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www.ytysbz.com/大脑,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最复杂、最精密的机器。它在功能上极具多样性,几乎承载了我们所有的包括注意、学习、记忆、沟通和决策等智能活动。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出现了大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症等等。脑检测科学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也为从事神经系统疾病检测、治疗等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几十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已逐渐成为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发展到现在,它以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结果。20世纪60年代,Melzack和Wall于年提出闸门控制理论,认为非疼痛的输入可以阻止疼痛的感觉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理论也被定义为现在神调控技术的起源。基于这一理论,Shealy等于年首次将电极植入一位肺癌胸痛患者的脊髓背侧柱,成功缓解了疼痛,后来演变为现在的脊髓电刺激(SCS)。随后,借助于立体定向技术,研究者开始将电极植入颅内治疗疼痛,靶点主要是脑室周围或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囊和丘脑,逐渐演变为现在的DBS,并在这些病例中观察到DBS对于情绪和运动也能产生影响。年,法国Benabid教授发现DBS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强直症状,从而开创了DBS治疗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先河。我国的神经调控技术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年开始,医院医院先后采用DBS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了一定效果。年5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医院协助下,举办第一届全国DBS学术研讨会。年8月,由世界神经调控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办的中国神经调控大会在上海召开,神经调控技术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的创立是中国神经调控行业发展的重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此,中国有了一个国际化的神经调控学术交流平台,标志着中国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已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年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定义:神经调控是指在科技、医疗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领域内,通过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采用物理性(如电、磁、声、光等)或化学性作用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邻近或远隔部位神经元或神经信号转导发挥兴奋、抑制或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提高神经功能的目的。常用的植入性神经调控术包括脑深部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和精神病性疾病;脊髓电刺激(spinalcordstimulation,SCS)治疗疼痛及植物人唤醒;迷走神经刺激(vagusnervestimulation,VNS)治疗癫痫等。非植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磁刺激(TMS)及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用于精神疾病、卒中康复、疼痛等。神经调控技术的定义到目前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临床的超声和光动力技术药物微量泵植入技术(DDS)、人工耳蜗等神经假体技术和骶神经电刺激术均可作为神经调控技术的分支。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疼痛科、消化科、心血管内科、精神科、心理科、儿科、眼科和泌尿外科等越来越多的科室,近百万患者获益于神经调控技术。二、常用植入性神经调控技术2.1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的刺激靶点主要有丘脑底核、丘脑腹中间核和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底核根据功能大致可以分为3个亚区,即运动区、感觉区和联络区,电生理学监测是区别各功能区的主要方法,HiddenMarkov模型(HMM)算法定位各功能区的准确率达90%。迄今,全球有超过13万例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我国接受此项疗法的患者也已超过例(年数据)。2.1.1帕金森病:经过30余年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经替代神经核团毁损术已成为帕金森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全球手术超过16万例、国内超过2万例,年全国手术量超过例的中心达到16家。目前DBS治疗帕金森病的刺激靶点主要有丘脑底核(STN)、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国内各大中心采用的靶点仍然以STN为主,但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尝试GPi,但究竟哪个刺激点更好,尚无一致观点。研究证实,脚桥核(PPN)电刺激术对起步困难、转身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因此未来PPN联合其他核团的协同刺激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2.1.2肌张力障碍:对于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目前国际上主要还是GPi。另外,在我们国内有些中心,医院,探索STN靶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STN为靶点的RCT研究还没有,所以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Meige综合征的DBS治疗,靶点主要是GPi,但国内多中心探索STN靶点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医院回顾性分析了关于Meige综合征的STN刺激,近期疗效在70%以上,远期疗效还在观察中。