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文了解各抗菌药物。抗细菌药物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氧头孢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糖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抗真菌药物是有抑制真菌生长和繁殖或杀灭真菌的药物,其根据化学结构不同,主要可分为4大类即多烯类、唑类、棘白菌素类和氟胞嘧啶类。
抗细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分类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
可通过直接刺激性作用或诱发肠道菌群失调等引起,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
双硫仑样反应
可阻断乙醛的继续氧化而造成乙醛蓄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如面部潮红、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易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特别是头孢哌酮等第三代)、头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呋喃唑酮、氯霉素等。
肝脏损害
由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性作用或因过敏反应而并发肝脏损害。肝细胞损害可由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大剂量β-内酰胺类等引起,胆汁淤滞主要由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林可酰胺类及磺胺类等引起。另外,四环素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临床表现酷似病*性肝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等均偶可引起短暂血清转氨酶升高。
肾脏损害
①主要由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的抗菌药物引起。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均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引起管型尿、蛋白尿、血尿、尿液pH改变(大多自酸性转为碱性)、尿量改变(增多或减少),并可致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尿钾排出增多等。磺胺类药物易形成结晶尿而致肾损害。
②肾功能损害程度与剂量及疗程密切相关(间质性肾炎除外)。肾损害一般是用药后3-6日发生,大多是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少数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尿*症。
血液系统损害
抗菌药物在长期、大量使用时,都可能影响血细胞的生长而致血细胞减少。氯霉素最容易影响粒细胞的生成,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剂量青霉素时偶可引起凝血机制障碍。头孢菌素类,特别是以头孢哌酮为代表的三代药物可引起出血倾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使用吉米沙星时发生溶血的危险增加。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孟多、拉他头孢及羧苄西林等可引起出血,大多与用量过大有关。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或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β-内酰胺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神经系统损害
①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②中枢神经系统*性:青霉素在全身用药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对大脑皮质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肌阵挛、惊厥、癫痫、昏迷,称为“青霉素脑病”,一般在用药24-72h内出现。鞘内或脑室内注射青霉素类、氨基酸苷类、多黏菌素B时,治疗剂量即可致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感觉过敏、背及下肢疼痛等,注入较大剂量可引起高热、昏迷、惊厥、尿潴留、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③耳*性:耳*性主要见于氨基酸苷类,其可引起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影响耳蜗和/或前庭功能。表现为耳饱满感、耳鸣、听力减退、耳聋或眩晕、平衡失调等。易出现于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联用其他耳*性药物或处于某些生理病理情况如老年、婴幼儿、缺氧、失水、肾功能减退等时。
④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有加重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氨基糖苷类可引起经肌肉阻滞,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四环素类有引起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的可能。林可酰胺类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避免与其他神经肌肉阻滞剂合用。氟喹诺酮类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并可能加剧重症肌无力者肌无力症状。多粘菌素类可致可逆性神经肌肉阻滞,症状发生迅速且无先兆,不宜与肌肉松弛剂、麻醉剂等合用,以防发生神经肌肉阻滞。
⑤诱发癫痫:β-内酰胺类中的青霉素类、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特别是亚胺培南)及氟喹诺酮类是易诱发癫痫的抗菌药物。剂量过大、并发肾功能不全、高龄、血脑屏障受损、脑血管意外、脑损伤、既往癫痫史为癫痫发作的高危因素。另外,甲硝唑可引起癫痫发作。利奈唑胺有引起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报道。拉氧头孢、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替硝唑、呋喃唑酮有诱发癫痫的报道。大环内脂类引起癫痫发作的报道很少,可能与其很难透过血脑屏障相关。
心脏*性
