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医生,却时刻准备着奔赴“战场”;她身着紫色工装,却践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她是一名普通护士,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个生命。她用无数个夜晚的守候,点亮了生命前行的道路,她就是成医院导管室里的“紫衣天使”——侯霁芯。
今天是第个国际护士节,在此之前,成医院对全院81名优秀护士进行表彰。正是因为多年来的兢兢业业,侯霁芯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优秀护士”的荣誉称号。
7年,介入工作成为她的“真爱”
年的9月24日凌晨两点,一声急促的电话声划破了深夜的宁静,“侯老师,有个急性心梗的病人在路上……”,而电话那头永远都是简单明了的五个字:“好,我马上到。”这样简单的回答却让焦急的医生很放心,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她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导管室。
搓揉一下睡意正浓的眼睛,侯霁芯以医院,准备好治疗所需的所有器械,等候急救车的到来。通过急诊科医生的初步判断:患者是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接到救护车,侯霁芯帮着急救同事抬担架,迅速将患者转入了介入治疗室,穿上20多斤重的铅衣,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抢救当中。经过3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侯霁芯紧锁的眉头才稍稍舒展开来,但她的衣服早已湿透。看看时间,已凌晨4点,回家怕将5岁的孩子吵醒,索性就在办公室的休息室小憩一会儿。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7年......
每当看到在自己的配合下,手术医师将患者堵塞的血管开通,病人的胸痛得到缓解,转危为安的时候,侯霁芯内心无比的舒坦和满足。正因为如此,她爱上了这份工作,爱上了这个岗位,用当下的话来说:介入工作是她的真爱!她觉得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
她是最受介入医师信赖的人
导管室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一方面,它要求医护人员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底,因为这里抢救的病人多为危急重患者,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居多,医学界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就是与死神赛跑,每一分、每一秒,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
另一方面,介入手术过程中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射线照射,为了防止射线的辐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背着20多斤重的铅衣,长期下来,会造成腰椎、颈椎的劳损和皮肤的早衰。而即使在这种防护措施下,依然有小部分人由于对射线的敏感导致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甚至是染色体的畸变异常增加。正因为如此,对于很多望而却步的轻人来说,侯霁芯是个“例外”。
心脏介入手术的高风险使得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抢救中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在吸氧、输液、吸痰、导尿、连接管路、心肺复苏、电复律方面的有效配合;还需要快速反应、准确预判、熟悉介入流程和手术医师的习惯。而她,是心血管内科最受介入医师信赖的人。
自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绿色通道10年以来,成功抢救了上千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全院每年余台介入手术,虽然不是她手术,但她都会全程参与,准备器械、抬患者、辅助抢救等所有环节她都不会“错过”。
今年5月10日,成医院对全院81名优秀护士进行表彰。正是因为多年来的兢兢业业,侯霁芯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优秀护士”的荣誉称号。
只要病人需要,她愿24小时待命
用同事的话来说:“每天24小时,一年年,她都开启着待命工作模式”,在她的世界里,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只有患者的需要;她的休假时间极少,就算休假也不会走太远,只要病人需要,科室一个电话,她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
随着心内科介入手术量的日益增加,每年各类介入手术量已达台次,年抢救急性心肌梗死近例,作为心内科在导管室的责任护士,除了配合医生在手术台上的工作以外,还要合理安排各种手术,术后的记录、收费,器材的出入库管理等繁琐的工作。此外,医院,在科研、教学方面还要分担部分工作。繁杂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对家庭的亏欠,对亲人的愧疚。
去年6月28日,儿子过生日,刚好手术较多,晚上8点了,射频消融手术还在进行,而且完了还有一台房颤手术。儿子打“妈妈,你在哪里?”“妈妈在上班,妈妈在手术”。过一会,电话又响了,依然是儿子的“妈妈,回来跟我吃蛋糕。”“乖,妈妈手术还没结束”。10点过,电话又响了,这次,儿子哭着说,“妈妈,今天是我的生日……”手术在第二天凌晨2点结束,回家,儿子早已熟睡。看着泪痕未散的孩子,侯霁芯心里五味陈杂,眼眶微润......而这一切,对于她来说是常态。
旁人问她:“你家里条件那么好,长那么漂亮,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累?”此时,她都非常平静而朴实地笑着说:“我喜欢这个职业,尤其是每次成功抢救一名病人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使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让我们为像侯霁芯一样在平凡的护理工作者们致敬。
封面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