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古麻小科普三叉神经与三叉神经痛
TUhjnbcbe - 2021/2/14 19:50:00
白癜风分型         https://m-mip.39.net/nk/mip_6185589.html

头部和面部疼痛是疼痛科门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能是组织的损伤所引起疼痛现象,有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的因素。面部神经痛多由“三叉神经痛”所致,俗称脸痛。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疼痛科常见的治疗病种。

三叉神经的解剖

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为十二对脑神经之中的第五对脑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Ophthalmicnerve)、上颌神经(Maxillarynerve)、下颌神经(Mandibularnerve)。

眼神经是感觉性神经,纤维成分为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种,从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眶上裂入眶,发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神经等分支,传到眼裂以上头面部皮肤、结膜、眼球、部分鼻旁窦粘膜等部位的一般躯体感觉信息。

上颌神经是感觉性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海绵窦外侧壁,穿圆孔出颅,发出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等,分布于上颌牙、牙龈,鼻腔粘膜等。

下颌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穿卵圆孔出颅,发出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及咀嚼肌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等;感觉纤维管理颞部、口裂以下的皮肤、舌前2/3粘膜及下颌牙和牙龈的一般感觉。

能否同时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和相邻血管是术前评估并正确诊断神经血管压迫的关键。MRI能够清晰显示颅神经和脑血管的走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MR体层血管成像技术(MRtomographicangiography,MRT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ime-of-flight,3D-TOF)序列和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覆盖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左右侧斜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影像,可以同时显示神经和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是目前临床上评价神经血管压迫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三叉神经痛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女性略高于男性,多一侧面部反复发作性短暂的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1~2分钟。疼痛呈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剧痛,常固定于三叉神经某一分支区,以低二、三支多见。疼痛以面颊、口角、鼻翼、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似“触发点”或“叩击点”以致病人精神抑郁,面色憔悴,面部及口腔不洁。严重者可出现发射性面肌抽搐,口角拉向患侧,称痛性抽搐(ticdouloureux),并可伴有流泪、流涕、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三叉神经病变

患者42岁女性,表现为急性起病的面部麻木。查体提示左半边面部痛温觉梯度缺失,中央保留(图A)——洋葱皮样分布。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其他临床检查,脑脊液化验,以及视觉诱发电位等正常。MRI提示急性脱髓鞘(图C),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图1:A:梯度感觉缺失;白箭,周围感觉缺失最明显;黑箭,面部中央感觉保留;B:矢状位T2WI可见脑干和脊髓高信号病灶从延髓下部延伸至C2水平;C:上颈髓水平横断面T2WI可见左后外侧颈髓高信号病灶。

三叉神经核性损伤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分离性感觉缺失(图B),反映了三叉神经脊束核嘴至尾的躯体特定排列,口周区域代表脊束核嘴部,侧面为尾部(图C)。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使用最多最常用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疾病早期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但是很多患者在开始使用药物的时候,治疗效果还行,可以暂时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延,耐药性的产生。

1.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年Blom首次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丘脑中央内侧核部位的突触传导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用药达到有效治疗量后多数患者于24小时内发作性疼痛70%以上的患者完全止痛,20%患者疼痛缓解,需长期服用才能维持疗效,有些患者服药后疗效有时会逐渐下降。口服开始时一次0.1-0.2g,每日1-2次,然后逐日增加0.1g。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6g。取得疗效后,可逐日逐次的减量,维持在最小有效量。如最大剂量应用两周后疼痛仍不消失或减轻时,则应停止服用,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

2)苯妥英钠:为抗癫痫药,曾被认为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疗效不如卡马西平,止痛效果不完全,长期使用止痛效果减弱,已列为第二位选用药物。

3)曲马多:为非阿片类的中枢性镇痛药,曲马多、多虑平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

2理疗:可用冲击波、激光治疗仪等方法进行治疗。

3神经阻滞疗法:适用于需要立即缓解疼痛的患者。原理是使用化学药物或者麻醉药品注射到疼痛相关的三叉神经分支,暂时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的目的,需要多次反复治疗。

4CT引导下颅外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进入CT室后再次确认疼痛属支和静脉输液通道畅通,仰卧于CT台上后安置生命体征监护和鼻导管吸氧,拟穿刺侧面部安放定位栅并用宽胶带因定头部,釆用含铅遮蔽物做眼部、颈部覆盖防护后CT扫描头颅定位像(图1),第一支眶上孔射频或第二支眶下孔射频采用层厚3mm垂直轴扫;第二支圆孔和第三支卵圆孔采用半冠状位(扫描基线平行于外耳孔-颏突与尖牙连线中点的连线)(图2)层厚3mm轴扫,回放选定穿刺层面(眶上、下孔射频分别选相应含眶上孔和眶下孔的层面、第二支圆孔射频选包含颧弓下缘与圆孔管的层面;第三支卵圆孔射频选包含下颌骨冠状突与卵圆孔的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图3、图4),由CT工具尺测量进针角度及深度后将射频针穿刺到相应眶上、下孔或圆孔、卵圆孔(图5-图8)即行电生理测试:高(50Hz0.1ms)、低频(2Hz1ms)在0.5mA或0.3v可测试出责任属支支配区异感和/或跳动,即可行90度秒射疑热凝治疗。

按图中央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麻小科普三叉神经与三叉神经痛