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跑猝死,这个词组,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真实的个案。有些人,平时看上去身体挺硬朗,突然间,传来噩耗,晨练的时候,跑着跑着,摔倒在地,再也没能站起来。这是怎么啦?有人说,锻炼时间选错,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这是真的吗?晨练与夜练,哪个风险大?如何预防呢?咱们现在就来分析要点。
如果1个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没有发生其他创伤,马上出现症状,在6小时内死亡,就算运动性猝死。目前,医学界对于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人主张,24小时内发生的死亡,都应该算在其中。还有人主张,在30秒内发生症状,导致死亡的,才是运动性猝死。
从医学角度看,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形式,是心源性猝死,比如,在运动时或运动后,心脏出现极快且无规律的跳动,心脏不能有效收缩,血液无法正常泵出,导致大脑缺氧,引起死亡。大家经常听说的晨跑猝死,通常会有1个细节,就是来不及抢救。有些个案是独自晨练,倒下后,四周无人,等到被发现,呼吸、心跳已经处于静止状态。还有一些个案,是摔倒后,同伴马上帮助做心肺复苏,并且呼叫急救,但是,最终抢救失败。那么,问题来了,心源性猝死,是运动量过大引起,还是运动时间选择不当所致呢?
晨跑猝死,的确是1种客观现象。从生理学角度看,清晨醒来后,机体的交感神经逐渐兴奋,凝血系统与血小板活性明显升高。每天早晨7点到10点,以及下午到傍晚的16点到20点,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同时,血液粘稠度,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纤维蛋白酶活性下降,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颤动,从而导致猝死。这2个时段,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病高峰时间。
运动性猝死,实际上,只是1种特殊类型的心源性猝死。目前,咱们这个星球上,每年大约有万人,因为心源性猝死而离开人间。病因统计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有3条。第1,约75%的猝死者,曾在6个月内,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第2,大约80%的病例与冠心病有关。第3,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但是,没有能够及时纠正诱因。因此,心脏隐疾和病史,才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真正祸根,运动,以及锻炼时间选择,只是促发因素。
猝死,仿佛从天而降,但是,也会发出前兆信号,较为常见的表现,有6种。第1,是近期出现过运动后胸闷、休息后缓解现象。第2,是运动过程中感觉心慌,或者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发现心律明显加快且不规则。第3,是心动过缓,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第4,头晕或晕厥。第5,近期感觉特别疲乏,有些感觉胸闷,或者出现水肿。第6,运动时感觉眼前发黑或肢体麻木,出路不稳,脚下无力,像踩着棉花。这些表现,都与猝死相关,应该立即停止锻炼,立即就医。感觉不好,就不能硬撑,这是预防猝死的关键措施。
预防运动性猝死,核心要点,是客观评价自己的运动负荷。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耗氧量与心率达到最大限度,称最大心率,简便的计算公式,是减去实际年龄。最大心率的50%至70%,属于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最大心率的70%至85%,属于剧烈运动强度区间。从运动安全的角度看,出于减肥或增强身体活动的目的而运动,不宜超出剧烈运动强度区间,如果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应该选择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
预防运动性猝死,需要将心血管风险划分为2个层级,低风险状态与高风险状态。低风险状态,是运动时没有室性心律失常、没有心绞痛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只在高强度运动时,才出现气短或轻度头晕。高风险状态,是轻微运动就引起头晕、气短,运动强度增加后,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晕厥。高风险状态者,应该及时就医,做心肺运动试验等评估,按照专业的运动处方内容,合理安排适当运动。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