对于抽动秽语综合征,植入的靶点主要是GPi和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M-Pf),两者的差异目前也在探索中。2.1.3其他治疗:对于慢性意识障碍(DOC)的促醒治疗,其植入靶点集中在以CM-pf为核心的中央丘脑区,国内几个中心少数开展,其疗效还有待观察;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靶点主要为胼肢体扣带回(SCG)、伏隔核(NAc)、腹侧纹状体(VC/VS)、内囊前肢腹侧(vALIC)、前脑内侧束(MFB)、外侧缰核(LHb)、丘脑下脚(ITP)。由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靶点与疗效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国内很多中心,医院、医院,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探索正在进行。此外,国外学者开始尝试DB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其研究结果显示DBS可调节神经环路的活动,抑制其脑萎缩进程,但缺乏大宗的临床研究。2.2脊髓电刺激术(SCS)脊髓电刺激术(SCS)是将刺激电极(条状电极或针状穿刺电极)置于相应节段椎管硬膜外间隙后部,紧邻脊髓后柱,再连接植入髂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通过电刺激脊髓后柱传导束和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以达到治疗目的。SCS最早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目前对于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已获得一定的成效,并已发表了30余篇相关临床报道。Kumar[]等分别采用脊髓电刺激术(SCS)和传统内科保守治疗例脊柱手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和神经根性疼痛患者,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疼痛缓解率≥50%的患者,脊髓电刺激术组为48%(24/50)、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组仅为9.09%(4/44);此后,有部分患者交换治疗方法,治疗24个月后,行脊髓电刺激术治疗的患者中80.77%(42/52)神经根性疼痛缓解,健康生活指数、运动功能和治疗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国内开展此类手术也有不错的进展和效果。医院、医院等,采用SCS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认为脊髓电刺激术(SCS)的总有效率为20%~40%,而对于脑外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率和有效率更高一些。联医院仓山院区于年在福建省率先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术(SCS)促醒“植物人”,至今已开展36例,其中20例意识恢复,有效率55.5%,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主要在于严格进行术前评估,筛选的病人以脑外伤为主,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促醒治疗。脊髓电刺激术(SCS)用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目前仍处于前期、小样本的试验研究,仍需系统性、大样本、多中心研究。2.3迷走神经刺激术(VNS)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一种将螺旋刺激电极缠绕于左侧颈部迷走神经主干,通过长期、间断刺激迷走神经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神经调控技术。其原理可能与迷走神经广泛投射有关,迷走神经可以通过孤束核投射至丘脑、杏仁核和前脑,并经脊髓网状结构投射至大脑皮质。因此,迷走神经刺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控癫痫发作。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是治疗癫痫最常用的神经调控方法,早要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就批准使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作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手段。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报告,迷走神经刺激术可以使55%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全球已有十万余患者接受了VNS治疗。国内迷走神经刺激术(VNS)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年,我国正式批准开展迷走神经刺激术(VNS)。目前,国内开展的中心逐渐增加,医院、医院等国内大中心已进行系列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效。医院宋施委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福建省的先河,其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4药物微量泵植入技术药物微量泵植入技术通过将药物缓释系统植入脑组织或椎管内,以治疗癌性疼痛、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AD)、难治性痉挛等。神经外科多采用药物微量泵将小剂量巴氯芬缓慢持续注入脊髓蛛网膜下隙,可以持久而有效地缓解严重痉挛状态,还适用于继发性疼痛(如产伤、脑炎)患者。三、常用非植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非植入性神经调控无需进行侵入式手术治疗即可实现神经组织的调控,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及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等。与传统的侵入式方法相比,尽管非侵入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但是由于非侵入的本身特性,其风险也更低。这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方法将是未来神经调控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3.1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采用低强度的弱磁脉冲完全无创地对全脑域进行深度刺激,配置线圈利用感应电场失量叠加的原理,可在加强深部靶组织的感应电场的同时,减少在非靶组织中的刺激强度,实现对深层神经无区域的有效刺激。3.1.1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早期对健康受试者进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研究主要着眼于探讨tDCS对皮质的基本功能的影响,而最近的研究则针对更复杂的功能。在基本的皮质功能中,探索得最多的是tDCS对M1区的影响,正极tDCS作用于M1区能增加精细运动功能,负极tDCS能引起视觉敏感度下降,正极tDCS增加视觉敏感度,还有研究发现tDCS能影响躯体痛温觉的阈值和听觉相关任务的完成。