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pain,NP)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在年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
NeuropathicPainSpecialInterestGroup(NeuPSIG)在年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因此可以总结出,神经性病理疼痛是周围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原发和(或)其他继发性损害以及短暂性功能紊乱引起的疼痛。
神经性病理性疼痛有何表现?
目前神经性疼痛每年的发病率达到了0.82%,常见类型有三叉神经痛、幻肢痛、糖尿病性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脊髓空洞症、卒中后疼痛等。
疼痛可表现为烧灼样、针刺样、撕裂样、电击样,有的表现为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哪些机理呢?
年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的某些神经细胞对痛信息的传递具有闸门作用,控制着痛信息的向中传递,本身并受周围神经粗、细传入纤维活动和高级中枢下行控制作用的影响。其中粗细纤维传入活动控制着闸门的启闭,因此任何使细纤维活动增强和(或)粗纤维活动减弱的因素均可招致疼痛。
年,研究发现轻度的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存在向该处注射微量吗啡的状况,引起明显镇痛的效果,因此提出“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概念。
神经性疼痛如何治疗?
传统手段治疗神经性疼痛主要依靠微创介入技术与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技术主要包括任何减弱细纤维传入和(或)加强粗纤维传入的措施均有助于治疗或缓解疼痛,其他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麻醉性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和与阿片受体结合的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等也常用于止痛,一些非固醇类抗炎药也已开始应用,目前参与下行通路抑制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多肽也为药物治疗打开了新思路。
虽然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镇痛技术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对于难治性NP的治疗仍然是疼痛领域的棘手问题。
近年来,通过硬膜外植入电极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区(primarymotorcortex,M1)的方法已被用来治疗各种疼痛综合征,有效率可以达到50%--60%,但是此项技术属有创性治疗,且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作为无创性刺激手段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无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
自年以来,rTMS已用于治疗对药物不敏感的顽固性NP。
年国际经颅磁协会提出的经颅磁循症指南中将经颅磁治疗神经性疼痛作为A类推荐,提出经颅磁治疗神经性疼痛是明确有效的。
大量研究报道,rTMS能够有效治疗内脏痛、癌痛、偏头痛、纤维肌痛综合征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合相关文献,rTMS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产生镇痛效果:
1
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慢性疼痛常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和节段性下行抑制通路的丧失有关。
2
改善脑部血流和代谢,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慢性疼痛伴随着丘脑以及其他部位血流灌注的减少。
3
调节神经递质和基因表达,rTMS可通过影响体内多种与疼痛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而减轻疼痛。
4
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可在刺激停止后仍持续一定时间。
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可通过不同频率磁刺激对大脑皮质产生兴奋或抑制,其作用在治疗神经性疼痛方面有着肯定的疗效,但其更详细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也没有统一的治疗参数、适应证、禁忌症,其安全性有待于多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