描述,当即就推断患者胸十二可能后凸并偏歪。查体,腰部生理弧度变直,胸腰结合部两侧肌肉僵紧,胸十二后凸并向右侧偏歪右侧痞根区域有一个1*1的筋结,压痛明显;当时我思考很简单,胃胀,胃的问题,必然和胃腧穴有关系;为什么我会推断胸十二有偏歪呢?十二胸椎旁边就是胃腧,说明胃腧穴位受到牵拉,就会产生胃的症状。临床发现这胸十一、十二棘突后凸的患者胃口差,这区域前凸胃口好;而胸十一、十二旁边的腧穴是脾俞和胃俞,这两个椎体如果偏歪,必然会牵拉到脾俞胃俞,胃俞受到牵拉必然就会有胃脘部胀满的情况出现。这个患者我就予以松解胸腰区域两侧,重点松解痞根,然后手法纠正胸十二的错缝;因为患者病情已经一年有余,一次不能完全归位;第一次调整后患者当即感觉弯腰弧度要大点胃部才有胀满的感觉;隔日调整一次,三次症状消失。

如果我们按现代医学来解释,患者胃胀,体位性的胃胀。我们就要考虑一下是什么原因所致。胃胀,为什么会胃胀?一般来说,东西吃多了,或者有气体进入胃部,引起胃蠕动减慢才会胃胀。但这种胃胀,不是饮食所致;体位性的说明一个问题,胃的下口,在弯腰的时候被堵了。胃的下口是那里呢?十二指肠。胃的排空主要取决于幽门两侧(胃内和十二指肠内)的压力差。食物在胃的排空过程中引起胃运动,从而产生胃内压。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即可由胃排出。反之,十二指肠内容物对胃运动的抑制则减慢胃的排空。这种体位性的胃胀,说明在这个体位,十二指肠会受到抑制。因为胸十二椎体错缝,在弯腰体位就会刺激交感神经的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节受到刺激,就会导致肠蠕动减慢肠蠕动减慢,胃内容物就不能正常下降,进而形成胃胀。那么,治疗还是解决这个胸十二错位的问题,问题解决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胸十二棘突错缝,会刺激我们人体的哪一个穴位呢?我们的脊中就位于胸十一棘突下,胸十二棘突错缝也必然会导致我们的脊中扭曲,刺激到脊中。脊中脊中,脊柱之中点也;这个“中”字,大家需要注意。中医是一门和自然相结合的医学,“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是中医的一个核心思想。中医离不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才;在我们中医中也有三才,传统三才天,人,地,中医三才上,中,下三焦;在中焦疾病中有一个证叫痞证,“痞”,什么叫痞?天地不交谓之痞。自然中天地之气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叫泰。如果地气不升,或者天气不降,就是痞。在卦象上叫否卦,在人体就是痞证。我们人体是如何输转这个升降的呢?就靠我们这个“中”,在我们人体前面有一个穴位叫中脘,这中脘可以治疗胃皖胀满,这胃皖胀满也叫心下痞。在我们人体后面有一个脊中,也有一个痞根。人体带有“中”字的穴位大家需要感悟感悟,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我们人体上下的气机,有输转我们气机升降之功效。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人中”,可以治疗我们的晕厥,当人突然晕倒昏迷不醒的时候,我们常常掐掐人中,患者就醒过来了;这“人中”有点意思哈,它在我们嘴巴上面鼻子下面,嘴巴上面我们的窍(眼、耳、鼻)都是双窍,嘴巴下面的窍(口、前阴、后阴)都是单窍;在易经的卦象中,双爻为阴,单爻为阳,人体眼、耳、鼻、口、前阴、后阴这九窍的排列就是一个泰卦;也就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卦。天地之气不交,就会出现人的晕厥(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或者胃皖痞满,或者腰部胀!。这都是我们的“中”出现了问题;中医叫中医,注重的也是这个中。中医注重的是人体的一个平衡,人体平衡就注重一个“中”字,偏阴偏阴则为病;不偏阴偏阳是一个什么状态?也是一个中的状态,一个自然平衡的状态,人体阴阳平衡就是康。

脊中,它为什么叫脊中?而不叫其他名字?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穴位在我们人体中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脊中,我对它的第一个感悟是治疗腰痛连腹,也就是腰部疼痛伴随腹部胀满或者腹部疼痛的情况;在我写的《杏林心语》一书中曾经有一篇文章叫《腰痛连腹关元求》;当时我发现很多腰痛牵扯腹部疼痛的患者在关元部位都有明显的筋结,予点按关元部位的筋结,有的患者腰痛和腹部症状就会消失。后来临床发现腰痛伴腹部拘急性疼痛的关元效果非常满意,因为腹部拘急性疼痛的患者本身就是下焦虚寒,关元部位冷结所致。此类患者如果扭伤腰部,新痛牵引旧疾故出现腰部疼痛伴随腹部拘急性疼痛,予点按关元后大都会立即想大便,拉完肚子后腹痛和腰痛均会明显减轻或者消失,此寒邪从大便而解之故。而临床中常常有腰部疼痛伴随腹部隐痛或者腹部胀满者,此类患者取关元有的有一定效果,有的效果不明显,在我没有感悟到脊中治疗腰痛连腹之前此类患者我大都内服外敷中药为主治疗。虽然我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骨错缝和筋出槽”,但我临床中偏重于筋,对于脊柱小关节错缝的重视源于广西中医学院的韦贵康教授的《脊柱相关疾病学》,我在网上认识韦贵康教授的弟子徐波很多年,之前只知道他的网名叫梵谷正脊推拿。年年初他建了一个QQ群(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QQ会员群),建立这个群的目的是公益推广手法,当时我也参与群里的互动并讲课,这个公益课我们一直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公益讲课有多次。其中有很多老师都讲的是正脊的理念,其中徐波老师的讲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脊柱的错缝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重视。

