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正常生理反应,能帮助我们躲避伤害,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得以生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有效的镇痛药物和疗法能够极大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康复,让人身心舒畅。
临床研究发现,由于外伤、骨折、手术等原因导致的神经损伤而引发的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AcuteNeuropathicPain)可以迁延日久,成为难以治愈的慢性痛(ChronicPain)。由于缺少有效的镇痛药物,慢性痛经常令患者饱受煎熬,犹如噩梦一般挥之不去。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适宜的急性疼痛动物模型,目前我们对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还知之甚少。
NeuroscienceBulletin年第5期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马超教授研究组题为“InjuryofMuscularbutnotCutaneousNerveDrivesAcuteNeuropathicPaininRats”的原创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一种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研究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者创新地改良了一种外周神经损伤模型(图1)。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研究者将丝线套环放置于大鼠坐骨神经在腘窝处的几个主要分支(腓肠神经,胫神经和腓肠肌-比目鱼肌神经),留置丝线末端于皮下伤口处,次日待动物完全苏醒恢复后,通过快速拉动丝线可以在清醒状态切断神经干。
图1急性疼痛模型的建立当切断皮肤感觉神经(腓肠神经)后,该感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立即发生感觉缺失、痛阈升高,但不会发生痛敏行为。然而,当切断支配肌肉的神经(胫神经或腓肠肌-比目鱼肌神经)后,相邻未损伤的感觉神经(腓肠神经)支配区域却立即表现出强烈的皮肤痛敏(痛阈降低)和自发痛行为(大鼠坐立不安、不停抬腿并舔舐损伤侧的后爪)。针对背根神经节的在体电生理记录发现,切断肌肉神经后会立即在相邻未损伤的皮神经内出现大量的痛觉神经元自发放电,相应的皮肤支配区域还会出现广泛的伊文思蓝渗出,提示存在神经源性炎症。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只有损伤了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才会导致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单纯皮肤感觉神经纤维损伤只会造成局部感觉缺失,而不会导致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些发现提示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和相应的中枢环路有可能会成为镇痛药研发的潜在靶点。
本期的封面图片由两只神态迥异的大鼠构成,图片上方大鼠的一支皮神经(腓肠神经)被切断,却安然无恙地倒挂在树上酣睡;下方大鼠支配肌肉的胫神经受损,出现足底皮肤水肿、痛阈降低,大鼠举足维艰、焦虑不安。提示了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参考文章:ZhuJ,ChenZ,FangY,DuanW,XieY,MaC.InjuryofMuscularbutnotCutaneousNerveDrivesAcuteNeuropathicPaininRats.NeurosciBull,36(5):‐.
年第5期的所有文章可扫描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