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整理历年真题、考点分析、名师讲解、影像资讯。
执业技师资格考试在路上,放射技师之路,你我同行。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9分钟)
导读:
如期而至,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参与互动,在我总结的基础上大家进行补充,如有题目可以在留言区做一下,让知识更完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基础知识: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1月6日#
第一章第二节骨关节系统#1月7日#
第一章第三节呼吸系统#1月8日#
第一章第四节消化系统#1月9日#
第一章第五节脉管系统#1月10日#
第一章第六节泌尿与生殖系统#1月11日#
第一章第七节神经系统#1月12日#
第一章第八节内分泌系统#1月13日#
第一章第九节感觉器官#1月14日#
第一章第十节人体的生理#1月15日#
第二章: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结构#1月16日#
第二章第二节磁学基础知识#1月17日#
第二章第三节激光学基础知识#1月18日#
第二章第四节X线摄影基础#1月19日#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一节X线的产生#1月20日#
第三章第二节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月21日#
第三章第三节X线强度、X线质与X线量#1月22日#
第三章第四节X线的吸收与衰减#1月23日#
第三章第五节辐射量及其单位#1月24日#
第三章第六节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1月25日#
第三章第七节X线的测量#1月26日#
第三章第八节X线的防护#1月27日#
第四章:
第四章第一节数字图像的特征#1月28日#
第四章第二节数字图像的形成#1月29日#
第四章第三节数字图像的处理#1月30日#
第四章第四节数字图像评价#1月31日#
第四章第五节计算机辅助诊断#2月1日#
《医学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
第一节医疗机构医技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节医技伦理学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真题
相关专业知识:
第五章:(技士不考)
第五章第一节头部#2月2日#
第五章第二节颈部#2月3日#
第五章第三节胸部#2月4日#
第五章第四节腹部#2月5日#
第五章第五节男性盆部和会阴#2月6日#
第五章第六节女性盆部和会阴#2月7日#
第五章第七节脊柱区#2月8日#
第五章第八节上、下肢#2月9日#
第六章:(技士不考)
第六章第一节CT影像诊断基础#2月10日#
第六章第二节MR影像诊断基础#2月11日#
第七章:
第七章第一节普通X线设备(上)#2月12日#
第七章第一节普通X线设备(下)#2月13日#
第七章第二节CR与DR设备#2月14日#
第七章第三节乳腺和口腔设备#2月15日#
第七章第四节CT设备#2月16日#
第七章第五节DSA设备#2月17日#
第七章第六节MRI设备#2月18日#
第七章第七节显示器#2月19日#
第七章第八节高压注射器#2月20日#
第八章:
第八章第一节PACS的发展与组成#2月21日#
第八章第二节PACS的运行#2月22日#
第八章第三节国际标准和规范#2月23日#
第八章第四节PACS的临床应用#2月24日#
第八章第五节PACS的进展与应用评价#2月25日#
第九章:
第九章第一节图像质量管理#2月26日#
第九章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2月27日#
第九章第三节CT图像质量控制#2月28日#
第九章第四节DSA图像质量控制#2月29日#
第九章第五节MR图像质量控制(上)#3月2日#
第九章第五节MR图像质量控制(下)#3月3日#
专业知识:
第十章:
第十章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上)#3月4日#
第十章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下)#3月5日#
第十章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3月6日#
第十章第三节乳腺摄影成像原理#3月7日#
第十章第四节CT成像原理#3月8日#
第十章第五节DSA成像原理#3月9日#
第十章第六节MR成像原理(上)#3月10日#
第十章第六节MR成像原理(下)#3月11日#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第一节概述#3月12日#
第十一章第二节激光成像#3月13日#
第十一章第三节热敏成像技术#3月14日#
第十一章第四节喷墨打印成像技术#3月15日#
第十一章第五节照片自助打印设备#3月16日#
第十一章第六节胶片打印机的质量控制#3月17日#
打印机补充内容#3月18日#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第一节X线对比剂#3月19日#
第十二章第二节MR对比剂#3月20日#
第十二章第三节心电门控技术#3月21日#
