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身体中,肾和脾的意义很重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为中医上的一种说法,首见于《医宗必读》。先天不可更改,是人体受胎时的胎元。而后天指人出生后的整个生命过程——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呢量。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
黑砭石脐灸脾胃强健才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中医判断一个病人身体什么时候好起来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吃不吃得下饭。如果无力进食,就无法创造新鲜的气血,就无法延续生命。现代人患胃病的多了,一是生活不规律、二是紧张的工作状态、三是没完没了的应酬,各种花样美食胡吃海喝,都让脾胃大大受损。脾胃这个阵地一旦失守,身材走样、容颜憔悴、暴躁易怒、气血亏虚……
身体出现哪些情况说明脾胃出现问题了呢?
如果发现自己有胃痛、腹胀、反胃、腹泻、便秘、身体倦怠乏力等现象,就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而如果发现经常打嗝、反胃、一吃就吐、下肢和眼皮水肿、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失眠、脚臭等情况,也很可能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
如果有以上症状那么你就应该试试艾灸了!艾灸很简单,如果你的脾胃不好,你也可以艾灸,一定会体会到很好的疗效。但是艾灸需要坚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治愈疾病的。在艾灸的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结合运动,这样的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脾胃居中土,土的特性是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伤脾。而且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对五行,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所以《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选择艾灸可以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和疏通经络,提升元气,促使脾胃运化。
隔姜灸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艾灸治疗脾胃的主要穴位
一、脾腧穴——健脾利湿
取穴位的时候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腧穴位在人体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穴的主治症状为: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比如: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
二、中脘穴——健脾和胃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等,如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三、神阙穴——延年益寿
神阙即肚脐眼。可治疗胃炎、肠炎,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等功效。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很好。
四、关元穴——培元固本
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可治腹痛,痛经,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等。配足三里,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等。
五、足三里——胃阳重要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长期艾灸,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合各种脾胃病变。和关元一样,也是保健养生之要穴。
所谓三分治疗,七分保养,在调理期间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吃冷,热,酸,辣,不要挑剔偏食、少吃生冷油腻之品。每日用手在腹部轻轻按摩十余分钟或搓脚底板数分钟。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身体是可以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