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重磅丨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发布
TUhjnbcbe - 2021/2/5 2:12:00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10.html

流行病学

在外周前庭疾病中,VN发病率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梅尼埃病。本病国内尚无人群发病率报道,来自日本和欧洲的数据显示VN的发病率为3.5/-15.5/,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30-60岁多发,无明确的好发季节。在眩晕中心或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中,VN患者占0.5%-9.0%。临床上前庭上神经炎最常见(55%-%),同时累及前庭上、下神经次之(15%-30%),仅累及前庭下神经最少见(3.7%-15.0%)。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VN患者复发率低,约为2%,因此再次发作常不支持VN诊断。10%-15%的VN患者可以继发BPPV,30%-5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头晕,可表现为持续性姿势-知觉性晕(PPPD)。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VN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全身或局部循环障碍和病*感染是目前广为接受的可能的病因。由于VN常表现为急性起病,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故有推测认为发生于迷路动脉前庭支的血栓与VN有关,但病理学研究未能发现血栓证据。迄今为止,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VN的发病与病*感染相关。虽然VN发病前期或同期可出现病*感染的症状,但患者血清病*抗体检测结果、临床症状或体征均局限于前庭系统,因此并不支持系统性病*感染假说。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2/3的VN患者前庭神经节细胞中可检测到Ⅰ型单纯疱疹病*(HSV-1)DNA的表达,伴随CD8+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趋化因子的聚集,表明这些患者的前庭神经节中存在HSV-1的潜伏感染,因此推测潜伏病*地再激活可能是VN的主要发病原因。而动物试验同样也印证了这一推测,研究显示,在小鼠前庭神经节细胞接种HSV-1后,会出现前庭功能障碍。近年来临床研究提示VN的发生与神经急性炎症相关,静注增强造影剂后延迟4h行MRI检查,70%患侧前庭神经可见强化,且强化程度与自发性眼震强度呈正相关。此外,全基因组学研究也显示,VN发病与HSV-1再激活有关。其他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自身免疫学说和前庭微循环障碍学说。但无论是病*感染还是局部微循环障碍均会引起前庭神经肿胀,而肿胀的前庭神经受周围骨壁压迫,导致最终的损害。

临床上前庭上神经炎多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解剖学差异:前庭上下神经行走于两个不同的骨性通道,前庭上神经走行的骨性通道长度是前庭下神经的7倍,且其神经与血管走行的骨性通道有更多的骨棘突,空间较前庭下神经相对狭窄,所以前庭上神经肿胀后更易出现压迫受损及缺血坏死改变;第二,有研究显示,前庭上神经比前庭下神经长2.4mm,且前庭上神经与面神经、耳蜗神经有更多的交通支,同时还发现人的前庭神经节潜伏感染的HSV-1均位于前庭上神经节,因此推测前庭上神经更容易被HSV-1感染。

临床表现

大部分VN患者为单相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眩晕、不稳等症状一般在24h内发展至高峰。8.6%-24.0%的患者在急性眩晕发作前数小时或数日出现前驱的头晕不适感,前驱头晕不适常表现为非旋转性头晕,可伴恶心和不稳。为更好地指导VN的临床诊治,本共识建议将VN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急性眩晕起病14d内,或床旁检查仍存在向健侧的自发性眼震;恢复期:急性眩晕起病超过14d且床旁检查未发现自发性眼震。

临床症状:(1)急性期:临床出现持续且严重的眩晕,患者常明确描述为“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及不稳感,站立时易向患侧倾倒,不伴听力下降及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头部活动加重眩晕;急性期患者常会选择健侧耳向下、闭目侧躺、保持头部不动等姿势以减轻眩晕症状,眩晕症状一般在至数天后逐渐缓解。(2)恢复期:患者眩晕症状消失,此时患者多描述为非旋转性头晕、不稳和/或头部运动后的短暂眩晕;此阶段患者通常可独立站立行走,部分患者会出现行走时向一侧的偏斜,偏斜方向与前庭代偿状态相关。

体格检查:(1)急性期:常见的前庭上神经炎患者出现单向水平略带扭转向上的自发性眼震;全前庭神经炎患者自发性眼震为水平扭转性,常无向上成分;此两型VN患者自发性眼震快相指向健侧,改变凝视方向时眼震符合亚历山大定律,即向健侧凝视时,眼震速度幅度增大;向患侧凝视时,眼震速度幅度减少,但眼震方向和眼震类型不发生改变。水平方向摇头、乳突或前额部震动、过度通气均可使眼震幅度增强。床旁水平甩头试验在向患侧甩头时,可观察到明显的纠正性扫视眼动;向健侧水平甩头时,常无或出现轻微的纠正扫视。床旁甩头试验简单易行,其诊断准确度较高,已被临床广泛接受。然而,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丨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