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障碍。若要冠以心身疾病,需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1)有明确而具体的躯体症状或者病理改变;(2)心理因素对其形成或者恶化具有显著的作用。
应激指的是当刺激改变了心身平衡状态之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应激源改变了有机体心身平衡状态的刺激,叫做应激源。
应激反应有机体对应激源所做出的反应,叫做应激反应,又叫做攻击或逃跑反应。这是身体为了帮助个体应对压力所做出的反应。
A型行为类型也有人称其为A型人格,其主要表现为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等。它具有“时间紧迫感、过分的竞争性和敌意”两个核心成分。
生物反馈指使用敏感的仪器设备,将躯体不易察觉的信息,通过仪器的“翻译”,表达为可以被人的感官感觉到的信息而反馈给个体,结合诸如放松等技术,使个体达到自我调节。
二、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即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2)由情绪、人格和行为因素引起;
(3)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和持久;
(4)区别于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应激的生理机制
(1)警觉阶段:攻击或逃跑反应
在把刺激知觉为应激的时候,就激发了警觉阶段的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攻击或逃跑反应,这是对动物或人类生存具有适应性的反应。在这个阶段,面对威胁性的刺激,机体立即动员自身资源,准备做出攻击或者逃跑的反应。
(2)抗拒阶段:适应应激。在抗拒阶段,机体动员资源之后,又达到了平衡状态,换句话说,机体.适应了应激。
(3)枯竭期: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机体会进入枯竭期,因为有限的资源已经被耗完,而新资源的储备又因为应激反应而大大减缓。
(三)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
(1)情绪
积极情绪一般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人体活动的强度和效率,保持人体健康,但是过度兴奋也会对机体造成负面的影响。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可能导致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活动的失调,对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
(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对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有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人格特征在以下五方面的作用:①人格特征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或病因;
②人格特征能改变许多疾病的转归过程;
③人格特征是个体面对疾病时的个体心理资源的重要组成,影响个体抵抗力;
④人格特征影响患者的决策和依从性,即影响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是否抛弃危险的生活方式,接受医疗建议,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⑤不同人格特征的患者,对其干预的效果不同。
(3)生活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给人带来应激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如亲友亡故、结婚、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等。面对这些生活事件,需要人们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一些人身上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失调,造成紧张的情绪,对其身心带来危害,甚至造成各种心身疾病。
(4)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社会心理刺激条件下,其中只有一部分人患了心身疾病,或者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人群中会出现不同的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生理特点不同有关。
(四)心身障碍的干预
1.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训练的过程
(1)对生理反应的觉察:生物反馈的信息常见的是通过心电图、肌电图、温度、心律等的反馈信息通过感受器,生物反馈仪器将躯体信息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察觉的信号。
(2)对生理反应的控制:治疗师指导病人进行放松练习,练习的方法有冥想、想象、自身训练等,病人通过反复的放松练习有意识地控制其某一器官的活动,使其回到正常的状态。
(3)将习得的反应应用到日常生活:通过生物反馈仪和治疗师指导下的反复训练,病人能够将其在生物反馈训练过程中学到的技巧和习得的反应应用到日常生活。
2.应激管理
常用的应激管理技术
(1)降低生理唤醒:为了降低生理唤醒,通常会教给个体肌肉放松的技术,有时候会以生物反馈作为辅助。放松训练有助于免疫系统功能改善。
(2)认知重构:埃利斯和贝克所提出的识别和改变不良认知的方法都属于认知重构技术。其中心思想是个体的认知决定情绪和行为,改变个体的认知,使之建立在更合理的逻辑之上。
(3)行为技能培训: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他自然会感觉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应激管理中经常包含技能的指导和练习。
(4)改变应激源:改变对应激源的反应固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很多情况下,改变应激源本身就能够对降低应激水平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