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重的工作生活之下,各类慢性疼痛成为不少国人的生活“标配”。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偏头痛、肩周炎……各种疼痛找上门,有些人甚至疼得整夜睡不着觉。
慢性疼痛的5个来源
年全球疼痛指数显示,91%的中国人经历过身体疼痛,34%的人每周都会经历身体疼痛,其中最常见的是颈部(17%)、肩膀(15%)和腰背部(14%)。
现代疼痛医学研究发现,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被称为慢性疼痛,会导致人体系统功能失调,免疫抵抗力降低,植物神经紊乱等改变。
临床上,慢性疼痛主要分为5类,建议到疼痛科就诊。
1、肩颈腰腿痛
包括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网球肘腱鞘炎等。
其中中老年人多由骨关节引起,与劳损、退化有关;年轻人多由颈椎病、肩周炎引起。
2、各种神经痛
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等。
3、癌痛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或完成后均可进行抗痛治疗。
在新发癌症病人中,约有1/4伴有癌痛,75%的终末期癌症患者会被癌痛折磨。
4、血管、管道痉挛栓塞引起的疼痛
5、原因不明的疼痛
走出疼痛的4大误区
国内外主流医学界一直呼吁,将慢性疼痛本身当成一种需要及时治疗的疾病。
然而,很多患者还对疼痛存在误区,以下4种最为常见:
1、强忍着痛
急性疼痛是症状,多数疾病好了疼痛也会消失。但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我们不会因忍痛变得皮实,只会变得更“脆弱”。
有疼痛一定要及时治疗,千万别把急痛拖成慢痛、简单的疼痛拖成复杂的疼痛。
2、胡乱止疼
如果只是偶尔的牙疼、胃疼,没有相关疾病,吃点止疼药关系不大。
如果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哪怕是偶尔疼,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
理疗、热敷等止疼方法,如果有效可以坚持,若持续几周仍不见效,应尽早更换治疗方法。
3、随意按摩
以颈椎病为例,很多人喜欢到街边小店去按摩,觉得这样能舒服一点,殊不知,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
常年吸烟饮酒史、暴饮暴食、不运动或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要注意,这类人群的颈部血管壁上很可能有粥样硬化斑块。
如果由于手法不当导致斑块破裂或脱落,顺着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易导致血栓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4、治也无效
如果时间倒流回三四十年前,在疼痛面前,很多时候医学确实无力。但现在,专业的疼痛科医生已经有了很多消灭疼痛的“武器”。
贴心提示
在描述疼痛时,一定要详细告诉医生:
疼多久了?多长时间会疼一次?是怎么个疼法?是针刺、刀割、撕裂、火烧,还是麻胀般疼痛等?什么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或缓解?疼痛时有无头晕、恶心等其他不适?
针对大夫的问题,将疼痛描述得越准确越好。
人体的7把止痛“钥匙”
1、止头痛“钥匙”:印堂穴、太阳穴(印堂穴:在前额,两眉头间的中点;太阳穴:在眉梢旁)
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止痛。
方法:头痛时,用手指从印堂穴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太阳穴,往返3至4遍。然后用五指拿法,即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在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从头顶到颈部,往返4至5次。
2、止牙痛“钥匙”:合谷穴、下关穴(合谷穴:位于双手虎口最高点;下关穴:面部,耳朵前方,颧骨下方的凹陷处)
手阳明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穴、下关穴都是阳明经穴,按摩即能止痛。
方法:感觉牙痛的人,可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脸部的对应部位,并且可以按疼痛一侧的合谷穴、下关穴,时间约10分钟。
3、止胃痛“钥匙”: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小腿外侧,膝盖骨斜下方)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按揉这里能疏通胃气、和络止痛。
4、止心口痛“钥匙”:内关穴(内关穴: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处)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对其进行点、按能够活血通络,起到止痛的作用。
方法:心脏不好的人突发心绞痛,可以按内关穴5分钟左右。服用硝酸甘油,15分钟症状未缓解,建议立即就医。
5、止腹痛“钥匙”:神阙穴(神阙穴:神阙穴就是肚脐)
揉、摩神阙穴,能温通血脉,调和中下焦,疏通胃肠气,达到止痛的目的。
方法:腹痛的病人,自己用掌根揉神阙穴10分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6、止痛经“钥匙”:八髎穴(八髎穴:在人体的骶部,即臀部以上、腰部以下,有8个穴位,分别为左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合称“八髎穴”。)
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需要通调气血、温经化淤。
方法:取俯卧位,家人用掌根摩擦这个区域,达到透热的程度为宜,能够从外到内调理胞宫,起到止痛的目的。
7、止腿痛“钥匙”:伏兔穴、膝眼穴、解溪穴(伏兔穴:大腿前部中间,离膝盖一掌的距离;膝眼穴:位于膝盖骨两侧的凹陷处;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中央凹陷处)
方法:按摩时,一方面按揉伏兔穴、膝眼穴、解溪穴3个穴位,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曲和旋转练习,能起到舒筋、活血、镇痛的功效。
人过了30岁,关节就开始退化,腰腿痛经常困扰着中老年人。通过按摩3个穴位,能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
虽然穴位按摩止痛效果很好
但要想彻底治疗
还需要找专科医生
进一步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本文来源:综合健康时报、生命时报等编辑:曾荷琳图片来源:RF、SOOGI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