专业实践能力: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第一节常见X线摄影体位及其标准影像所见#3月22日#
第十三章第二节X线造影技术#3月23日#
第十三章第三节乳腺摄影与口腔X线摄影检查#3月24日#
第十三章第四节数字摄影操作技术#3月25日#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第一节基本概念和术语#3月26日#
第十四章第二节检查方法#3月27日#
第十四章第三节检查前准备#3月28日#
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3月29日#
第十五章:(技士不考)
第十五章第一节MR检查准备#3月30日#
第十五章第二节MR特殊检查技术#3月31日#
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一、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
头颅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眉间连线中点及线圈中心。
常规组合序列:横断位T2WI、T1WI、T2WI-FLAIR,加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或T1WI。
1.横轴位:T2WI、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两侧脑底连线。范围包含全脑(枕骨大孔至大脑顶)。
2.矢状面或冠状面:T2WI或T1WI。扫描基线矢状面平行于大脑矢状裂,范围包含两侧颞叶或以覆盖病变区域为主,冠状面平行于脑干及延髓纵轴,范围包含病变兴趣区或覆盖全脑。
3.附加序列
(1)颅脑两侧壁病变如硬膜外出血、脑膜瘤等,平扫可行冠状位扫描替换矢状位。
(2)拟增强扫描时,平扫矢状位/冠状位T2WI替换为T1WI序列。
(3)平扫T1WI像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T1WI-fs)。
(4)早期脑梗死或肿瘤病变或诊断需要时可加弥散加权序列。
(5)早期出血、细小出血点可加磁敏感序列。
1.序列:T1WI或T1WI+脂肪抑制(T1WI-fs)。
2.方位:横轴位为必选,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或者,选3D-T1WI序列作横轴面各向同性分辨率扫描,原始图像经后处理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毫秒以上,TE80~毫秒,TI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相位编码方向:横轴位扫描取左右向,矢状位扫描取前后向,冠状位扫描取左右向。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扫描范围包含颅底至颅顶。
2.扫描方位以横轴位为主,并辅以矢状位、冠状位。
3.横轴位序列至少包括T2WI、T2-FLAIR及T1WI。
(二)鞍区
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眉间。
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冠状面T2WI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基线分别平行垂体柄长轴,范围包含鞍区及(或)病灶兴趣区。
1.序列:矢状面T1WI-fs、冠状面T1WI-fs。
2.方位:冠状面、矢状面及横轴面。层面位置、层厚、层间隔与平扫保持一致。
3.方法:
(1)垂体微腺瘤:快速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的同时即开始冠状面动态增强序列扫描,注射速率3ml/s,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再辅以矢状面及冠状面普通增强扫描。
(2)非垂体微腺瘤(大于1cm病变):一般情况下可行普通增强扫描,即以较慢速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普通增强序列扫描,对比剂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层厚3~5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空间分辨率像素值≤0.8×0.8。激励次数≥1。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扫描范围包含鞍区或病变范围,FOV大小至少包含硬腭至胼胝体顶。
2.扫描方位以冠状位、矢状位为主,横轴位为辅。冠状位能显示垂体柄偏歪、垂体对称情况及海绵窦情况。
3.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4.垂体微腺瘤者作动态增强扫描,非垂体微腺瘤一般可行普通增强扫描。
5.鉴别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1WI-fs序列。
(三)颞叶与海马
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及线圈中心。
1.横轴位:T2WI/T2-FLAIR,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AC-PC线。
