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创始主席*红云教授主编,杨晓峰、林晨、江波浦、李玉生、金泉才、陆奎陈、冯世清、江洪河、王云良、张赛杰、程世祥、颜玉富等人共同完成的《颅脑创伤临床神经修复治疗指南(版)》上线清华大学SciOpen平台。本指南解决了神经修复学范围内TBI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有助于推动颅脑创伤神经修复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快速发展。
来源:SciOpen平台
SciOpen平台简介
SciOpen平台,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截至目前,SciOpen已上线30多种英文期刊、多篇文章,与国际通用搜索引擎、出版标准化组织、重要学术索引数据库等实现顺利对接,运行良好。
背景介绍
脑外伤(braintrauma)或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年,仅中国就新增余万例TBI患者,并且患者数量近二十年呈现上升趋势,而重症TBI(sTBI)患者的预后较差。
《颅脑创伤临床神经修复治疗指南(版)》
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TBI的研究和治疗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早期的大部分治疗探索效果不佳。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修复策略被应用于TBI治疗,例如细胞治疗、药物神经保护疗法、手术疗法等,它们在修复神经结构,重建神经功能上取得了进展。
相比于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颅脑损伤研究和治疗领域缺少标准和指南的规范。因此,中国神经修复学会(筹备委员会;CANR)和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中国委员制定并发布了《颅脑创伤临床神经修复治疗指南(版)》。
本指南解决了神经修复临床探索中TBI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根据最新临床证据提供建议,并涵盖了细胞疗法、神经刺激疗法和药物疗法。本指南发表于《神经修复学(英文)》(JournalofNeurorestoratology)年第10卷第2期。
指南内容
《指南》首先推荐采用拓展的Glasgow预后评分(GOS-E;表1),昏迷恢复量表(CRS-R)、Wessex头部损伤矩阵等意识障碍(DoC)评估方法,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等运动障碍评估方法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表1拓展的Glasgow预后评分。
然后给出了细胞治疗(celltreatments)、神经刺激疗法(neuralstimulationtherapies)、药物疗法(pharmaceuticaltherapies)及其他疗法的神经修复治疗的临床指征。
最后《指南》给出了6条综合性建议:
1
在TBI患者,尤其是DoC患者的神经恢复治疗的临床评估中,建议使用标准化工具和多模块检查(证据水平:I)。2
在TBI患者,尤其是DoC患者的神经恢复治疗的临床评估中,建议使用标准化工具和多模块检查(证据水平:I)。3
细胞治疗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据。对于功能状态较低的中度或重度TBI患者来说,参加此类临床试验可能是有益的(证据水平:I)。4
使用单一药物不应被视为TBI患者神经恢复治疗的主要策略(证据水平:I)。5
细胞治疗与其他神经修复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为已经接受过良好常规治疗的TBI患者提供可行的TBI治疗方案或替代治疗(证据水平:Ⅲ-Ⅳ)。6
鼓励采用更高循证医学水平(证据水平I–II)的临床神经修复疗法治疗TBI。在《颅脑创伤临床神经修复治疗指南(版)》中,总结目前关于TBI治疗的基于细胞、药物和神经刺激疗法的临床研究,这些疗法构成了大多数神经修复策略。
指南意义
本《指南》能为临床专业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最大限度地提高神经修复治疗的疗效,对推动颅脑创伤临床神经修复基础研究和临床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将有利于推动神经修复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神经修复学飞速发展神经修复治疗技术不断进步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神经修复学飞速进步,神经修复医学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渐形成神经修复学新知识体系。神经修复综合治疗也在不断优化,不断进步,目前神经修复综合治疗已经发展到了第2代,能更有效更安全的修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一站式帮助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