先说一个案例,年4月份的一天,有一个姓郭的男性患者,70岁;每天仍坚持锻炼,这天他没有做热身运动就举哑铃,在上举哑铃时忽然感到腰部咯噔一声,继而出现腰痛伴随上腹部胀痛,急来我院求治;当时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腰骶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我查体下腰段肌肉比较柔软,无明显压痛,患者上腹部胀满,我仔细检查了脊柱的胸腰结合部,发现胸十二棘突向右侧偏移,且胸十一棘突处压痛非常明显,胸十一、十二棘突两侧肌肉比较僵硬,我予轻柔手法放松了一下这个区域,然后定点旋搬胸十二,患者腰骶部的疼痛感觉和上腹部的胀满症状立即消失,我复让患者做了几次下蹲运动促进气血的恢复。这患者处理后让我进入了一个思考,腰痛伴随腹部胀满,患者的腰痛表现在腰骶部,而腰骶部肌肉反而柔软,胸十一棘突部位压痛明显,这胸十一棘突部位刚好就是脊中穴,这个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胸十二椎体错缝刺激肋下神经,但其为什么疼痛的主要表现不是胸腰部而是腰骶部呢?因为我一直多从中医的角度考虑,结合我阳气下达理路,在上出现问题其筋经的下段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对于下腰痛的表现我没有过多的思考,我只是从下找上的理路去找背部或者颈部的筋结点;而是这个脊中穴我进一步查阅了一些资料,查找资料才发现这个脊中穴可以治疗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腹痛、痛经、胃肠痉挛、急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腹部疼痛病症。资料显示针刺脊中就可以治疗运动性腹痛,也就是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腹部疼痛。我又查阅了针灸的一些典籍,发现古人用这个穴位治疗腹痛还是很多的,只是以前我忽略了,在《针灸大成》中记载脊中穴“主风痫癫邪,*疸,腹满不能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腹满的情况可以取脊中穴针刺治疗,这是古人的记载。于是在后来腰部疼痛伴随腹部胀痛的患者中我都会仔细查看脊中这个部位,发现很多患者都有胸十二棘突偏移,胸十一棘突下压痛明显;治疗均予调整胸十二椎体大都取到显著的疗效。

再举一个案例,年3月20日,门诊来了一个患者,女性,32岁;其一直从事伏案工作,两月前出现腰骶部疼痛,并感觉腰骶部斜向两侧下腹部各有一根筋牵扯下腹部隐隐做痛,曾经CT检查腰4/5椎间盘突出,腹部彩超附件五异常;医院予腰部牵引、针灸,内服舒筋活血药物治疗,腰痛有明显减轻,但腹部牵扯感一直没有消失。来诊时自觉腰骶部酸胀,久坐加重,腰骶部连下腹部有牵扯感。我检查发现腰骶部肌肉柔软而胸腰结合部位肌肉反而僵硬,胸十二棘突轻度向左侧偏移,脊中压痛明显。予手法定点旋转调整胸十二,患者当即感觉腰骶部胀痛及腹部牵拉感消失,予腰部外敷强筋健骨的中药。嘱患者多做下蹲起立锻炼,复巩固治疗三次痊愈。

我年11月曾经遇到一个患者,女性,44岁,下腹部疼痛2月来诊。这个腹痛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运动,大便后腹痛缓解,休息加重,月经已经两月没来。去年3月起由于其父亲去世,忧思过度,继而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其舌淡红而边有凸起,脉象沉有缓象。当时断言其胸十二椎体有错缝。查之,果如我言,胸十二棘突右偏。双侧肝俞到胃俞一线僵紧,右侧肝俞和脾俞有明显压痛。这个患者是静息时疼痛,运动后缓解。其运动后腰背部僵紧的地方松解,胸十二椎体就不会受到局部组织的牵拉,其就不会出现腹部疼痛。而当静息时,局部组织牵拉,胸十二椎体就会受到刺激,而引起腹部疼痛。予以调整胸十二错缝后患者腹部疼痛改善,复针脊中,肝俞,胃俞。针后患者腹部疼痛大减。予以内服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化裁。

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呢?腹部疼痛,大便后会缓解,这是一个肝脾不调的情况。而运动后缓解,也是一个肝气不舒之象。故而方药疏肝解郁为主。

北柴胡20g(无)当归15g白芍30g*芩20g白术45g

炙甘草15g威灵仙20g燀桃仁12g薄荷12g(后下)

防风10g

患者治疗两次,吃药五剂,下腹部胀痛消失,月经至。

《一谦阁》创始人王家祥老师的坐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