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脊髓损伤后疼痛(spinalcordinjurypain,SCIP)是脊髓损伤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约2/3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发生SCIP。脊髓损伤后疼痛可以说是脊椎损伤患者最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11%的脊髓损伤患者认为疼痛对伤后工作的影响超过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37%的颈段或高胸段脊髓损伤患者、23%的低胸段或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宁愿丧失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也不愿意忍受SCIP的折磨。
01脊髓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
1、疼痛
SCIP分为两大类: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如果将这两大类进一步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5种类型肌肉骨骼疼痛、内脏疼痛、损伤平面以上疼痛、损伤平面疼痛、损伤平面以下疼痛。-
(1)肌肉骨骼疼痛
肌肉骨骼疼痛是脊髓损伤后最常出现的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骨骼、韧带、关节等急性疼痛,疼痛发作多与肌肉收缩、肢体活动、体位变化有关,有时疼痛甚至会放射传导至四肢和躯干。
(2)内脏疼痛
脊髓损伤后的内脏疼痛主要表现为胸腔、腹腔或盆腔的疼痛,往往范围较弥散,定位不精确,性质多为钝痛、绞痛、隐痛等,强度较肌肉骨骼疼痛要轻。这种内脏疼痛多在脊髓损伤后数月或数年才’出现,一般是间断性出现。
(3)损伤平面以上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损伤后可能会出现损伤平面以上身体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复杂区域性疼痛、反射性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灼性神经痛、肩-手综合征形式,特别是颈髓损伤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上肢的复杂区域性疼痛。
(4)损伤平面神经病理性疼痛
此类疼痛多表现为比较锐利、剧烈的电击样、枪击样、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痛,有时会合并束带样感觉异常,主要分布在脊髓损伤平面对应的节段性的神经分布区域,上下累及范围一般不超过损伤平面上下2个脊髓节段。
(5)损伤平面以下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位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身体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常常伴有感觉减退,可表现为自发性疼痛,也可表现为诱发性疼痛,情绪波动、感染甚至外界声音变化等因素常可诱发疼痛,而体位变化、肢体活动等对疼痛影响往往较小。这种损伤平面以下神经病理性疼痛多在脊髓损伤后很早出现,痛感的性质大多为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电击样,患者还常伴有过敏症状。脊髓的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都能引起这种疼痛。
2、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与脊髓损伤节段和程度相关,患者通常伴有脊髓损伤平面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还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外,还可以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等。
02脊髓损伤后疼痛的检查
1、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脊髓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不同,体征存在差异
患者通常有脊髓损伤平面下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肌肉萎缩。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2、辅助检查
脊柱X线片和脊柱CT可用于判断椎体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情况,脊柱MRI可显示脊髓受压、脊髓软化灶、继发脊髓空洞,以及脊髓囊性变等。
03脊髓损伤后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脊髓损伤后疼痛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既往有明确的脊髓损伤史,如脊髓外伤、医源性脊髓损伤,椎管内肿瘤压迫及侵犯等,脊髓损伤节段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疼痛,且有辅助检查支持即可诊断。
根据国际疼痛学会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标准,拟确诊脊髓损伤后疼痛的条件如下:①既往有明确的脊髓损伤史,脊髓外伤、脊髓医源性损伤等。②疼痛范围位于损伤脊髓节段分布范围,可超过损伤节段以上或以下2个节段分布范围。
2、鉴别诊断
脊髓损伤后疼痛需与脊柱退行性疾病、神经根性疼痛鉴别诊断,可通过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04脊髓损伤后疼痛治疗原则
脊髓损伤后疼痛的治疗原则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4个,药物、康复、神经调控、外科治疗。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对肌肉骨骼痛和内脏痛有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差,而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部分疗效。
2、功能锻炼、理疗、热疗等方法
对肌肉骨骼痛有效。
3、神经调控治疗
主要包括脊髓电刺激、鞘内输注系统植入术,对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疗效较好。
4、外科治疗
主要包括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脊髓完全损伤的患者疗效满意。
5、预后
脊髓损伤后疼痛应早期治疗,尽早就诊明确疼痛类型,并根据疼痛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于长期的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睡眠及社会功能障碍,影响患者康复和功能锻炼,所以早期有效的减轻疼痛,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接受康复和功能锻炼治疗,让患者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脊髓损伤后疼痛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对正被脊髓损伤后疼痛的患者有所帮助,在这里要特别的嘱咐一下患者身边的家人,我们应该多一份理解,帮助患者一起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