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躁郁症也不例外。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很好地应对它。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结合影片《一念无明》中男主的经历,为大家解读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
鸵鸟说话电影《一念无明》上映于年,豆瓣评分7.9。这部低成本耗时仅16天即拍摄完成。在豆瓣上此片评分虽不高,却在当年获得各大电影节的奖项和提名。
电影讲述了饱受双相障碍(躁郁症)困扰的黄世东,和怀着沉重愧疚感的父亲黄大海如何面对过去的故事。
黄世东因过失杀掉了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母亲,但因为自己被诊断为躁郁症,只获得了一年的强制入院治疗,没受到任何的法律制裁。出院后,黄世东和曾经抛弃母子二人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经历了求职被另眼相看、邻居的排斥、亲人的冷漠、前女友的公开谴责等绝望的经历。好在最终,他终于能和父亲两人与过去和解,互相治愈,在”一丧到底“的氛围中中找到一丝温暖。
今天我会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来解读黄世东的性格成因、表现及现实启发,深入剖析一个人的特质、原生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整个影片,尤其是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来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01、个体因素: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让阿东纠结不已
主人公黄世东(阿东)有很明显的理想主义倾向,做所有的事都希望尽善尽美。电影用十余次闪回向观众交代了阿东的过去,那些他内心的印记。
①执念,让阿东固执己见,坚持做那个完美的人
阿东曾经是个孝子,一直照顾因病常年卧床的母亲。他女朋友詹妮曾建议他把母亲送到养老院由专业人士护理,他坚决不同意。即便面对母亲失控的情绪、突如其来的打骂,他都从未动摇。在他心中,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是一件违背道德的事情,也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现。
出院后,他不接受贴在自己身上的“病人”标签,所以他每次都是表面上装作服药,转过身就跑到卫生间偷偷吐掉。找工作时,好友Louis希望安排他在家兼职工作,他也全然不接受,而是希望对方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自己。
固执而敏感,往往会让自己主动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不论Louis还是詹妮,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阿东看来却是不能接受的。固执乍一看上去是在保护自己,坚持自己的离场不动摇,实则是最无能,弱者的表现。尤其是当强制入院治疗一年后,阿东变得更加敏感,更加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精神分析学派对抑郁有较为明确的解释:首先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说,向外的攻击没有办法出去,所以就转向自身,阿东对于自身过高的要求,实则是一种攻击;其次,抑郁病人都会有一个强大的超我,从自恋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恶性自恋,而最高级别的自恋就是自杀。
②完美主义,让阿东失去对界限的掌控感
影片中,阿东处于界限模糊的状态,他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他试图去消除人们之间的界限感,希望所有人都能机械般地遵守这个社会上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有了他“大闹”朋友婚礼现场的那一幕。
在朋友Louis的婚礼上,来宾们不是谈论房价,就是谈论新人的钻戒有多少克拉,无人关心台上的一对新人。忍无可忍的阿东冲到台上,对着所有人进行了一番斥责。而此时台下的人,不是纷纷议论阿东“他是神经病”,就是拿出手机录像、拍照,似乎在看一个怪物一样。也许阿东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理解自己呢。
其实不论是婚礼双方的新人,还是前来参加的宾客,他们早就已经对“自说自话”习以为常了,对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见怪不怪,不逾越界限,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俨然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规则。试图跨越界限的说教,都不过是风言风语罢了。所以在这场戏中,阿东是一个越界者,虽然他所表达的内容都很有道理,但无人买账。
02、家庭因素:家人歇斯底里,多年如一日的精神虐待,成为了击垮阿东的重要武器
原生家庭,指个人在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情感和经验学习的场所。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原罪”。
①极度畸形的成长环境,荒谬至极的教养方式,都是原生家庭的原罪。
阿东的母亲性格敏感,情绪不稳定,前一秒还笑容满面,后一秒就可以直接对阿东又打又骂。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造成了阿东的父亲出走,弟弟阿俊远走他乡不再回来。只剩下阿东,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任务,甚至为了照顾母亲连工作都辞掉了,却从未得到过母亲的认可,阿东家庭的原罪,来自母亲。