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喹诺酮类可使QT间期延长,尤其易发生于有QT间期延长史、心动过缓、电解质紊乱、急性心肌梗死及正在使用Ia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等。林可霉素偶可致心律失常。
变态反应
①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与组织,表现多见皮疹、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血清病样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剥脱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等。
②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易发生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氯霉素、青霉素类与某些头孢菌素类可引起II型变态反应(细胞*型),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易沉积在毛细血管壁,并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致局部充血与水肿,如血清病样反应。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常见于经常接触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发生的接触性皮炎。
③皮疹:抗菌药物都可能引起皮疹,可为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或湿疹皮疹,严重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出血性紫癜、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氨苄西林等多见。初次用药可在用药后7-10d出现,再次接触可于数小时至1-2d内发生,停药后多于1-3d内消退。四环素类可引起光过敏性皮炎。静脉快速滴注万古霉素可引起组胺释放,产生“红人综合征”。
④药物热:多数药物热发生在用药后7-12天,热型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可同时伴有皮疹。可发生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
⑤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反应等,重症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等偶可引起。
⑥血清病样反应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青霉素,若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在脑部或呼吸道,可能危及生命。
二重感染
即菌群交替症,易发生于口腔、呼吸道、肠道、生殖系统等。尤见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易发生于婴幼儿、老年人、原有恶性病变、器官移植、大手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伪膜性肠炎
由艰难梭菌外*素所致,林可酰胺类偶见。
局部刺激作用
许多抗菌药物静脉注射或静滴后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肌内注射青霉素钾盐可引起局部激烈疼痛。
其他
新生儿使用大剂量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类可在牙齿及骨髓沉积。
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分类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
①两性霉素B可见恶心、呕吐、腹泻等,偶见胃肠道出血。
②灰*霉素常见上腹部不适、恶心、腹泻及食欲不振等,可出现黑舌苔、舌痛、口角炎及味觉障碍。
③制霉菌素口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④唑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等。
⑤氟胞嘧啶口服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肠炎、肠穿孔(少见)、口腔炎等。
⑥特比奈芬胃肠道刺激症状最常见且较轻微,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便秘和食欲减退。
肝脏损害
①两性霉素B肝中*较少见,但致肝细胞坏死、急性肝功能衰竭有报道。
②灰*霉素偶可引起短暂血清转氨酶升高,长期可引起肝癌。
③唑类可见转氨酶升高,一般会在停药后恢复正常。酮康唑有致死的肝坏死病例报道,儿童有肝炎样病例发生。氟康唑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通常无症状或可逆性肝坏死,其在艾滋病者中,因感染、肿瘤浸润及服用其他药,肝损害尤为常见,严重者可致*疸和致死性肝坏死。伊曲康唑用药期间,特别是较大剂量时可出现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大部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可发生特发性肝损害。伏立康唑可致转氨酶升高,偶可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④氟胞嘧啶表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少见肝肿大,偶有肝坏死。
⑤特比奈芬有一过性肝功异常,也可发生胆汁淤积性肝炎或肝细胞性肝炎,部分停药几个月后可恢复正常,一些转氨酶的升高要持续3个月。
皮肤
①两性霉素B偶可引起皮疹和瘙痒。
②灰*霉素可见皮肤瘙痒、荨麻疹、皮疹、剥脱性皮炎、*色素瘤、麻疹样疹、猩红热样疹,偶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多型性红斑、疱疹、固定性药疹及皮肤脉管炎,甚至擦烂性皮肤念珠菌病。
③制霉菌素皮肤黏膜局部使用时刺激不大,个别阴道用药后白带增多。
④氟康唑可见皮疹和瘙痒,偶可出现多型性红斑、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严重皮肤反应,还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固定型药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剂量时可出现可逆性毛发脱落。伊曲康唑常见皮疹,有报道出现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光敏反应和荨麻疹。伏立康唑可见外周水肿、皮疹。
⑤氟胞嘧啶可见皮疹、瘙痒、风疹、光敏性。
神经系统
①两性霉素B:静滴过程中或静滴后,可发生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眩晕等,暂时性的听力损害或耳鸣、视力模糊或复视。鞘内或脑室内注射时,治疗剂量即可致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感觉过敏、背及下肢疼痛等,注入较大剂量可引起高热、昏迷、蛛网膜炎、下肢截瘫、周围神经病、惊厥、尿潴留、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其慎用于重症肌无力者,其能加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性霉素B有诱发癫痫的报道。