目前关于复杂皮质功能的研究较多。早期研究认为注意过程与前额皮质有关,Bolognini等发现也可能与后顶叶有关,正极tDCS作用于后顶叶能改善受试者视听注意任务的表现。其他的相关研究还发现tDCS作用于相应的脑区能影响工作记忆、运动学习、冒险行为、无私行为和欺骗行为等。3.1.2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癫痫疾病中的应用癫痫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神经网络部分节点兴奋性过高,因此研究者将负极至于癫痫起源相关区域,以降低皮质的兴奋性来达到治疗目的。Fregni等四对10例成年患者行负极tDCS治疗,对9例患者行假剌激对照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癫痫样放电明显减少,发作频率有减少趋势.Auvichayapat等网对36例儿童患者行tDCS治疗,得到类似的结论。Yook等所对1例皮质局灶发育不良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tDCS治疗后痛性发作明显减少,也证明该技术的疗效。3.1.3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脑卒中后神经康复的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主要应用于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该疗效年就得到了证明,正极tDCS作用于受损侧的运动皮质,或负极作用于对侧的皮质,能改善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此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卒中后两侧大脑半球皮质兴奋性的不平衡。Baker等M发现对语言相关区域进行正极电刺激能改善卒中后慢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大多数的研究探讨的是tDCS对于中后慢性功能障碍的康复的影响,Kim等国通过动物研究证实,在亚急性期行正极tDCS也能改善运动功能,而且还有利于损伤侧大脑半球运动神经元的保存。3.1.4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帕金森疾病中的应用最早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帕金森病的研究见于Fregni等的报告,对初级运动皮质进行正极tDCS,患者的UPDRS评分有明显改善。Benninger等时发现tDCS作用于前额皮质能引起患者步态和运动迟缓症状的改善,但是目前对于帕金森疾病的最适宜的治疗参数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仍待进-步研究充分探讨。3.1.5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疼痛中的应用研究证实对大脑不同区域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控都可以改变疼痛阈值。Antal等发现对各种慢性疼痛患者进行M1区的正极调控,能提高疼痛阈值,Boggio等发现对健康受试者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al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行正极tDCS也能提高痛阈值,从而减轻疼痛,但是tDCS能引起疼痛阈值改变的作用机制暂时还不完全明确,需要进步研究揭示。3.1.6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左侧前额皮质的兴奋性过低,右侧前额皮质兴奋性过高。Boggio等证实正极tDCS作用于左侧DLPFC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Brunoni等对抑郁患者进行连续治疗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但是Palm等对抑郁患者采取更弱的治疗方案效果不如前述研究。因此,不同研究得到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可能与不同研究的患者严重程度不一所采用的治疗参数和评价指标均不完全一致有关系。3.2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经颅磁刺激(TMS)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调控技术。年,Barker等开始用连续的磁力线刺激人的运动皮层,这是现代经颅磁刺激(TMS)的开端。Barker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率领研究小组成立英国磁刺激公司。除英国外,中国也是率先使用经颅磁刺激(TMS)并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廖家华教授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因此,廖家华教授也享有中国经颅磁刺激(TMS)之父的美誉。年9月,廖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余维新教授等人合作组成项目组。项目组通过融资,组建了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TMS技术的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一支集合了多学科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成立,为中国自主研发适用临床诊治的经颅磁刺激设备迎来了新的曙光。依托廖教授先前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资源,依瑞德研发团队卯足了干劲,日夜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于当年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高性能、开放式的经颅磁刺激仪的技术线路,并参与起草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磁刺激产品标准“Q/YRD-”。围绕上述技术线路,依瑞德成功申请了20多项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可以说,依瑞德YRD系列经颅磁磁场刺激仪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还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垄断地位!3.2.1经颅磁刺激(TMS)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休息时兴奋性亢进和抑制性降低,而自主运动过程中躯体感觉兴奋性输入缺损或失调,所以rTMS作用于相应脑区改变皮层兴奋性,使兴奋性输入得到恢复或提高,则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年,Pascual-Leone等进行rTMS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他们观察到用90%MT的强度,5Hz的rTMS作用于6名患者的运动皮层,GroovedPegboard测试任务执行速度改善,而对健康对照无此效果。而Ghabra等对11名患者进行同样试验,GroovePegboard测试没有得到任何改善。