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王奶奶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10多年,常常“痛不欲生”。近日,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华中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王奶奶成功实施了“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手术(PBC)”,该手术利用机器人的“GPS”系统,精准定位穿刺点,不用开颅,只用一根针,就帮助患者解除了10多年的疼痛困扰。据悉,自从手术机器人这个“神器”上岗两个多月来,已完成10多例高难度颅内手术,医院神经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痛了10多年不愿动手术,医生另辟蹊径
10年前,王奶奶的左前额和颧部开始出现疼痛感,像被电击一样,每次要持续10多秒,每个月才一两次,没有其他症状,但每次发作让她痛不欲生。家人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有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王奶奶害怕做手术,只选择了口服药物,但效果不明显。每次疼痛的时候,仍是自己“硬扛着”。
两个月前,王奶奶的“三叉神经痛”加重了,每天要痛5-6次,痛得实在无法忍受。在熟人的推荐下,王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三叉神经痛,俗称为“面痛”,是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52/10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女性多见。三叉神经痛发作时,患者脸部会出现突然的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华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秦国强介绍说。
目前,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的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射频损毁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微球囊压迫术等。其中,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金标准。
秦国强介绍,王奶奶多次头颅MRI检查显示,没有发现三叉神经与血管有关系,再加上她过去10多年曲折而痛苦的诊疗经历,非常恐惧开颅手术,对清醒状态下射频治疗也心存畏惧。于是,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征求了家人的意见后,神经外科团队建议患者选择微球囊压迫术方法。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手术,也被称为“针尖内的手术”,无需开颅,只在面部用穿刺针将球囊导入到三叉神经半月节部附近,通过球囊压迫机械毁损神经的方式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GPS”系统精准定位实现“一针入孔”
11月8日,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秦国强用2.1毫米的穿刺针将球囊导入到王奶奶三叉神经半月节部附近,通过球囊压迫化解三叉神经痛。整个手术不到10分钟,仅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全程无痛。
“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微球囊压迫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创、精准及安全。”秦国强说,该手术无需开颅,创伤非常小,手术时间短,只要微球囊压迫时间控制好,治疗效果好。而此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穿刺的精准性,要把穿刺针穿入卵圆孔,但卵圆孔非常小,仅有衬衫纽扣的1/4大小,由于条件的限制,医院都是在X线、C形臂、CT引导下,医生进行徒手穿刺,多次穿刺损伤大。
不过,这次手术,神经外科医生有了新“神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作为脑外科手术的“GPS”系统,该机器人在术前能辅助医生确定手术靶点,规划最优穿刺路径,确保最优的手术方案。手术的时候,医生根据设定的路径和靶点,“一针入孔”,且穿刺精度度非常高,误差不超过1毫米,避免了重要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2.1毫米的穿刺针
秦国强表示,因为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很快,相对开颅手术,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治疗费用也降低了。手术后,王奶奶的恢复效果非常好,三叉神经痛一下子就没有了。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也没有见明显异常,王奶奶顺利出院了。
已完成了10多例颅内手术
华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庆华表示,大脑被医学界称为“生命的禁区”,要想在“禁区”里“动刀子”,是难度极高的精细活。然而,有了神经外科机器人的辅助,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外科手术机器人无疑就是一个‘神助手’。”张庆华说,它能帮助神经外科医生精准定位靶点,并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规划最优手术路径,为精准探究大脑奥秘开启了新篇章。
▲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颅内活检术
据了解,自神经外科手术医院上岗两个多月以来,已完成了10多例颅内手术,包括颅内活检、小脑出血穿刺术、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有了手术机器人的辅助,复杂的颅内手术简单化,神经外科医生‘盲穿时代’结束了,缩短了手术及麻醉时间,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对于患者而言,感染的风险降低了,住院时间缩短了,医疗费用也减少了。”秦国强说。
深圳晚报记者周倩通讯员向雨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