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跑去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检查了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等,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问题。
但就是感觉心悸、胸闷、心累、乏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你可能忽视了,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情绪对心脏的影响。
不良情绪让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同样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心脏症状。
甚至出现头昏、头痛、消化不良等其他躯体症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躯体化症状,表现在心脏上。
就是心脏-心理疾病,简称双心疾病,也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概要》提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以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
将心理情绪问题纳入重点管理,从而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焦虑抑郁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2.8%-53.6%。
一方面,精神/心理疾病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反过来,心血管疾病也可以引起和加重精神/心理疾病的进展。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情绪与疾病密切相关。
消极情绪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机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处于精神应激状态,其交感神经兴奋性高,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因素对冠脉痉挛的发生起主要促发作用。
这些变化将大大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人在患了心血管疾病以后,由于应激反应、身体的疼痛不适、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等。
也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这使得心血管疾病和不良心理情绪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相互伴发并加重“双心疾病”的进展。
根据《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简单的三个问题,来看看你是否是否存在情绪问题:
?是否睡眠不好,明显影响次日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是否心情烦躁,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是否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能够解释的原因?
上面3个问题中,如果有2个回答“是”,那么符合精神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为80%左右。
这时候就需要马上去双心门诊,或者有相关经验的心血管内科就医了。
四招摆脱情绪困扰,减轻心慌、胸闷症状
1、心理支持疗法: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规律运动及正念冥想;
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3、膳食均衡,多吃杂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多吃燕麦、橙子、绿叶菜、花菜;
4、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案,需要在双心门诊,或者有相关经验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