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医健康说ldquo甜蜜杀手r
TUhjnbcbe - 2020/12/30 14:47:00
什么是“甜蜜杀手”?“甜蜜杀手”在哪里?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对,就是它——糖尿病!十多岁的孩子就有可能患有糖尿病你知道么?作为“甜蜜杀手”,它的危害在哪里?又该如何预防呢?让我们赶紧跟着一附院内分泌科专家去认真学习一下吧!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因此,糖尿病常被称为是“甜蜜的杀手”。

糖尿病的危害


  一、低血糖


  定义: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


  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低血糖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视物模糊等,严重可能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甚至生命危险。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


  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性酮症酸中*:常呈急性发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的加重,病情进展可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烦躁、嗜睡等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甚至血压下降等;最终昏迷。需要急诊住院治疗。


  (二)高血糖高渗状态: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口渴、多尿和乏力等糖尿病症状,或原有症状进一步加重,多食不明显,有时甚至厌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脱水、神经精神症状,甚至昏迷。


  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肾病


  1.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2.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颜面、双下肢水肿、高血压等,终末期肾病发展为尿*症,需要透析治疗。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是处于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


  2.常与糖尿病肾病同时伴发;


  3.表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严重可致失明。


  (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1.可累及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表现为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发生上睑下垂最常见,其次为面瘫、眼球固定、面部疼痛及听力损害;


  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表现为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胃肠道功能异常、腹泻、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还可出现尿潴留、性功能障碍,以及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对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低血糖恢复的过程延长等。


  (四)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1.可以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


  2.表现为下肢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异常、皮肤颜色异常等。


  (五)糖尿病足病


  1.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


  2.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四、糖尿病患者伴随疾病


  (一)肥胖


  1.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以及心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2.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


  3.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恶化。

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体重指数≥28kg/m2提示肥胖,

24kg/m2≤体重指数<28kg/m2提示超重


  (二)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风险增加2~4倍。


  (三)孕期糖尿病


  1.短期危害:可造成母亲先兆子痫、早产、手术产、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等;胎儿及新生儿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疸、低钙血症、低血糖、血细胞增多;巨大儿可引发的肩难产、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骨折甚至死亡等。


  2.长期危害:母亲再次妊娠时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子代发生肥胖、2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四)感染


  1.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各种感染;


  2.糖尿病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概率大。感染可诱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死因;


  3.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结核、皮肤感染(多见于下肢)、牙周炎、慢性骨髓炎等。


  (五)眼部疾病


  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伴发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等其他眼部疾病。


  (六)口腔疾病


  糖尿病可引起或加重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变、龋齿、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颌骨及颌周感染等各种口腔疾病。


  (七)心理疾病


  约1/4的2型或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或抑郁障碍,妊娠糖尿病患者或产后糖尿病患者也是抑郁发生的高危人群,女性抑郁的发生率都显著高于男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防患于未然,行动起来,

预防糖尿病!


  在门诊,经常遇到二十来岁甚至十来岁的糖尿病患者,大多人身材圆润,完善相关检查后结合其特点,诊断为2型糖尿病;询问家族史,或者问陪同来的父母,相当多人都患有糖尿病……要知道,预防永远重于治疗,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最明智、最经济、最有效的做法。


  那么,已患有糖尿病的父母,如何从意识和行动上,预防孩子得糖尿病呢?可以从“多懂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多测点”这五点着手。


  首先,要多懂点。了解我们的对手,才能最大限度远离它。我们要知道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具备以下情况的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服用高血压药物、血脂高、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症、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超重及肥胖的人,另外还有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等。评估一下,您是否符合上述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如果是,那就要分外注意了。学习些糖尿病方面的科学知识,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表现,会带来哪些危害,怎么样预防,得了又怎样治疗......知识就是力量,多懂点,总不是坏事,兴许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少吃点。节制是种美德,在现代生活方式下,有多少疾病的高发是生生吃出来的呢?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心脑血管病、某些肿瘤......不胜枚举、耳熟能详吧。当然饮食摄入过度只是这些病致病因素中的一方面,但少吃点却一定可以有很大的预防或者延缓上述疾病发病的作用。在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控制饮食,控制不意味着一味的限制,而是从量、质、方式等方面做到饮食的科学、合理、均衡。量的方面,以达到理想体重为目标:过瘦、营养不良、或者患有结核病等疾病的人群要适当增加热量摄入,而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要严格限制热量。质的方面,主食以全谷物、豆类、薯类代替精米精面,多吃蔬菜及水果,尽量减少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比如含糖饮料、奶茶、蛋糕、酒精等应严格限制;此外还有注意烹调方式;强调营养搭配均衡、全面。饮食方式上,要做到规律,最好能做到定时定量。


  勤动点。管住嘴的同时还要迈开腿。久坐、疏于运动的生活方式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正常情况下,每天应尽量达到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并且做到规律运动。平时多爬楼梯多走走路,工作期间多跑腿,每隔半小时起来活动一下,减少久坐的时间。当然,运动也要讲究科学、合理,必须量力而行,尽量减少运动可能带来的损伤。


  放松点。做到开朗、豁达、乐观。无数的证据证明,长期的紧张、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与很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某些肿瘤等有关。生活中,平衡工作与休息、娱乐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节奏适中,不但能充分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还能带来避免糖尿病等疾病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最后,多测点。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以明确是否已发生了糖尿病,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已出现经常口渴、频繁排尿、食量增大、容易疲劳、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就应考虑自己是不是患上糖尿病了,尽快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医院或体检中心进行体检,需要提醒的是,平时体检做的空腹血糖并不是发现糖尿病的敏感指标,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最好由内分泌专科医师来判断。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人口和最高的糖尿病发病率,患病人数早已超过1亿,占全球患者的四分之一,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这种曾经被认为“富贵病”的疾病正在从城市蔓延到乡村,一度被认为是“老年病”的2型糖尿病,也正在危及年轻人的健康。

行动起来吧,

防患于未然,

预防糖尿病!

供稿:内分泌科阿勒滕齐齐格何晓东责编:姜虹

往期回顾

新医大一附院李莉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医大一附院文明处室/科室创建风采展(一)

使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注意事项(一定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医健康说ldquo甜蜜杀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