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真的能够分辨精神病
TUhjnbcbe - 2023/9/11 21:03:00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话说,朋友之间闲聊之时,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尝试过戏说:“神经病,将你捉进精神病院,看你怎么出来”!

放心,我不是想要办一个精神病症当个免死金牌,这也只是日常生活里的小玩笑。但是,如果真的被当作精神病捉了起来怎么样,你会怎样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对着守卫大喊“我不是精神病”?就如喝醉了的人都会说自己没有喝醉一样,这句话压根就没有人会相信。

能有这么扯的事情吗?专业的医生还不能判断自己有病没病?在各位对精神病医生有如此高的期待之前,要告诉大家一个答案:他们还真不一定能够判断你是否是一个精神病。

年,一位名叫罗森汉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一直对人们是否能够判断精神病与非精神病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他突然心血来潮,想测试一下精神病医生:如果找人装成精神病,医生究竟能够发现呢?于是乎,他将整个计划分成8个部分,开始了一个庞大的测试。

(罗森汉教授)

不得不说罗森汉是一位非常专业的心理学教授,更是一位有着影帝级别伪装能力的人。第一部分,他找来了职业从儿科医生到普通的家庭主妇,分别是3名女性,5名男性(包含自己在内)共8位志愿者。

再替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包括如此表现幻听,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总之就是比精神病人看上去更像是患了精神病的。

然后将自己包括在内的8人,分布在全美不同地区的精神病院。所有的“假病人”医院的医生自己幻听严重。但是除了这个症状以外,他们所有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医生信息都是真实的(除了名字和职业,地址,以防止被追溯)

华医院,实验地点之一

结果仅仅依靠这一项“幻听”,8个人中有7个人被判断为精神分裂症,另外1人是躁狂抑郁症,全都被送进了各自试验的精神病院里。

进入精神病院一段时间后,所有“假病人”接到指令,让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正常,并且对医生说自己已经没有幻听了,也没有任何其他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但是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任何一个医护人员识破。

同时由于这个原因,所有人都被认为“妄想症”加剧,强迫承认患有精神疾病,并不得不同意服用抗精神病药。

医院里的精神病患者

一些精神病院的医务人员甚至发明了一些精神病学上的新术语来描述这些假病人的“严重病情”。包括“假病人”与人聊天,被视为“交谈行为”。

他们甚至认为“假病人”做笔记是一种精神病病情的新发展,以至于这个很多正常人也会做的“做笔记”,却被医护人员当作病人的病状以所谓的病态“书写行为”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

也就是说,对精神病医生声称自己已经好了,反而导致被贴上精神病更加严重的结果。

(医院)

这批“假病人”最医院里逗留了7至52天,平均19天的时间。虽然所有的“假病人”最后得以释放,但理由是医生们认为的“病情缓解”,这批“假病人”即使出院,依然被判断为“缓和”型精神分裂症。

正如罗汉森对这个实验写下的结论:“确切地说,一旦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假病人就摆脱不了这个标签。如果假病人要出院,需要得到“康复”的判断,但在医疗机构来看,假病人从未神志正常过。”

换句话说,这批“假病人”即使出院了,却依旧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生活,受群众的白眼。

摄于年,医院内一名患者

罗森汉教授的这个研究,不但医院的管理漏洞,而且揭示了一个非常深远的问题,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是指一个自然人、一个组织、一个地区给别人贴上标签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包括强化、自我认同等。

好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的新士兵中,让他们每人每月保持写一封给家人,称自己如何遵守纪律,奋勇杀敌,立下大功等。结果半年后,这批士兵真的如心中所写的内容一样去改变自己,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同的人贴上的不同标签)

在罗森汉的实验里可以看到,一旦医学上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往往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这时候,即使“病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倒是“医生”的固有偏见和判断力。

而这个理论放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意义,是揭示了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笨蛋”等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其他品质,甚至优点。

无论那个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和“坏”。人们带有偏见的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即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

孩子们就会作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最终结果可能是,成年人对孩子的负面期望,会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不好不坏的普通孩子,真的成为一个“坏”孩子。

后来罗森汉为这个实验写了一份总结报告,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很明显,在精神病院里,我们无法区分精神正常者和精神错乱者,同年甚至将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当这份名为《在精神错乱的地方保持清醒》的报告面世后,迅速在社会多个学术领域激起千层浪。

