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成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
三四十斤的铅衣在身,X射线下操控脑血管精密手术,这个医院的手术室里每天发生,这些个写满高超技术的手术方医院神经内科的李冰团队。
无论冬夏冷暖,神经内科主任李冰和他的团队都要“负重”奔走在“毫厘之间”。脑血管里“走钢丝”,血管内部“放支架”,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不可能”在烟台被治愈。“李冰”这个名字,更是代表医院神经内科,揽获了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成功创建了烟威地区首个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
李冰(右二)团队在分析患者病情
X射线下做精密手术,神经介入术站稳烟威地区榜首
如何想象“脑血管里放支架”?医院神经内科,这并不是稀罕事。医生们口中的这类神经介入术,李冰团队每个手术日要做上10多台。用他的话说“只要血管直径够了两毫米,支架就能放进去”。乍一听好像天方夜谭,可实际上,这项手术医院每年都会治愈上千例患者,手术历史也长达16年之久。
这项精密手术通过“支架”拓宽血管通路,让血液能够重回原来的路径,为大脑组织供血,造福那些脑缺血的患者。可人们不知道的是,手术对医生的风险性和专业度要求却是极高的。
为这类患者手术,李冰需要从患者大腿做穿刺,将装有支架的管子顺着血管一直“走”到颈部甚至颅内,路径不仅长且有时如“盘山公路”般弯曲,支架要不断推进更要防范血管破裂。并且,与其他手术不同,神经介入术需要在X射线下进行,李冰团队在手术过程中需穿戴三四十斤的铅衣、铅围脖等阻隔射线侵害。负重状态下做最精密的手术,让他们早已泡在了铅衣下的汗水里,不仅衣服没一处是干的,而且每台手术都要陪着患者一起“吃”进射线侵害。
但在李冰团队看来,能为患者提供精密的手术治疗,救治他们于“生死之间”,自己便值得以“严密防护”这个理由以身试险。李冰说,X射线下的神经介入术不仅能在脑血管中放支架,也能在其中“走钢丝”。年,他带队正式在神经内科推出“闭塞血管开通术”,用“钢丝网”状的取栓支架进入脑血管,直接抽取堵塞在其中的血栓。在门诊接诊的李冰,常会医院片子的患者:“我们在北京看过了,等不了床位,医生让医院找李冰主任,说您的技术非常高超。”
患者的话并不假,在神经内科,半身不遂的脑血栓医院,手术后短时间就能肢体活动、说话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记得有一个老太太,头一天晚上半夜做了急诊取栓手术,中间隔了24小时,第三天就非得要求出院。觉得自己全好了。”李冰说,急性脑梗死闭塞血管开通术是目前全世界神经科领域最先进的一类手术,只要在发病6个小时内,将昏迷、四肢瘫痪或半医院急诊手术,就能使许多病人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而熟练运用这项技术,让李冰团队站稳了烟威地区的“NO.1”。
脑血管疾病的救命人,让判“死刑”患者重获新生
与其他团队不同,李冰团队时常会遇到因脑血管疾病,在生死线上徘徊的病人。
曾经有一名文登的患者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串联狭窄”,从威海辗转北京,医院,家属的第一句话便是:“医院都治不了,但又说不治会反复脑梗,去了北京医生也说手术风险大,可医疗资源紧张,北京推荐我们来烟台找李冰主任。”这样的推荐在李冰那已是家常便饭,他立即着手向患者交代手术过程,迅速做出手术方案并将风险告知家属。
手术室里,李冰发现,由于患者自身血管偏细,加之“串联狭窄”,使造影剂在血管中流动的很慢。可手术血管只有在造影剂的辅助下,才能通过X射线看清路径,隐隐约约的血管走向为手术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与风险。最终,李冰团队凭借多年经验,精准判断走向,在近乎“盲做”的过程中,成功救治患者,使其手术后生活能够自理。
在李冰的手机里,存着许多脑部DSA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一段医患共同努力抗击死神的故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在龙口上大学的陈姓小伙子。
小伙子在校骑车时,听到身后同学喊他,当他转头答应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地晕眩,同时四肢麻木无力从车上摔了下来。医院进行治疗时,由于病情加重,被下了病危通知。“这是个非常正能量的家庭,虽然父母很悲伤,但他们也没忘服务社会,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和市红十字会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同病房的患者提醒他再到‘毓璜顶’试试,家属就拿着片子辗转找到了我。”李冰说,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发现,病情可能是动脉夹层导致的血管狭窄,从而引起脑干梗死。他立刻将自己的判断告知家属,并劝导其“别那么悲观,这病能治,如果信得过我,就转过来”。
听了李冰的话,患者家属办理了转院手续,入院的第二天李冰团队就为小伙子做了造影,果然判断正确。考虑到患者的家庭条件,李冰团队做了两套方案:“我告诉病人家属这种情况还不至于放支架,可以先采取药物治疗,现在已经知道病因了,如果效果不好再放支架”。最终,小伙子通过药物和康复治疗痊愈,重新回到了学校。
“他出院时拥抱了我们组每一个大夫,现在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每年他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