母亲也是可怜的,她本可以嫁得更好,却最终选择了黄大海这样一个她眼中一无是处的男人。因为怀孕,她无法选择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余生中她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了阿东身上。
其实,阿东和母亲的关系有些一厢情愿,也有一些违背常理。片中不止一次交代给观众,母亲更偏爱阿东的弟弟阿俊,还希望阿东可以帮忙联系阿俊,想要和他通话,要到美国去找他。在这样一个地位异常不平等的环境中长大,为什么还要偏偏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不惜辞掉工作呢?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在不同阶段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本能需要的。口欲期主要靠吸吮动作来满足;肛欲期靠控制大小便的排泄来满足对;俄狄浦斯期会出现恋父或恋母情结。
心理问题的产生本质上是本能的释放受到了阻碍而产生的变形。从这个角度来看,阿东非常抵触送母亲到养老院,恰恰是对他幼年时期,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的逆向回应,用对父母的高度责任感来弥补早年父母对自己的亏欠和伤害。
在这种情境下,无法照顾自己的母亲,就成了年少时无法照顾自己的阿东,而阿东对母亲的悉心照顾就是对年少时自己的安慰和心理创伤的修复。
②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让阿东始终无法释怀
母亲与黄大海结婚的第一天,就觉得自己嫁错人了。不知道从何时起,她一见到黄大海就讨厌他,说他没出息、没用。既然在家不讨喜,黄大海索性转去开跨境货车,能够多赚些钱,还不用经常回家气她。然而,这样做的结果让整个家庭更加支离破碎,阿东只能自己撑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而今,母亲已离开,阿东恨不得被判刑,也不愿总母亲去世那一幕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
母亲所带来的原罪,不单单只是对阿东的刻薄,她和黄大海之间的关系,也是造成阿东躁郁症的重要成因。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原生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等方面均与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③弟弟阿俊如父亲一样的人生轨迹,让阿东孤立无援
阿东的弟弟只在电话中存在过,就像父亲在自己小时候对于这个家一般,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但对于母亲而言,阿俊就是自己的全部,而阿俊并不希望和这个家有什么瓜葛。
阿东病情复发后,走投无路的黄大海给阿俊打了电话,阿俊只是轻描淡写”不如送他回精神病院“,同时告诉黄大海,他的腿脚也不好了,找个合适的疗养院,钱不是问题。
这时的黄大海,无奈的回了一句:”其实,是否什么都可外判给别人做?“
平等的家庭地位和心理地位,才是健康家庭应有的状态。
拥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在原生家庭阶段,由于父母的心理资源分配不均,非常容易导致有孩子出现心理缺陷。加之家庭经济负担相对较重,父母的陪伴更少,物质条件也更差,他们人格塑造很可能是不健全的。这些因素也就导致了他们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矛盾。
03、社会因素:我们不但不想帮忙,还想落井下石,要么惩罚,要么远离
似乎每个城市对精神病院都有一种别称,比如北京的安定、武汉的六角亭、沈阳的孤家子。
一个别称,似乎成为了正常与变态之间的分界线,进了那里,从此不再正常,即使出来了,别人的态度也都物是人非了,这似乎表达出了这个社会对精神类疾病一直以来的态度。
①社会的冷漠,是对阿东最重的“审判”
阿东并没有因错杀母亲而获刑,但得到了一年的强制入院治疗。影片一开始,医生就告诉接阿东出院的黄大海,母亲的死亡和阿东的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黄大海仍旧将信将疑的想和医生确认,阿东是否真的痊愈了。
黄大海的态度,代表了多数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医院的那一天起,社会对他的审判就开始了。
出院后的阿东并没能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他四处求职,屡遭碰壁。即使他曾经是一名出色的金融行业白领,面试的时候表现很出色,但面对那个“过去那一年,你去哪里了?”的问题时,他依旧难掩愤怒。
”精神病“这个标签,让阿东背负了一副隐形的枷锁。但他不愿意隐瞒自己的这份过去,似乎在期待这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理解。
疾病复发后,阿东和黄大海一同去看医生,全程阿东只说了两个字:没有。
医生:心情如何?胃口好吗?睡得着吗?有吃药吗?有没有想自杀?想自杀就要回精神病院了。
阿东:“没有”。
在医生那里感受不到一丝关心和理解,他们好像只关心你是不是病了,是不是吃药了,是不是需要住院了。他们从未询问过最近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事情是阿东始终无法放下的。好像对于精神病人,只有住院一种方式才是最适合他们的,不论是黄大海加入的互助小组还是自己家人,医院,落个清净。似乎一位法官一样,将阿东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惩罚和“审判”。
②前女友的控诉、邻居的排挤,比起落井下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戏份,莫过于詹妮表面上的原谅,却在团体活动时对阿东进行公开控诉,使得阿东疾病复发了。医生说过,多吃黑巧克力可以促进血清素合成,所以每天黄大海都会给他准备好巧克力。当詹妮的控诉成了压垮阿东的最后一根稻草时,无助的他赶紧跑到超市里面狂吞士力架,期望能够缓解自己情绪的紧张。
住在隔壁的邻居当时也在超市里面,直接默默地走开了,只留下许多人原地拍照、录视频,后来甚至还有网友人肉搜索那个在超市里狂吃士力架的怪人。