Tergau等对7名患者分别在四天中进行1、5、10和20Hz的rTMS治疗,并进行联合帕金森病评分(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没有观察到任何效果。Siebner进行了rTMS刺激-伪刺激对照试验,显示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有独特效果。总的来说,rTMS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还存在争议,但可以提供更多的帕金森病生理机制。3.2.2经颅磁刺激(TMS)在癫痫(epilepsy)及相关运动障碍中的应用癫痫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皮层及皮层下的异常兴奋。所以研究者们尝试用低频的rTMS治疗癫痫发作及其它皮层异常兴奋疾病。Tergau等对9名患者进行天天0个0.3Hz,%MT的rTMS脉冲治疗,连续刺激5天,可以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并可持续1周。Menkes和Gruenthal对1名皮层功能失常患者的病灶进行0.5Hz,95%MT的rTMS刺激,治疗期间癫痫发作明显减少,并且在脑电图中癫痫样波形(如棘波、尖波)也明显减少。一些最近的研究也在进行,Tergau和其同事使用一个大的刺激线圈置于颅骨顶部进行刺激,希望降低整个皮层的兴奋性。值得注重的是,TMS在部分患者可诱发癫痫,所以用于治疗癫痫时,尤其注重。3.2.3经颅磁刺激(TMS)在肌张力异常(Task-relateddystonia)及抽动障碍中的应用与任务有关的肌张力异常,如书写痉挛(Writer’scramp)与皮层的兴奋奋性或皮层内抑制缺失有关。Siebner等对书写痉挛患者及健康被试的运动皮层给予1Hz的MT阈下rTMS刺激,20分钟后观察到他们的皮层兴奋性都下降,皮层静息期延长及书写压力平均值下降。对抽动障碍而言,与肌张力异常相似出现皮层兴奋性异常,可能是由于基底神经节对皮层的控制异常导致;Karp等早期的实验数据说明给予运动皮层1Hz的rTMS刺激可以降低抽动的频率。3.2.4经颅磁刺激(TMS)在抑郁症(Depression)及情绪障碍中的应用大抑郁症(Majordepression)是用来研究精神病学中经颅磁刺激(TMS)应用最彻底的一种疾病,TMS提供了干预抑郁症所涉及的要害脑区的可能性。由于抑郁症涉及皮层及皮层下的神经通路,所以选择该通路中的最优目标是一个经验问题,而TMS正好有用武之地。背外侧前额叶(Dorsal-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是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刺激位点。由于抑郁症的电休克疗法(Elcectroconvulsivetherapy,ECT)已得到临床公认,所以很自然地,神经科学家们将TMS的疗法与ECT进行比较。Grunhaus等报道rTMS和ECT对正常被试效果相等,而对于抑郁症精神病人,ECT较rTMS有较好的疗效,但rTMS的空间特异性更高,与ECT相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在双盲设计的实验中,rTMS的疗效变化较大。Pascual-Leone等17名抗药物治疗的抑郁病精神病患者进行5天的重复交换实验,在给予DLPFCrTMS刺激时,11名患者获得抗抑郁效果;而给予其他区域刺激时则无疗效;George等对12名抑郁病患者进行伪刺激对照试验,并进行交换试验;Berman等对20名抑郁病患者进行并行对照试验,George和Berman都只发现rTMS只有较小的疗效,他们都只选择了80%MT的强度。Loo等使用%MT强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发现显著的疗效(HRSD下降26%左右)。另外早期的研究数据说明rTMS的疗效较为短暂,假如要将rTMS的治疗应用于临床,必须要维持其疗效时间。后续的研究还要研究其最优刺激参数及适应的患者群。3.2.5经颅磁刺激(TMS)在强制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OCD)中的应用OCD患者由于基底神经节功能异常,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抑制减弱,皮层静息期缩短,患者出现图雷特综合征、脸部肌张力异常等症状。Greenberg等用20Hz,80%MEP阈值的rTMS对12名患者右侧前额叶进行治疗,发现刺激8小时后强迫症显著减弱。而对左侧前额叶进行刺激则没有显著性差异。OCD病理机制并没有特异涉及外侧前额叶,而病理机制中涉及的眶叶和扣带回位于颅内深部,无法直接进行经颅磁刺激(TMS),但对外侧前额叶进行刺激理论上可以对眶叶和扣带回产生跨突触效果。3.2.6经颅磁刺激(TMS)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中的应用Feinsod等在14名患者右侧前额叶用%MT的强度进行两串1Hz60秒的经颅磁刺激(TMS)刺激,持续10天,对精神分裂症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可改善焦虑和不安症状。Hoffman设计了一个双盲对照试验,与伪TMS刺激相比,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给予TMS刺激效果还没有得到证实,而给予左侧颞-顶叶皮层给予80%MT的TMS刺激,与伪TMS刺激相比可以控制其幻听症状,并且这种效果在部分个体可持续数周。更重要的是,抗惊厥药可以削弱这种效果,说明皮层神经元或突触被刺激电流兴奋只是机制的一部分。3.3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及是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技术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tFUS结合了操作无创性和能够聚焦深部靶点的特性,正在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tFUS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1)利用热学效应对靶点病灶进行消融以达到类似传统手术的效果;(2)通过非热学效应实现机械降解、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无创调控等作用;对于具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常常是以上效应叠加。目前tFUS尚未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主要的临床研究均以试验为主:一期临床试验包括运动障碍疾病、慢性疼痛、强迫症与脑肿瘤;一些临床前期探索也在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溶栓治疗等方面展开。tFUS无创实现消融和非消融作用,使其更适用于不适于常规手术的患者。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tFUS治疗难治性特发性震颤。GALLAY等使用MRgFUS对药物难治性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及神经性疼痛等共计例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评估显示,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为持续而稳定的疗效。