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10月31日
科学时讯
1,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细胞,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来源:生物探索
新型细胞部分通过分泌生长因子诱导RGC轴突生长
10月26日,《NatureImmunology》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免疫细胞,不仅可以挽救受损神经细胞免于死亡,还可以再生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具有类似特征的人类免疫细胞系,可促进神经系统修复。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的是一种新型粒细胞,具有未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特征,但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特性。将这种细胞注射给具有视神经损伤或脊髓神经纤维损伤的小鼠体内,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这种效果部分是通过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带来的。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细胞,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2,南加州大学团队利用谱系分析揭示内胚层对脊椎动物垂体发育的贡献
来源:小柯生命
美国南加州大学J.GageCrump团队在最新研究中,利用谱系分析揭示出内胚层对脊椎动物垂体发育的贡献。10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介绍,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来自称为placodes的上皮增厚。与神经嵴细胞一起,颅底placodes被认为是促使脊椎动物头部进化的外胚层新现象。最前部的placodes产生垂体的内分泌叶(腺垂体,ADH),它是控制生长、代谢和繁殖的主腺。除了已知的外胚层贡献,研究人员在斑马鱼中使用谱系追踪和延时成像来确定内胚层对ADH的贡献。成年垂体的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内胚层和外胚层上皮具有相似的能力,可以产生所有内分泌细胞类型。此外,在几乎没有外胚层作用的情况下,内胚层可以产生基本的ADH样结构。这些结果表明,祖先的内胚层原始垂体与新进化的扁平外胚层相互作用产生了脊椎动物垂体。
阅读链接:
南加州大学团队利用谱系分析揭示内胚层对脊椎动物垂体发育的贡献
3,MolCell
‘Tobeornottobe’:自拮抗的PINK1/TUFm参与线粒体自噬调控的新机制
来源:BioArt
10月27日,福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杨宇丰课题组为主的多家合作研究单位在Molecular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aradoxicalMitophagyRegulationbyPINK1andTUFm”的研究论文,作者通过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活体疾病模型以及数学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一种由PINK1及其新激酶底物TUFm所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调控新途径。
TUFm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翻译延伸因子。该研究发现PINK1通过磷酸化TUFm的一个保守丝氨酸位点,可将TUFm的促线粒体自噬功能转变为抑制功能。因此,与目前比较公认的PINK1激活线粒体自噬的功能一起,PINK1/TUFm组合构成了调控线粒体自噬的一把双刃剑:这种具有双向调控能力的PINK1/TUFm信号可能确保更严格与更精细的线粒体自噬调控,防止线粒体被过度清除,信号调控环路面对信号噪音的抗干扰能力也更稳健。
阅读链接:
MolCell
‘Tobeornottobe’:自拮抗的PINK1/TUFm参与线粒体自噬调控的新机制
4,明尼苏达大学发现药物成瘾治疗的新靶标--星形胶质细胞
来源:梅斯神经
多巴胺的破坏与成瘾相关的疾病有关,例如苯丙胺类物质的使用和滥用。《Neuro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靶向星形胶质细胞钙信号传导可能会降低苯丙胺的影响。该研究由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MichelleCorkrum博士和AnaCovelo博士共同完成。
Corkrum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形胶质细胞有助于大脑中的苯丙胺信号传导,多巴胺信号传导和整体信号传导,因此,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细胞类型,可以专门针对发展多巴胺失调的疾病开发有效的疗法。”
阅读链接:
明尼苏达大学发现药物成瘾治疗的新靶标--星形胶质细胞5,Nature
母亲感知孩子“求救信号”并作出“施救行为”的机制研究
来源:BioArt
同窝期间听觉皮层的重新调节需要催产素能系统
母亲往往会对婴儿的哭声极其敏感并能作出快速反应,这一现象在小鼠中也是一样。然而,未育母鼠似乎对幼崽“求救呼叫”无动于衷,但当与生育母鼠及其幼崽同窝饲养后,将幼崽拿离巢穴,未育母鼠可以和生育母鼠同样作出“施救”行为。
近日,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的RobertC.Froemke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nateandplasticmechanismsformaternalbehaviourinauditorycortex”的文章。这项研究提出母鼠对幼崽求救呼叫的施救行为是由内在机制和听觉皮层中依赖经验的可塑性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先天敏感性和后天学习过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在复杂环境中快速,高效和灵活地学习至关重要。
阅读链接:
Nature
母亲感知孩子“求救信号”并作出“施救行为”的机制研究
6,EEGdenoiseNet:一个适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脑电去噪的基准数据集
来源:神经计算与控制实验室本文提出了EEGdenoiseNet,一个基准EEG数据集,适用于训练和测试基于深度学习的去噪模型,以及跨模型的性能比较。EEGdenoiseNet包含个干净的脑电图epochs、个眼动伪迹epochs和个肌电伪迹epochs,允许用户用基准真相(Ground-truth)干净脑电图生成嘈杂的脑电图epochs。使用EEGdenoiseNet评估了四个经典网络(全连接网络、简单卷积网络、复杂卷积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去噪性能。结果显示,就算EEG信号被噪声严重干扰,深度学习方法也可以有不错的去噪表现。通过EEGdenoiseNet,希望加快基于深度学习的脑电信号去噪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阅读链接:文章分享EEGdenoiseNet:一个适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脑电去噪的基准数据集7,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吗?来源:大话精神新的研究表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双相情感障碍甚至攻击性行为都可能与糖的摄入有关,而且这可能有进化的基础。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该假说支持果糖(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的一种成分)和尿酸(果糖代谢物)在增加这些行为障碍风险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虽然适度摄入可能会帮助想储存脂肪的动物免受食物短缺或饥饿的保护性反应,但高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摄入会引起过度活跃的觅食反应,从而刺激渴望、冲动、冒险和侵略,从而增加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和攻击行为的风险。阅读链接: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吗?「研究速递」
8,11位科幻作家参与,首次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启动
来源:学术头条
人工智能会怎样影响人类文学创作?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如何相互激发创作灵感?10月27日,首次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正式启动。
《共生纪》由传茂文化和创新工场联手打造,集结国内11位新锐作家。在年最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人类作家与AI算法将围绕环保、人机关系、性别、文化多样性等主题,协同创作多篇科幻文学故事。碳基的人类智慧与硅基的机器智慧一同解读人类社会,探索人类未来的不同可能,从科技和人文的双重维度进行共生时代的文化实录。
阅读链接:
11位科幻作家参与,首次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启动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文阅读
1,10.30脑科学日报
早期人脑和人工智能有着“诡异”的对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统合功能受损与其小脑激活减弱相关
2,10.29脑科学日报
Science:黑猩猩与人类在社交选择中的相似点;NC:动物社交欲望的神经机制
欢迎加入超过人的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