②灰*霉素可见嗜睡、疲劳、头晕、精神错乱、抑郁,易受激惹及失眠,还可出现周围神经炎、味觉失常、耳鸣、视力障碍。
③氟康唑可见头痛、头昏,有发生伴有偏瘫的过敏反应的报道,有出现癫痫大发作的报道。伏立康唑可见头痛、视网膜异常,偶可发生幻觉,用药后30min内发生可逆性、与剂量有关的视觉障碍如亮度增加、模糊、色彩感改变和畏光,仅限于30min内。
④氟胞嘧啶偶可发生暂时性神经精神异常,表现为精神错乱、幻觉、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视力减退、听力下降等。
⑤特比奈芬常见轻微头痛,早期有头昏、眩晕等不适症状,继续服药后可缓解。
血液系统
两性霉素B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或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灰*霉素偶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及单核细胞增多。氟康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及嗜酸粒细胞增高。伊曲康唑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氟胞嘧啶可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偶可发生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和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特比奈芬有一过性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
泌尿系统
①两性霉素B能引起肾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尿、管型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值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可致肾小管性酸中*、肾钙质沉着、大量排出钾离子致低血钾、肾原形尿崩症。
②灰*霉素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及非特异性沉渣异常。
③酮康唑可引起肾功能减退。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注射液由于β-环糊精的加入而有肾*性。
④氟胞嘧啶可致氮血症、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结晶尿、肾衰。
双硫仑样反应
如酮康唑、灰*霉素等。
心脏*性
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伊曲康唑可能有潜在的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心功能障碍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有类似病史者,不可使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氟胞嘧啶有心肌*性,致心室功能障碍。
变态反应
药物热可发生于两性霉素B等。酮康唑偶有休克。伊曲康唑可引起超敏反应。伏立康唑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及表现为发热和低血压的类过敏反应。氟胞嘧啶可引过敏反应。
内分泌及生殖系统
①两性霉素B可引起酮体生成及类固醇的分泌减少。
②灰*霉素对小儿有雌激素样作用,影响生殖系统及乳腺,致男性精子生成障碍、男子女性化乳房等。
③酮康唑可抑制睾酮及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合成,男性可有性欲消失、阳痿、精子减少、男性乳房女性化,女性有乳房疼痛、子宫出血。氟康唑对类固醇的合成影响甚微,对睾酮和皮质醇的合成无影响,有发生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报道,可引起低血钾。伊曲康唑大剂量可引起可逆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及严重的低血钾。
循环系统
①两性霉素B静滴速度过快,可致心律失常、血压急剧上升或下降,可出现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甚至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心律紊乱等。
②伊曲康唑可出现可逆性四肢水肿,大剂量时可引起轻度的高血压,有报道发生Coon’s综合征(低血钾、水肿和高血压)及低血钾引起室颤。
其他
两性霉素B静滴部位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灰*霉素可诱发红斑性狼疮。酮康唑可引起肌肉及关节痛、发冷、发热、畏光、出汗、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肾上腺素血症。氟胞嘧啶可引起疲乏、低血糖、低血钾、虚弱。特比奈芬可出现一过性部分或完全味觉丧失,常在停药后缓慢恢复,其可引起可逆性眼晶体和视网膜改变。
参考文献:
1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4,75-
2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1(6):-
3徐延宁.浅谈常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3(9):28-29
4王睿等.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药杂志,,13(2):-
5孙淑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与用药安全[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9(6):37-39
6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50(2):83-87
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年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48(11):-
8王维治等.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50(2):83-87
9史丽敏等.药物相关性癫痫的发作机制分析[J].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11(1):65-67
10刘玉波.抗菌药物相关性癫痫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9(6):65-67
11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