一方面是实验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另一方面,因为判断精神病患者的自我报告是建立精神病学诊断的基石之一,很多学者批评罗汉森一开始就让“假病人”作了假报告而导致结果偏离,并不可取。

摘自《科学》杂志,罗森汉的实验报告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更加有意思。当时一家医院不服这样的结果,向罗森汉提出了挑战,声称自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罗森汉放出消息会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进行不定时“突击”:会有一名或多名实验参与者伪装成精神病人试图入院。医院已经了解过罗森汉早前所做的实验,因此放言,绝对会把“假病人”全部揪出来。

3个月后,该医院声称从名病人中挑出了41名伪装者,但其实罗森汉压根就没有安排“假病人”进入。仔细想一想,这41个病人究竟是不是精神病呢,真是细思极恐啊!因此这个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医院最终也被公开指责。这个实验后来也被命名为“不存在的冒名顶替者实验”。

虽然最后这个结果还是令很多精神病学的专家不服,但无论哪种方式,罗森汉实验的结果都引起了轰动,令当时的公众对精神病诊医院工作人员被骗的难易程度感到惊讶,从而引起社会对这一领域的重新审视。

但是如果在现实生活里真的被贴上“精神病”标签后会怎么样?美国就发生过一个类似的事件。

年,当时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巴内特希望拥有自己的小宝宝,但丈夫托德却不希望生孩子。婚后7个月,巴内特意外怀孕了,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冷漠。

(巴内特怀孕照)

两人关系渐行渐远,巴内特觉得怀孕换来的是冷冰冰的回应,而托德认为妻子情绪骤起骤落,还有暴力倾向。

在巴内特怀孕两个月的时候,两人同意婚姻调解,但托德为巴内特引见的,却是一个精神病医生,巴内特还被判断为“精神病”。

(巴内特和托德热恋时的照片)

年5月6日,巴内特产下女儿后,丈夫以妻子的精神病和暴力倾向为由试图得到女儿的抚养权利,虽然最后法庭安排的其他精神病医生对巴内特进行诊断后认为没有患上该病。

但在托德一方的精神病医生坚持自己的诊断结果,加之托德是股票经纪人,能够提供更好生活条件,最后女儿判给了托德。

于是乎,没有任何反抗手段的巴内特,通过早前做空姐的途径伪装其他身份,带着女儿辗转多个国家。

这件事情成为了震惊海内外,维持了二十多年搜捕行动的案件。年,已经有一个新家庭,还生了一个儿子的巴内特被抓捕回国。

她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了一本写了二十多年的笔记,详细记录了这些年所有的经过。

这一个案件也在年的时候被制作成纪录片,从当年的搜索人员,巴内特和托德,女儿还有儿子等不同角色详述这一件事。

面对镜头的巴内特表示对当年的所作所为并不后悔,因为对于她来说,她养育了两个非常聪明健康的孩子,孩子们现在也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而孩子们则认为,自己的母亲这些年来倾注在自己身上所有的爱,不可能是一个精神病的人能够做到的。即使自己的母亲真的是精神病,那么她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巴内特的女儿面对镜头)

很难想象这历经二十多年的“逃亡母爱”,是由一个被判断为“精神病”的女性引起的。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或许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答案。

逃亡的母爱:她带走自己女儿隐姓埋名,引发一场20多年的大搜捕

当然,也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希望被安上“精神病”的标签,那这种“被精神病”是否真的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呢?

这肯定没有各位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自从罗森汉的实验暴露了这个领域的缺失后,美国的精神病协会对一直沿用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进行了》进行了新的改版,并于年全面执行。

新的版本列出了每种精神疾病更详尽的症状清单,并强调指出,为了正确诊断患有疾病的患者,必须呈现多种症状,而不能够单单依靠一种症状就下定论。同时医生必须执行一段评估观察期,以提高判断准确率。

(罗汉森实验后修改的新版本)

因此在科学手段如此高明的今天,要是没有这方面专业的知识还有影帝级别的装疯扮傻能力,稍微一个不注意就会露出端倪,想蒙混医生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那么得知这个结果后的各位可以相当放心了,因为要向医生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的这个场景,其实还是很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真的能够分辨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