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30岁,公司职员,未婚。
因言语不利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7天入院。
既往史:
既往身体健康,无吸烟、饮酒史,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无家族史。数年前曾外地居住3年并有过多次献血史。
体格检查:
心肺功能正常,构音障碍,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肢体肌力4级,左侧面部及偏身浅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
颅MRI示:桥脑右份斑片状DWI高信号,考虑为急性脑梗死。
头颅MRA示:基底动脉末端狭窄。
为明确病因,我们行以下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管炎、风湿、抗核抗体阴性。
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无异常。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正常。
感染性指标示:Anti-HIV阳性
诊断及诊治经过
定位定性及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右侧皮质脑干束、右侧皮质脊髓束、右侧脊髓丘脑束
定性诊断:脑梗死
病因分型:感染性血管炎
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7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出院。
讨论
尽管卒中通常与老龄相关,但青年卒中的发生率在逐渐增加。青年卒中常见的和可能的病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青年人和老年人中都有所体现,目前所发现的大多数危险因素都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工作压力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hsCRP等。
1.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成分以脂质为主,因此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高血压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糖尿病造成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进而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2.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脑血管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3.吸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或加速动脉硬化,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吸烟可干扰内皮细胞的功能、脂蛋白代谢、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长期中等量或大量饮酒可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良好指标。
5.Alvarez等报道hsCRP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水平呈正相关,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有症状患者高于无症状患者。
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与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它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动脉粥样程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过氧化,这些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二、心源性脑栓塞
心源性栓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心脏瓣膜病和心内膜病变:主要病因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和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风湿性心脏病。
2.心律失常:主要为房颤和病窦综合征。
3.心脏手术:在手术中空气或脂肪栓塞,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膜附近均可有血栓形成。
4.卵圆孔未闭:占青年心源性卒中的一大部分,卵圆孔未闭时来自静脉系统的逆行栓子可直接通过由右向左分流通道进入动脉系统,造成脑栓塞。TCD的发泡实验是性价比最佳的影像手段。
5.心脏粘液瘤:女性多见。对于青年缺血性卒中、没有脑血管病变证据,特别是窦性节律、面部广泛雀斑、内分泌过度活跃的患者需考虑心脏粘液瘤的可能;尤其是青年女性出现难以解释的周围神经病变,伴血管闭塞、炎症征象而自身抗体阴性时,需对心脏进行检查。
三、血液成分异常
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1.抗磷脂综合征:以反复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反复静脉血栓及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PL阳性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普遍有首次发病年龄轻、合并其它危险因素少、易复发和多灶性等特征。
2.高黏血症:各种原因所致的高黏血症均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蛋白质血症等。
3.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蛋白S和蛋白C系统是体内平衡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天然抗凝系统,其缺乏易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此外,妊娠期及产褥期异常、口服避孕药近年来被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