没有人关心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邻居甚至都没有和在家的黄大海说一声,你的儿子也许现在状态很不好。我相信邻居是想要帮忙的,但由于对疾病的无知和阿东曾失手弑母,让她不敢去做事,所以在小余果想要跟出去的时候,她果断将孩子拽回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似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③包容只来自天台的那一小片天地
片中唯一对阿东有治愈作用的外人,就是小男孩余果了。初次见面时,小男孩在楼梯间的墙上写字,遇到黄大海时说“女人说你错,你就是错”,似乎也有深意。母亲对阿东,不就是“说你错,你就是错”吗。
余果似乎代表了那一小部分人,每次阿东要撑不住的时候,余果都会出现,给阿东鼓励,在天台陪阿东聊天,隔着墙壁为阿东讲故事,小小的身体却很有治愈效果。不带偏见地去看待所有的事情,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只有在小孩子身上,才有这种宝贵的品质。
现代医学是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抑郁症、躁郁症同样也不仅仅是遗传因素或者生物因素造成的,社会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构建了一种污名理论,用来解释污名者的低人一等和他代表的危险:我们有时会将基于其他差异的敌意合理化,并且容易在最初的缺陷之上再加一大堆缺陷。
精神障碍者由于他们的非理性,也会让常人运用各种各样的歧视来减少他的生活机会——精神障碍者是没有理智的,都会歇斯底里、鬼哭狼嚎,他们会伤害他人,却不受法律的约束。
甚至,医院都变成了一个“可怕”又“阴森”的场所。
04、基于《一念无明》中男主角的遭遇,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①太多的人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群体,刻板印象会使他们绝望
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冰冷的建筑,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无暇去花精力理解一些我们未曾理解过的事情。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历史悠久,想要改变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确实需要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
好在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信息流速极其快的世界,多去了解一些,我们就会少一些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压力和歧视,也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②增加自我觉察力,接纳自己的一切,无论好的与坏的,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对自我的觉察、认知和接纳,是应对一切心理问题的基础。情绪管理的最初,就是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这样才能有策略地应对,所以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在我们的人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人情绪、行为的变化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紧密关系。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那些不被我们接纳的事物,往往是引发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所以我们要努力去接纳好的、坏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只属于自己的。
③敞开心扉,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结,这个世界很美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会自己主动与社会隔离。借用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来说,他们是超我过于强大的人,有着太高的道德感,以致怕给他人增添麻烦而远离社会,错失了很多美好。
所以敞开心扉,对于心境障碍的康复和预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将欢乐带入生活可能现在你不认为自己有资格享受自己的欢乐,尝试去做你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无论工作怎么忙,也要找时间来让自己轻松一下,做一些你觉得能使自己高兴的事情。眼前的欢乐能帮助你预防未来的抑郁。将欢乐带进生活的确是良好的心境的基本策略之一。
转移注意力人总是希望所做的事情有反馈,长时间的做事无反馈会让自己非常难受。所以,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具体的、小的事物或事情上,努力完成实现它,成功后就有成就感,以减轻和慢慢消退自己的抑郁情绪。
参加活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如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活动等,将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每天腾出十分钟时间做个简单的身体拉伸,找一个知心朋友聊聊天,参与一些小型聚会,都可以与这个世界做好联结。
结语
“为什么种的花都枯死啦?”
“可能这里不适合他们生活”
“那我们改变这儿的环境,让这里适合它们生长吧”
这是最后在天台上,阿东和余果的对话。听上去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却交代出非常难得的社会觉醒和自我关怀。
父子俩最后在天台上的拥抱,坚实而温暖,仿佛和解了。处于孤独的困境当中,期望的只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