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一旦发生脊柱转移,大众普遍认为已是疾病晚期,而很多医生也认为脊柱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医学领域的“雷区”,故此很多人就认为“没救不能治”了,失去了手术价值。然而,正是这种消极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了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积极治疗,造成了治疗晚、效果差、患者痛苦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与选择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那么,肿瘤转移到了脊柱为什么还要积极治疗甚至手术,价值在何处呢?
截瘫
脊柱与其他器官不同的是椎管里有脊髓通行。脊髓是啥?脊髓就是人体信号传导和处理的中枢。飞机信号切断,飞机会坠机。高铁信号切断,高铁会撞车。
肿瘤转移到椎体,压迫脊髓,同样会引起截瘫。高度恶性的转移瘤,一两个月后就会截瘫;如果是低度恶性的肿瘤,截瘫出现得稍晚。
按严重程度,瘫痪还分成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完全瘫痪就是指肢体一点儿都不能动,也完全没有感觉并大小便失禁;不完全瘫痪就是指还能存在一定感觉运动功能。
不能等到发生瘫痪再手术,此时已经晚了。应该在核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就尽快手术。否则脊髓受压时间长了,也会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如果已经发生了瘫痪,虽然丧失了最佳手术时机,但还是有做手术的意义。尤其对于不完全瘫痪,更是需要尽早手术,及时治疗可以挽回一些的感觉运动功能。
手术后疼痛也会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能力,这样对后续的放疗、化疗、中医药等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疼痛
脊柱转移性肿瘤往往产生剧烈的疼痛。恶性肿瘤本身会产生癌性疼痛,如果侵犯了神经更会使疼痛越发严重。恶性肿瘤侵犯椎体造成脊柱骨折,更会产生剧烈的疼痛。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看到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被剧痛折磨得夜不能寐、坐卧不宁的情景。
如果此时进行有效的肿瘤切除,甚至仅是姑息性减压手术,也会大大缓解疼痛,还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条件。
如果一些预后较好的肿瘤较为局限,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完全可以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这样病人可以实现无瘤状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道高一丈的现代医学,则以多种途径对脊柱这一禁区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或抑制癌症生长,或彻底切除转移癌。
脊柱转移瘤的绝杀大器
全脊椎切除术—挖地三尺,斩草除根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Tomita等提出了从后路一期对胸椎肿瘤实施一种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的手术技术,通过使用线锯将病椎从椎弓根平面切断,将整个病椎分附件和椎体两块切除,此手术方式可以单纯通过后路一个切口完成肿瘤的全切,具有肿瘤切除彻底,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对手术野显露、肿瘤切除方式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要求高,手术难度大,对术者的手术技术及心理素质都极具挑战。
因此在国际医院极少,全医院的几名脊柱外科医生可以开展这个手术。
对于不伴有重要脏器转移,仅出现胸腰椎单节段转移,肿瘤原发病灶控制情况较好,预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在外科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用全脊椎切除手术。对于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的胸腰椎转移瘤,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广泛认可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控制效果。
脊柱转移瘤分离手术—分而围之,定点打击
硬膜外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创伤较大,单纯减压固定手术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分离手术的手术创伤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后路切除椎板和至少一侧的关节突关节,环形切除硬脊膜四周5~8mm肿瘤、后纵韧带和部分椎体,对脊髓进行充分环形减压,术后辅以剂量充足的放疗,对放疗不敏感的转移瘤和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立体定向(位)放射手术(StereotaticRadiosugery,SRS)的出现,原本放疗不敏感的肿瘤通过SRS的治疗后依旧可以得到很好的局部控制,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出现使得脊柱转移癌的评估及治疗决策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分离手术可以将肿瘤与硬膜分离出一定空间,术后不仅可以提高硬膜外区域的放疗剂量,还能避免损伤脊髓,因此分离手术能同时达到有效的肿瘤控制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双重效果。
对于存在明显的脊髓或神经压迫症状、存在脊柱不稳或病理性骨折风险,同时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创伤、预生存时间大于3个月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可选择进行分离手术。
其中,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分离手术实施的前提,术后精准放疗是分离手术实施的重要基础。
脊柱转移瘤的阻击奇兵
经皮椎体成形术—土掩
肿瘤如洪水,水来土掩,但医学用的土不是土而是骨水泥。骨水泥可以强化肿瘤侵犯的椎体,强化椎体的骨折部分。同时骨水泥释放热量可以杀灭局部神经和肿瘤组织,进而发挥镇痛和抗肿瘤作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俗称“打骨水泥”,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Galibert应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伴随着材料的发展和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增加,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性骨折、肿瘤等。其主要操作步骤为:在影像仪器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将骨水泥经皮注射到目标椎体。
注射后能够立即增强椎体的稳定性,恢复椎体的高度,减轻患者疼痛,并且围手术期并发证发生率低,并且也给了术者一个在注射骨水泥前进行骨髓活检的机会,故将该术式的适应证扩大至治疗转移性脊柱病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是在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椎体增强技术。其与PVP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包括一个可充气的球囊来恢复被压缩的椎体的正常形状,然后注入骨水泥。
射频消融技术—火烧
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肿瘤治疗方法,具有止痛快、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其最初应用于治疗实体肿瘤,如肝癌、甲状腺癌等,首次应用于骨肿瘤是由Rosenthal等于年治疗骨样骨瘤,现如今RFA已经成为了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一种手段。
RFA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借助影像仪器,定位后使用中高频交流电从电极进入目标组织,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可以阻断肿瘤周围的供血血管,使得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无重要脏器、神经、血管损伤的前提下,消融边界应该超出肿瘤边界1.0cm。
疼痛减轻的主要机制获是:通过破坏骨内感觉神经纤维,抑制疼痛传导,并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国内外许多研究将PVP/PKP与RFA两种技术结合到了一起。RFA使得肿瘤组织被破坏,肿瘤体积减少,骨水泥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阻断血液供应,减少了骨水泥渗漏的风险,PVP/PKP能够起到弥补RFA无法恢复椎体形态及预防病理性骨折的作用。
I粒子置入技术—内照
I粒子置入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恶性肿瘤治疗技术,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热门。该技术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前列腺癌上,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将低剂量率的单一微型放射源I在CT等仪器的引导下植入肿瘤体内,进而可以有效的、持续的控制肿瘤生长,与传统的放疗相比,I粒子置入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精准且持续等优点。
我们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来综合诊治脊柱转移瘤,根据患者症状、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及分型、预期寿命及患者全身情况,科学制定精细化的内、外、介入、放疗等学科综合治疗方案。通过针对性的评估判断,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个体化分阶梯选用微创椎体成形术、微创经皮内固定术、微创椎管减压经皮内固定术、椎管减压肿瘤脊髓神经分离术、肿瘤大块切除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等,达到减轻肿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重建脊柱稳定性、保存和恢复神经功能,使随后的放化疗、生物治疗等能够更快速、有效的进行,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间接延长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