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去年10月,嵊州61岁的王阿姨患上右侧三叉神经痛,伴发右侧面肌抽搐,右脸成了“无法触碰的区域”,吃饭、喝水、说话、轻微碰到都会像电击刀割一般剧痛。同时,右脸和右眼还不停地抽搐,嘴角歪斜。
吃药、中医、针灸……医院,甚至求神问佛,儿子心疼母亲,四处打听治疗方法。听说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可用微创的办法治疗这种痛,他立刻带着王阿姨前去就诊。
“天下第一痛”让她痛不欲生
从去年10月起,王阿姨感觉右脸时不时隐隐作痛,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牙痛,医院拍了个片子,医生说是牙周炎,吃点药就行。
回家吃了一个月的药,疼痛不仅没有任何缓解,反而不断加剧,发作频率也越来越高,平均两三分钟右脸就能感到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感,并从脸颊逐渐延伸到鼻子、眼睛,一直到头顶。同时,王阿姨还发现自己的右脸和右眼皮会“一抽一抽”。医院检查,王阿姨被确诊为“三叉神经痛”加“面肌抽搐”。
为了给母亲看病,王阿姨的儿子杜先生(化名)在嵊州“寻遍名医”,但是一直没什么效果:“后来赶上疫情,看病就更困难了。”在疼痛的持续折磨下,王阿姨一下子瘦了七八斤,而且因为长期睡眠不佳,她甚至出现了悲观情绪,连哭泣都变得“奢侈”,因为抹泪会造成面部剧烈疼痛。
术后当天脸不痛也不抽了
浙大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郑杰胜主任医师接诊了王阿姨,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王阿姨右侧小脑上动脉分支与右侧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右侧前下动脉分支与面听神经关系密切。
“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一般来说,三叉神经及面听神经和周围血管‘友好’相处,互不挤压,但像王阿姨这样,血管走向异常,‘压’住了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神经就很容易受到血管搏动的影响而出现损伤,从而引发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郑杰胜说,“像王阿姨这样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同时都被血管压住,同时发生三叉神经痛和面部抽搐症状的患者不多,不过它们的发病机理是一样的,都可以使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
王阿姨接受了这一微创手术,手术由郑杰胜主刀,他先用神经导航仪在王阿姨的右耳后对横窦和乙状窦的交叉点进行定位。“压迫点就在交叉点的下方深处,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点位,从而尽量缩小切口和骨窗的大小,减少出血,减轻患者痛苦,恢复也能更快一些。”
精准定位后,郑杰胜以这个交叉点为标记切了一个大约4厘米的切口,再开了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的骨窗,在显微镜的辅助下推开小脑,逐步深入,在狭小的空间里找到了三叉神经和面听神经,小心翼翼地梳理、拨开周围黏连的血管,找到责任血管,再用特制的垫片将神经和责任血管隔离开来,使得神经不再受到血管搏动的影响。
经过麻醉复苏回到病房后,王阿姨抓着儿子的手连声说:“不痛了,不痛了。”术后第二天,王阿姨就开始正常饮食。
治疗三叉神经痛还有其他方法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发作时疼痛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痛感剧烈难忍,甚至痛不欲生。通常在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有扳机点(亦称“触发点”),轻触或刺激扳机点会导致疼痛发作。
面肌抽搐表现为半侧面部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搐,程度轻重不等,严重者每日抽搐不计其数,甚至出现面部萎缩,睑裂变小,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自尊。
“微血管减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根治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的方法,该手术技术成熟,风险较小,效果很好且立竿见影。为进一步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更注重‘微创’理念,尽量减小切口,手术过程基本不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得也比较快。”浙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詹仁雅教授说,“除此之外,还有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伽马刀治疗等方式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在C臂机或DSA引导下精准穿刺卵圆孔外口,导入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微创,不出血,尤其适用于非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伽马刀治疗
运用高能伽马射线聚焦到三叉神经根部,降低三叉神经对痛觉的敏感度,达到减少疼痛发作的目的。无创,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麻醉和手术的高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