2.矢状面: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范围包含两侧颞叶。
3.斜横轴面:T2WI、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海马前后长轴线,范围包含颞叶及海马。
4.斜冠状面:T1WI-FLAIR/3D-T1WI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垂直于海马前后长轴线,范围覆盖颞叶及海马(自颞叶前缘至胼胝体压部后缘)。
1.序列:2D-T1WI-fs或3D-T1WI-fs。
2.方位:海马斜横轴面、斜冠状面、颅脑标准矢状面。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层厚3~5mm,层间隔0~0.5mm,FOV~mm,矩阵≥×。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性能而异。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毫秒以上,TE80~毫秒,TI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3D-T1WI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异。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扫描范围包含两侧颞叶及海马。斜横轴位、斜冠状位及标准颅脑矢状位扫描。
2.薄层、高分辨率采集、层内插技术应用。
(四)脑桥小脑角
对颅内脑桥小脑角区病变,一般情况下常规颅脑MRI可满足诊断需要,但对于面听神经病变、内听道病变、颞岩骨病变等,可行脑桥小脑角区薄层高分辨率特殊序列扫描。
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及线圈中心。
1.横轴面:薄层2D序列T2WI、T1WI、T2WI-FLAIR,或3D-T2WI、3D-T1WI。必要时(如胆脂瘤)T1WI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扫描范围包含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扫描基线平行AC-PC线,在冠状位像上平行两侧脑底连线。
2.冠状面:T1WI/T2WI。在矢状位像上平行于脑干上下长轴线。
3.矢状面:T2WI/T1WI。
1.序列:2D-T1WI-fs,或3D-T1WI-fs。
2.方位:横轴面为主,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与平扫一致。
3.方法: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O.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3~4mm,层间隔≈10%×层厚,FOV~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mm,矩阵×以上,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0~毫秒,TE80~毫秒;T1WI序列:TR~毫秒,TE10~30毫秒;FLAIR-T2WI序列:TR毫秒以上,TE80~毫秒,TI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TE3.2毫秒。3D-T2WI序列:TR0毫秒以上,TE毫秒以上,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1.2D序列:一般不需后处理。
2.3D-T1WI/T2WI序列:将横轴位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采集的3D-T1WI/T2WI原始图像,作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像。
3.对面肌痊挛症等欲观察三叉神经、面神经颅内段与血管襻、比邻关系时,需将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横断面扫描的3D-T1WI、3D-T2WI序列图像进行MPR重建及曲面重建,多角度显示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
1.扫描范围横轴面包含脑桥上界至延髓枕大孔水平,扫描基线平行AC-PC线,冠状面平行于脑干及延髓上下长轴线。
2.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层内插技术应用。
3.欲观察颅内脑神经与血管比邻关系时,需行高空间分辨率横断面3D-T1WI、3D-T2WI序列扫描,图像进行MPR重建及曲面重建后处理,多方位、多角度显示。
4.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兴趣区脑神经与血管的比邻关系。
(五)颅脑MRA
颅脑MRA可采用TOF法、PC法及对比剂增强法(CE法)实现,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所得原始图像需行MIP后处理。