3.3.1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在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中的应用ELIAS等利用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对15例难治性ET患者进行了丘脑腹内侧核团的热毁损,患者的手部震颤、总体震颤和残疾评分有明显改善;ELIAS等进一步研究显示,FUS可有效缓解ET患者的手部震颤并提高生存质量,约60%患者的震颤症状获得至少40%的改善;相比深部脑刺激及丘脑切开术,除部分患者有步态和感觉异常,该技术无其他严重的副作用。3.3.2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中的应用王勇等发现,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可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机制可能与增强中枢神经元的抗氧化能力有关。靶向超声微泡介导miRNA递释和表达的原理已得到基本阐明,超声技术不仅可实现动态监测微泡运输情况,还促进微泡破裂与miRNA的定向转染。FAN等在动物模型中使用tFUS辅助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基因的递释并实现局部表达,起到了神经保护、阻断病情进展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3.3.3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在癫痫(epilepsy)中应用MONTEITH等在实验室条件下也证实了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刺激(MRgFUS)对颞叶内侧癫痫相关结构实施热损毁的可行性。此外,AIRAN等提出基于非热学效应的聚焦超声门控药物递释系统:在聚焦超声作用下,包裹在纳米颗粒中的异丙酚可实现脑内定位释放与激活从而抑制大鼠癫痫发作;在该试验中,尚未发现表明脑实质损伤或血脑屏障开放的证据,也从侧面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4.神经调控技术在国内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尽管神经调控技术在很多领域的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目前对于颅内神经系统环路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于靶点的选择及刺激器的治疗精确度还处在探索阶段,神经调控设备国内自主创新储备不足,导致神经调控技术在国内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我国数目庞大的神经调控技术适用人群相比,现有的受益人群数目微不足道,其主要原因是神经电刺激器价格昂贵,大多数患者家庭无法负担。神经调控器械市场主要被美国Medtronic、BostonScientific、St.JudeMedical公司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垄断,其结果是,我国的神经调控器械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以帕金森病为例,我国现有帕金森病人约万,约占全球的50%,但全球接受DBS治疗的患者超过16万,而我国仅2万余例。自年开始,清华品驰致力于神经调控技术系列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线,包括单通道、双通道非充电式和可充电式脑深部电刺激器。年品驰脑起搏器临床占有率近60%。随着国产化的规模扩大,必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这项先进的治疗技术。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植入性神经调控技术,非植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空间更为广大,自廖家华教授团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开始,中国一直处在非植入神经调控技术发展、研究、应用的前沿阵地。以廖家华、余维新等专家项目组为基础成立的武汉依瑞德公司,从年到现在,十余年间,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创新性磁刺激产品和专业的TMS应用、科研整体解决方案,已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经颅磁刺激领域的领导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持80%以上,其产品在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应用,引领着中国磁刺激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在世界经颅磁刺激的领域里占据时举足轻重的地位。5.神经调控技术行业展望脑疾病,包括神经精神疾病、药物成瘾等逐渐超过心血管病和肿瘤成为主要社会负担。许多国家的抑郁症发病率已达10%;65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达13%,85岁以上人群接近50%。放眼全球,世界各国已重点布局,在脑科学领域持续发力。美国和欧盟均于年公布脑科学研究计划,提出发展创新性神经科学技术的新举措。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其进行细化,并提出“10年投入45亿美元”的研究建议,他们希望认清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工作方式,建立数字模拟的大脑,在医疗方面的目的之一是建立疾病的计算机模型,协助医师开发诊断脑疾病的技术,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在功能性神经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神经调控不仅是治疗手段,也是科研利器。随着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的深入、设备的不断更新、靶点的不断探索及程控体系的不断完善,神经调控的适应证必将进一步扩大。相信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神经调控技术水平必将迈向崭新的高度。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结合国内日趋明朗的鼓励国产器械代替进口器械的支持*策,中国也涌现出了许多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产品反馈效果好的医疗器械企业标杆。在细分的脑科学领域,也成长和积累了了有注重自主创新、致力于探索脑科学领域更加前沿、先进的技术的领头公司和高端技术人才。国内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也势必将逐步取代进口器械的优势,大大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使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备注:此篇文章是面试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时,老板最后临时布置的一个小任务,因之前对此行业了解甚少,于当天晚上花了六个时间,收集了一些素材,结合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这篇文章,作为我入脑检测与神经调控行业的起点,如有不妥,还请见谅,希望自己也越来越熟悉这个行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