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廖仕祺
通讯员田娟
巨结肠手术出现并发症,反复6次修补无效,8岁的果果只能挂着“粪袋”去上学。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小儿外科团队“量体裁衣”创新手术方式,半年后终于让他甩掉了“粪袋”。
据悉,医院小儿外科余东海团队近3年已帮助超过20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巨结肠术后吻合口瘘患儿恢复了正常生活,术后平均的肛门评分达到了17.5/20分,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专家手术中
反复补救失败,8岁男童挂着“粪袋”上学
8岁的果果(化名)出生在贵州,4医院确诊为巨结肠同源病,并实施了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手术。但术后出现了吻合口瘘,医院反复进行了6次补救手术,但效果都不理想,只能肠造口,孩子从此挂上了“粪袋”。
“之前果果的每次手术,我总是抱着最大的希望,但每次都事与愿违。”一次次的失望后,由于不想孩子再次手术遭罪,妈妈甚至想过让果果带着造口袋生活。但去年,果果又反复出现低烧、肛周脓肿、肛周疼痛,坐立不安。经人推荐,他们决定找华中科技大学医院余东海教授团队试一试。
“我第一次见到果果的时候,孩子走进诊室,半边屁股落座,脸色蜡*。”余东海教授介绍,经检查发现,孩子原吻合口后方有将近1厘米大小的缺口,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后方有约5厘米的空腔积脓,几乎达到了骶骨前方,所以孩子“坐立难安”。
经过仔细评估、反复论证后,年5月5日,余东海医生团队决定为果果进行盆腔脓肿清除+吻合口瘘管切除+全厚肠管拖出吻合手术,这也是果果的第7次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6个月关闭回肠造口后,果果每天可自主排便3至5次,大便控制功能良好。“我家果果身体的各项指标也正常了,现在已经能正常独立上学。”今年2月21日,果果妈妈第一次在病友群里分享了自己的喜悦。
约7.2%的巨结肠患儿术后会出现吻合口瘘
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余东海介绍,巨结肠是指先天性巨结肠,即部分结肠没有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狭窄,形成功能性梗阻,引起一系列包括便秘、腹胀、营养不良在内的症状,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孩子需要切除病变肠段,近端健康肠管与肛管进行吻合。而研究统计,约7.2%的患儿术后会出现吻合口瘘。
余东海教授表示,巨结肠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断和治疗均有其困难之处,临床比较棘手,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巨结肠术后吻合口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造瘘后等待吻合口自行愈合后关瘘。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常会出现肠管长度不够,手术后肠管功能不良的情况。
余东海教授团队创造性地使用全厚肠管拖出,清除原来愈合不良的吻合口以及周围瘢痕组织,将活力完好的肠管吻合起来。这项技术可以使得肠管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已经帮助超过20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巨结肠术后吻合口瘘患儿恢复了正常生活,术后平均的肛门评分达到了17.5/20分。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
余东海教授提醒,小儿巨结肠术后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其诊断和治疗往往超过了原手术医生的能力,手术难度极大,需要具备极其丰富的经验和耐心。因此需要仔细谨慎选择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治疗,一旦处理失败,可能需要永久性的造瘘。
(医院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