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最常见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它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一种罕见疾病,这种疾病的预后很差,现代医学尚未完全了解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和原因。根据主要症状和其他临床特点,中药结合针灸等其他治疗方法,对延缓病情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一、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
1、现代医学的认识
肌萎缩侧索硬化为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一般中老年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肌肉萎缩、肢体活动不利最终会累积到机体的全部肌肉,病情持续性进展,预后差。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或肺部感染。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假说:遗传机制、神经营养因障碍、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环境应激等。
目前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在进行不断的研究,医生对例ALS患者和名对照进行了基因测序研究,发现ALS患者中有TBKl基因。随后医生等研究认为,TBKl基因为ALS患者致病基因。CHIOA等通过基因技术发现UNC13A突变可能会导致病情进展更快和生存期缩短。BondL等实验证实,氧化应激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参与氧化应激反应重要的物质。医生通过测定62例ALS的患者SOD和GSH-Px,结果发现ALS患者的血清SOD和GSH-Px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对该病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对临床诊疗有很大的意义。
2、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根据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肌肉萎缩、进行性肌肉功能障碍等)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类为“衰竭综合征”。因此,中医学通常以辨证论治的方式治疗ALS。素文·费伦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灼叶”。”指出“热伤五脏”、“焦躁不安”、“久坐乏力”等。在中医学的后期发展中,功能障碍证候的病因病机辨证越来越多。精进《净月全术·符论》指出,机能失调症不仅是阴虚火盛,元气下降导致精气不足,不能滋养身体的内脏,也更为常见。认为本病的病因是外感热毒、内伤、情志疲乏、饮食乏力、先天不足等。肠道缺陷和肌肉、肌腱和静脉营养不良。由于上述原因,出现内脏虚弱,筋脉得不到滋养,导致肌无力无力,这是一种疾病。本病与肝、脾、肾、肺的关系更为密切。
很多医生对该病有不同的认识,邓铁涛教授认为ALS的症状是进行性肌肉功能障碍和萎缩,该病主要是脾肾两虚,痰瘀阻滞所致。陈金良等研究认为,奇经的损伤和经络的营养不足,会导致体内脏腑气血不足,脑脊髓损伤和疾病,肌肉萎缩。脉不以气血为食而失灵。谢文政用加味健步虎前万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治愈肌萎缩侧索硬化,认为该病是精血不足、六性侵、劳累过度所致。
二、中西医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
1、诊断
(1)西医诊断
对于疾病的诊断,现在主要参考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治指南。由于早期ALS的首发症状和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以及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和影像学指标和诊断结果,详细的病史、专门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治疗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诊断参考指南中列出的基础条件:“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或相关研究,建议临床症状或体征逐渐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另一个区域.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测试表明存在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临床神经系统检查证实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因此,对于本病的诊断,其临床症状、病史、专科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尤为重要。
临床症状:肌肉萎缩,肌肉活动,四肢运动障碍,进行性发展,变化逐渐变得疲倦和扩大;病史: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神经系统检查:检查肌力、肌张力、生理病理反射、互助练习、有无肌肉萎缩等,判断上下运动神经元是否受损,辅助检查中肌电图、脑脊液、血液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诊断疾病,还有助于识别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2)中医诊断
中医对ALS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全身肌肉和静脉不利,无力、瘫痪伴有肌肉萎缩,甚至呼吸和吞咽功能障碍。被诊断为疾病突出关节疼痛等疾病引起的不利体力活动。
2、治疗
(1)西医治疗
该病的预后较差,因此临床治疗多为多种方案的结合,旨在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利鲁唑是一种已被证明可以延缓ALS病情并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药物,但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萎缩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上述研究所述,氧化应激在AL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ABEK等实验研究表明,依达拉奉适用于轻症和短期(两年内)的患者,接受依达拉奉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下降较慢。其他药物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已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积极配合肢体、舌康复等康复方法,也有助于改善病情,部分患者后期容易出现抑郁症。还有心理治疗以及家庭和社会关怀。基因方法、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案将被引入临床治疗,以解决患者的痛苦。NeudertC等人的研究表明,部分ALS患者往往会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即使没有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肌肉萎缩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生活质量低下,并可能加速疾病的进展。曹重阳等研究认为,在焦虑抑郁的ALS患者中,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和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疾病进展速度。
(2)中医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中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病因病机语言和心率疾病,目前对ALS的辨证尚无统一意见,但大多是根据证候类型包括:热伤证肺、湿温吸水证、脾胃虚弱证、肝肾衰竭证、静脉阻塞证。按证型选方:清枣九肺汤为肺热伤证主方,二妙散为湿热证主方,参灵白术散为健脾健胃主方。
加减中益气汤,肝肾亏虚主方为护前丸,肝肾虚证以生郁汤、补阳还五汤为主方。非药物治疗:针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它的好处和疗效。它还在治疗ALS方面具有优势。郑路选取大椎、手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玄中等穴位,应用针灸治疗运动神经元病20例,疗效良好。石学敏院士将运动神经元的起源归结为脑缺损的分裂,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他非常注意神的适应。以内关、水沟、风池、万古、天柱为主要穴位。针灸穴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吴世伟等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0例针刺,针刺:健经、曲池、外关、合谷、袈裟、阳陵泉、昆仑等。在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治疗进食神经的药物,部分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结语:ALS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我们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以继续寻找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利鲁唑、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等)和康复训练。中医疾病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本病预后较差,药物及治疗方案有限,应积极利用中医药特色,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尽可能改善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