主要用于流速较快的动脉血管成像。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3D-T0F-FLASH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3.扫描方法: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2)成像方位:横轴面扫描。以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顶,下至延枕大孔,或包含靶血管区域。在矢状面图像上设置扫描层面与多数颅内动脉走行垂直或成角,或与AC-PC线平行,在冠状面像上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平行,在横断面像上调正视野。
4.扫描参数:TR选“最短”,TE选“outofphase”,翻转角=15°,带宽35Hz,矩阵×,FOVmm×mm,层厚1.2mm,层间隔0,3~4个3D块,每块重叠(重叠覆盖1~2mm)衔接扫描。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上方(颅顶),以饱和矢状窦及其引流静脉血流信号(不显影)。运用流动补偿(FC)技术,以增强血流信号及消除流动伪影。应用磁化传递(MT)和脂肪抑制(FS)技术,以抑制背景静止组织和脂肪组织信号,提高血管高信号与周围背景静止组织信号的对比。运用并行采集(ASSET)技术和层面选择方向内插(ZIP2)技术,可提高成像速度及层面选择方向的分辨率。
5.后处理:将所得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产生三维血管解剖图。MIP图作任意方位、角度旋转重建;亦可对兴趣区进行靶MIP重建,减少背景噪声,提高兴趣区血管病变的检出率。
主要用于静脉血管成像。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2D-TOF-FLASH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3.扫描方法: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2)成像方位:可采用斜矢状面扫描。在横轴位定位像上设置扫描层面与颅脑正中矢状面呈10°~20°夹角,扫描范围覆盖两侧乙状窦外缘。
4.扫描参数:TR=最短,TE=最短,翻转角=70°,矩阵×,带宽31Hz,FOVmm×mm,层厚1.2mm,层间隔0。预饱和带设置在扫描区域下方(颌颈部),以饱和动脉血管血流信号(不显影)。运用流动补偿技术、磁化传递技术、脂肪抑制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层内插技术,以提髙血管成像质量。
5.后处理:与3D-TOF-MRA相同。
1.线圈:头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2.序列:3D-PC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3.扫描方法:
(1)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定位中心对眉间线及线圈中心。
(2)成像方位:采用横断面扫描。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设置3D横断面扫描块,与AC-PC线平行,在冠状面像上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平行。
4.扫描参数:TR=最短,TE=最短。翻转角=8°,矩阵×,带宽62.5Hz,FOVmm×mm,层厚1.2mm,层间隔0。流速编码值0~70cm/s,比预设值流速高的血流产生高信号,比预设值流速低的血流信号降低或消失,运用流动补偿技术、并行采集技术、层内插技术,可提高成像质量及成像速度。
5.后处理:与3D-TOF-MRA相同。
6.PC-MRA与TOF-MRA比较:3D-PC-MRA/MRV与2D-TOF-MRV及3D-TOF-MRA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仅血流呈高信号,背景抑制优于后两者;②空间分辨力高;③成像容积内信号均匀一致;④有很宽的流速敏感范围,选择不同的流速编码值可显示动脉或静脉,流速编码值10~40cm/s,显示静脉,流速编码值>70cm/s,显示动脉;⑤能定量和定性分析。
3D-PC-MRA/MRV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区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大量血肿未吸收时,观察被血肿掩盖的血管病变。缺点:在中、低场磁共振成像时间较长,可根据病情酌情应用。注意流速编码要大于所观测的血流速度。
具有仅血流呈高信号、采集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内成像的病变,亦可用于筛选流速成像,即用于3D-PC-MRA扫描前的流速预测,多用于静脉系成像。
主要用于颅脑大面积血管病变。可在不同期相观察到动脉或静脉病变,亦可作减影突出显示血管病变。与上述血管成像方法不同的是,CE-MRA需注射顺磁造影剂。
1.方法:以19G留滞针建立肘静脉通道,以三通连接管分别接钆对比剂Gd-DTPA0.2~0.4mmol/kg体重及等量生理盐水。手推或高压注射器团注。先扫蒙片,然后启动透视序列扫描并注药,看到颈内动脉显影后即转入MRA序列扫描,连续扫描2期(动脉期和静脉期)。无透视序列功能的MR设备,可行预算时间法扫描,一般按公式Ts=Tt-1/4Ta(Ts是开始扫描时间,Tt为对比剂通过时间,Ta为采集时间)预算注药后开始扫描的时间。
