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存在LRRK2和Parkin基因罕见位点
TUhjnbcbe - 2020/12/6 18:13:00
北京看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患者女性,32岁。因右下肢不自主运动1年余、渐进性加重1个月,于年3月26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震颤,尤以情绪激动时明显;6个月前出现左下肢运动受限,表现为左下肢拖曳步态,以快走、转弯、遇障碍物、人多等情况下运动速度减慢明显并易跌倒。病程中无其他伴随症状。医院考虑“震颤”,予普萘洛尔(具体剂量不详)治疗,症状无改善,遂至我院就诊,根据患者主诉及医院诊断以“锥体外系疾病”收入院。自发病以来,精神一般,大小便正常,饮食可,睡眠一般,多梦、呓语,无乱喊乱叫,睡眠中无手舞足蹈等症状,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身体健康,无其他病史。已婚,育有1子;其表兄及表姐亦存在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父亲因交通事故死亡,母亲身体健康,余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面部表情稍减少;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未见K-F环。肢体联带动作减少,四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稍增高,以右下肢明显;右下肢静止性震颤,活动后减轻;双侧快复轮替动作稳准,对指动作无异常;右足击地动作较左足迟缓,左侧跟-膝-胫试验稳准,因右下肢震颤干扰未行右侧跟-膝-胫试验;右下肢呈不自主运动,稍拖曳,左下肢正常;双侧浅感觉对称,左下肢腱反射活跃,右下肢亢进,右侧踝阵挛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检验及血清铜蓝蛋白(CP)均于正常值范围。肌电图、胸部CT、腹部彩超,以及头部、腰椎、胸椎MRI平扫均无异常,头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提示左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稍减少(图1)。震颤分析提示伸肌和屈肌交替收缩,频率6.90次/min。根据上述检查结果,高度怀疑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为明确致病基因,经患者及其母和其子知情同意,分别采集3人外周静脉血各2ml,进行特定基因外显子捕获(Solexa)测序,患者表兄和表姐拒绝接受基因检测。经上海昂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Parkin基因外显子6c.GC(p.GlyArg)和外显子7c.-2AG,以及LRRK2基因外显子48c.GA(p.GlyArg)突变,其母、其子均存在Parkin基因外显子6c.GC(p.GlyArg)和LRRK2基因外显子48c.GA(p.GlyArg)突变(图2)。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确诊为LRRK2和Parkin基因罕见位点突变的早发性帕金森病。予多巴丝肼(美多芭)mg/次、3次/d口服,共住院7d,出院后予原剂量多巴丝肼治疗。出院15d后上述症状消失,出院后约1个月因自行停药震颤症状复发,再次予多巴丝肼mg/次、3次/d治疗,门诊随访至今。

讨论

本文患者呈慢性病程,逐渐进展,无*物接触史,以静止性震颤和肢体精细运动灵活性下降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无明显异常,震颤分析提示伸肌和屈肌交替收缩,频率6.90次/min,支持帕金森病震颤;基因检测显示Parkin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位点,即Parkin基因外显子6c.GC(p.GlyArg)和外显子7c.-2AG,而LRRK2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位点,即LRRK2基因外显子48c.GA(p.GlyArg)突变,均为可能的致病基因。其中,Parkin基因外显子7c.-2AG和LRRK2基因外显子48c.GA(p.GlyArg)均为数据库未报道位点,为国内外首次报道。患者其母、其子也存在Parkin基因外显子6c.GC(p.GlyArg)和LRRK2基因外显子48c.GA(p.GlyArg)突变,且有可疑家族史。虽然该患者右侧踝阵挛阳性,但多巴丝肼治疗效果良好,鉴于其存在2项支持标准和1项警示标准,根据年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帕金森病诊断标准,可以确诊为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预计至年,患病人数将达(8.70-9.30)×10^6例。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是多因素疾病,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小部分(5%)呈单基因遗传,已知有6个基因与帕金森病发病密切相关,且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表现也较明确,已建立遗传性帕金森病经典临床表型,包括3个常染色体显性型(SNCA、LRRK2、VPS35)和3个常染色体隐性型(Parkin、PINK1、DJ-1);迄今已知的帕金森病单基因型以LRRK2GlySer突变最多见。帕金森病的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晚近证据显示,LRRK2基因突变与临床高发的家族性帕金森病有关,该基因可调节突触囊泡运输。动物实验显示,纯合老年型LRRK2ArgCys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与帕金森病前驱期相关的清晰表型,如精细运动任务、步态、嗅觉受损,推测LRRK2ArgCys基因可能通过突触传递而影响帕金森病前驱期相关的表型。Parkin基因编码E3泛素连接酶,进而影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帕金森病酶的催化潜能,而酶的催化活动与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编码Parkin蛋白的PARK2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性帕金森病,且与PARK2基因突变影响突触功能有关。该患者于青年期发病,以右下肢精细运动灵活性下降等步态异常为主要表现,左下肢腱反射活跃、右下肢亢进,对多巴丝肼治疗有效,其母、其子亦存在LRRK2基因突变但未发病,因此推测Parkin基因可能为其致病基因。

本文患者右侧踝阵挛阳性,考虑是锥体束受损所致,并且经颈椎和腰椎MRI检查未见脊髓异常改变,可以排除脊髓病变可能。本研究通过DTI对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学机制进行联通性分析,提示其左侧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稍减少,为锥体束损害证据,考虑患者右侧踝阵挛阳性与锥体束病理改变有关。新纹状体主要接收来自大脑皮质和大部分丘脑核团的传入信息,并且与其他脑区建立复杂环路,大脑皮质为帕金森病锥体外系环路组成部分,其白质纤维束减少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关。

对于早发性帕金森病,存在家族史者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一方面可发现新的突变位点,同时,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如Parkin基因突变型患者,虽然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但易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并发症,此类患者应延迟左旋多巴的使用,应首选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或B型单胺氧化酶(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等;即使后期使用左旋多巴,也应尽可能小剂量给药,这也是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7月第19卷第7期

作者:段春霞*卫王子裕(医院神经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存在LRRK2和Parkin基因罕见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