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最好的告别如何体面地面对死亡
TUhjnbcbe - 2023/6/20 18:34:00

对于“老”,我们都不会陌生吧?也许你正青春,但也免不了要见证无数的衰老。

老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丧失什么?家庭主导权、社会主导权?这或许只是衰老过程中要经历的最不残酷的事。

衰老意味着,当你还没有从丧失主导权的失落中缓过来时,就要面临跌倒、看不见、听不清、握不紧牙刷、提不上裤子、穿不上袜子……甚至,忘记你爱过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带着“修复生命”的神圣使命的医学显得格外难堪,因为总有医学修复不了的生命。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这句话,概括了医学最大的无奈。

既然医学还没有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不如正视它的“无能”(在葛文德看来,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既然青春留不住,既然生命不回头,那么就好好告别。

嗯,终于引入正题了,今天要隆重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书的英文名字叫Beingmortal,意思是“肉体凡胎”。人终有一死,怎么死,成为一个问题。这本书要解答的,就是在面对生命最平等的事情——衰老和死亡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物理学、生物学和意外事故对我们的生活为所欲为。我们也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所谓勇气,就是同时认识到这两个事实。我们有采取行动、建构我们自己故事的空间。”这就是作者葛文德的态度。

为了呈现“最好的告别”,当然前面会铺垫一些“不好的告别”了。作者列举了很多传统养老机构的做法,彻底把老人“婴儿化”、“玩偶化”,把老人护理理解为“替他们做一切事情”,为了延长他们的生命,放弃现在的生活质量。

本来老去的生命已经很难堪,而养老机构却并没有让老人过得更好。

(图:电影《桃姐》里面,有很多香港老人院的场景)

人老了,对生活的寄望变得有多简单?希望能有一扇上锁的门,希望能自己去卫生间——跟小孩真的很像啊。如果这些人类尊严的最后一道门被冲破了,那生活就变成了受刑。

葛文德在书里介绍了养老机构给老人带来的难堪,他提到一位敢于向传统养老机构革命的医生比尔·托马斯的观点——疗养院有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

这些现状折磨着在疗养院工作过的托马斯,他决定发起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在疗养院养了2条狗、4只猫、只鸟——对于年的疗养院来说,这可是不小的冲击。

一开始当然是乱七八糟。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动物给疗养院带来了生机。“你看见人们活起来。你看到他们重新和世界沟通,又开始去爱、去关心和欢笑。”

这也是葛文德在前半本书中一直在倡导的理念:辅助生活,而不是为老人做一切事情。有的时候,少做一点,也是帮助。

在后半本书中,葛文德从养老过度到死亡——这个更令人难以接受的阶段。

无须作者阐述,我们也必须承认,人到最后时刻,医学其实经常扮演着并不可爱的角色,为了延长生命,用过度的技术干预增加了对临终者和亲人的伤害。

“医学经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紧要的东西相隔绝。”

“善终护理”和“临终讨论”,是葛文德想要介绍的一种迎接死亡的方式。

所谓善终护理,或者缓和医疗,就等于放弃生命吗?不。葛文德强调,标准医疗和善终护理的区别并不是治疗和无所作为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

“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为了有机会获得未来时间,现在,我们要牺牲你的生存质量——通过手术、化疗,把你送到监护室。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而不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好的告别如何体面地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