2.后处理:将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图像分别与注射对比剂前的蒙片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即得到背景抑制的血管造影像,再将其进行MIP重建即可产生连续的三维血管影像。
二、脊柱与脊髓
(一)颈椎及颈段脊髓MR扫描技术
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固定头部,肩部紧贴线圈,头部不能旋转并用三角垫固定头部,双手置于身体两边。
脊柱相控阵线圈。
下颌联合下缘。
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必要时加扫冠状位。
1.矢状位(T1WI、T2WI):扫描中心在颈4水平,相位编码方向为A/P向(选择“无相位卷褶”),放置前饱和带,使其平行于下颈椎,流动补偿选择频率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及吞咽、呼吸及血管搏动等带来的伪影,FOV26cm。
2.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吞咽及颈部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冠状位(T2WI或T1WI)
寰枢椎畸形、椎管内占位病变及观察脊神经根时应加扫冠状位。
(二)胸椎及胸段脊髓MR扫描技术
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双手置于身旁。
胸骨上窝与剑突连线中点。
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必要时加扫冠状位。
矢状位(T1WI、T2WI):扫描中心在胸6~7水平,相位编码方向为A/P向(选择“无相位卷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频率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及呼吸及血管搏动等带来的伪影,FOV30cm。
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呼吸及心脏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
冠状位:椎管内占位病变(T2WI、T1WI+C)及观察脊神经根(FIESTA\CISS)时应加扫冠状位。
(三)腰椎及腰段脊髓MR扫描技术
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双手置于身旁。
脐上3cm。
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2WI)。必要时加扫冠状位。
矢状位(T1WI、T2WI):扫描中心在腰3水平,相位编码方向为A/P向(选择“无相位卷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频率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及呼吸及血管搏动等带来的伪影,FOV32~34cm。
横断位(T2WI):定位线应平行于椎间盘,相位编码方向为左右向并放置前饱和带,流动补偿选择层面方向,以减少呼吸及血管搏动的影响,层面上下也放置饱和带,以减少血流对层面的影响,FOV18~20cm。
冠状位:椎管内占位病变(T2WI、T1WI+C)及观察脊神经根(FIESTA\CISS)时应加扫冠状位。
(四)MR脊髓造影(MRM)技术
1.相关准备及线圈同脊柱MRI。
2.扫描技术先行脊椎MRI常规检查,根据平扫图像,定位做MRM检查。
单次屏气3D块重T2WITSE,采集时间仅数秒/幅。
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多层薄层HASTEIRFS序列。
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删除影响脊髓显示的其他影像(如胃、肠等)。
三、五官及颈部
(一)眼部MRI扫描技术
患者仰卧,使人体及头部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患者目视正前方后闭目,嘱患者眼球保持不动。
对准鼻根部。
轴位、冠状位及斜矢状位。
横断位(T2WI、T1WI):选用旁矢状位视神经清楚的层面做为定位图像,使定位线与视神经平行,范围包括眼眶上下缘,相位编码方向:A/P向,添加匀场框,T2WI加脂肪抑制,增强扫描采用轴位T1WIFS序列。
冠状位(T2WI):选用横轴位图像做为定位像,扫描范围后界要包括视交叉,前界到双眼球后缘,相位编码方向:S/I向,添加匀场框,T2WI加脂肪抑制,增强扫描采用轴位T1WI-FS序列。
斜矢状位(T2WI):取横轴位视神经清楚的层面,扫描线平行于视神经,添加匀场框。
(1)眼眶内脂肪丰富,T2WI像上病变多为高信号,病变容易被脂肪所掩盖,因此T2WI要加脂肪抑制技术,用以抑制高信号的脂肪。T1WI—般不加脂肪抑制技术,因为大多数眶内占位性病变为长T1(低信号),有脂肪的衬托有利于对病变的自然显示及观察。如疑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则T1WI加脂肪抑制,T2WI不加脂肪抑制,因黑色素瘤在T1WI上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这是由于黑色素瘤细胞内有较多顺磁性物质,使肿瘤的T1和T2值缩短,形成与一般肿瘤MR信号相反的信号特征。
(2)检查眼肌病变,有时候需要高信号脂肪的衬托,所以不加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对病变的显示。眼肌病变和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均需做Gd-DTPA增强扫描。增强扫描T1WI的所有脉冲序列均加脂肪抑制技术,以去除高信号脂肪对肿瘤增强信号的干扰。
(3)眼眶内血管性病变:如眼眶静脉曲张、颈动脉海绵窦瘘等,除常规扫描外,还要做俯卧检查及血管成像,这对明确病变性质及其部位更有帮助。眼眶静脉曲张在平卧及立位时眼眶压力不高,眼球位置正常或轻度内陷,加压检查后眼球压力增高,突出明显,更能清楚显示病变。颈动脉海绵窦瘘多数为外伤所致,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临床又称红眼短路综合征。该病变表现为眼球突出,眼上静脉扩张,眼肌增粗等静脉回流受阻表现,同时双侧海绵窦区血管结构紊乱。MRA采用TOF法,范围自枕骨大孔至胼胝体。预饱和带加在扫描范围上侧,以饱和静脉血管。
(二)鼻及鼻窦MR扫描技术
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眉心。
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
横断位(T2WI、T1WI):同颅脑横轴位。
冠状位(T2WI):选用横轴位图像做为定位像,扫描范围后界要包括视交叉,前界包括上颌窦前缘。
矢状位(T2WI):取横轴位或矢状位做定位像,范围包括双侧上颌窦外缘。
(三)鼻咽部MR检查技术
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以鼻尖为中心。
横轴位、冠状位。
横断位(T2WI、T1WI):范围上至垂体,下至软腭下缘,T2WI加脂肪抑制。
冠状位(T2WI):选用横轴位图像作为定位像,扫描范围后至脊髓前缘,前至前颅凹前缘。
(四)内耳MR检查技术
患者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双侧外耳孔连线。
轴位、冠状位。
横断位(T2WI、T1WI):以听神经为中心薄层扫描。
冠状位(T2WI):选用横轴位有听神经层面的图像作为定位像,扫描范围以听神经为中心包括耳窝、前庭、半规管。
直接显示膜迷路内含液腔,采用FIESTA(CISS)序列,使内耳膜迷路中的液体和周围的骨质间形成较强的信号对比。
(1)相关准备:体位摆放标准同颅脑扫描,所有重建图像标准化。
(2)线圈:头部正交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3)扫描技术:在MRI成像的基础上行内耳水成像。分别在冠状和横断面上定位,小FOV、较大矩阵,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多次采集,以提高信噪比。
(4)图像后处理:原始图像经MIP重建,显示内耳的立体形态。
(五)咽喉部MR扫描技术
1.口咽部MR检査技术
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对准口唇中心。
横断位(T2WIFS、T1WI):范围上自硬腭,下至颈5水平。
矢状位(T2WIFS):在轴位图像上定位,将舌部两侧包全。
冠状位(T2WIFS):在正中矢状位及横轴位上定位。
口咽部以舌癌为多见,平扫T2WI加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矢、冠、轴都均应压脂。
2.喉部MR检査技术
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对准下颌下缘。
横断位(T2WIFS、T1WI):范围颈3至颈7水平。
矢状位(T2WIFS):在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将喉部两侧包全。
冠状位(T2WIFS):在正中矢状位及横轴位上定位,范围椎体后缘至颈部前缘。
喉癌常常要了解喉周围的浸润情况,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矢状位、冠状位要薄层扫描。T2WI要加脂肪抑制。
(六)颈部MRI检查技术
患者仰卧位,头先进,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位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头部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对准下颌下缘。
冠状位(T2WIFS):范围前至颈部前缘,后至椎管后缘。
横断位(T2WIFS、T1WI):范围视冠状位图像上病变范围而定。
甲状腺病变扫描范围上自甲状软骨上缘,下至胸骨柄上缘。以横断位和冠状位为主。T2WI要加脂肪抑制。T1WI高信号病变,要注意加脂肪抑制。
颈部包块扫描方法与喉部相同,但要根据病变大小来决定扫描层厚。T2WI像均须加脂肪抑制,并且要增强扫描做定性诊断。增强扫描矢、冠、轴均加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某些肿瘤的诊断以及肿大的淋巴结与正常结构的鉴别很有价值。
为消除来自颈部搏动血管伪影的干扰,可在扫描范围上、下方使用空间预饱和带并选用流动补偿技术。
挂科怎么看书#内附考试大纲#放射医学技术#
版《谷一宝典》电子版下载
初审
轩逸/蓝小明
终审
刘谷一一
为您提供第一手的考试教材,第一手的考试资讯,第一手的考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